刘 燕
英汉跨文化交际词汇文化差异渊源探讨
刘 燕
【摘 要】语言文化的载体是词汇,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会有一些跨文化交际词汇。本文将从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政治制度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价值观念、文学典故与思维模式等方面探讨英汉跨文化交际词汇文化差异渊源。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词汇 文化差异 渊源探讨
词汇是语言里最活跃和最敏感的要素,最能反映社会的变化。英汉跨文化交际词汇负载着各种各样精彩的文化信息,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变化,不掌握一个国家的语言,就很难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当然,不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同样也很难真正掌握这个国家的语言。语言差异是文化差异的基础,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真正造成交际困难和障碍的,往往不是语言差异,而是文化差异。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政治制度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价值观念、文学典故与思维模式是造成英汉跨文化交际词汇文化差异的渊源。
中国和英国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人们对自然生活环境的主观感受不尽相同,反映在语言上,也就造成了词汇内涵意义的差异。“西风”和“west wind”是汉英语言中的对应词,但所涵盖的文化概念却完全不同。中国处于欧亚大陆的东南,东风盛行于春天,而且是从温暖的热带海洋吹来,因而东风会使人想到“温暖、春天、春风”等美好的含义,能使万物复苏,草木生长,因此有“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的诗句。与之完全不同的是,英国位于欧亚大陆的西北,西风是从大西洋徐徐而来,温暖而湿润,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恰似中国的东风。最著名的当属Percy Shelley的一首脍炙人口的To West Wind(《西风颂》),在诗的最后,诗人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而在汉文化中,西风意指秋风,如王安石的“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些有关西风的诗句描绘的是悲伤的心情,衰败的场景。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文明古国,有着一脉相承的华夏文明,而欧洲文明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其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础。由于英汉两个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山羊”和“绵羊”在汉语中很少加以区别,而英语中的sheep 和goat两词的区分十分严格。在英国sheep是温驯善良的象征,goat为淫荡邪恶的代表,甚至the sheep and the goat这一成语当“好人与坏人”讲。这是因为以耕作业为主的汉民族对牧羊很少重视,而英国人向来重视畜牧业,尤其以牧羊为主。能提供羊毛,换来财富的绵羊本来就在英国人心目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加之性格温驯,受人偏爱;而山羊性情好斗,雄性尾部散发恶臭,在希腊神话中好色淫乱的“森林之神”也是长着山羊腿的怪物,因而让人嫌恶。
不同的宗教信仰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能从词汇中能折射出来。基督教的《圣经》对西方文明有着不可忽视的教化,其中许多典故就成为英语习语的来源,如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the forbidden fruit,the Garden of Eden,Judas,Noah’s Ark等。在汉语文化中,人们受佛教影响较深,许多习语都含有佛教中特有的事物,如“借花献佛”、“因果报应”、“功德无量”、“佛光普照”、“阿弥陀佛”等。这些与宗教有关的词语已为大家耳熟能详,成了人们日常用语的一部分。
政治体制的不同,也产生了许多具有各国特色的词汇。如美国是多党轮流执政的联邦国家,与政治制度相关的词汇有president,congress,supreme,the Democratic Party和the Republican Party。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有duke,knight,queen,Prime Minister,parliment,the Labor Party 和the Conservative Party等相关词汇。中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政治局常委、政协、“四大家”等特色词汇。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该民族人们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准则。人们时常把某些品质或特征与某些动物或物体联系起来。这些品质或特征又往往因民族不同而各异。英汉民族的审美角度不同,所以同一动物常常在他们心目中产生不同的联想。如在中国人心目中,喜鹊是一种吉祥的鸟,旧时民间传说鹊能报喜,故称“喜鹊”,是喜庆的象征,如“喜鹊叫,好事到”,而且鹊声是天气晴好的先兆。而在英美文化中,magpie却被大多数人视为不祥之鸟,预示凶兆,还可用来指“饶舌的人”。因此,人们总是把magpie和巫术,甚至死亡联系在一起。
中国文化心理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集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个人和个性,而强调集体的作用。它与西方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在西方文化中,individualism, ambition, sexy, self-made man是褒义词,而在汉文化中,“个人主义”、“有野心的”、“性感的”、“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人”是完完全全的贬义词。又如英汉两个民族都有送礼的习惯,但价值观并不相同。英美人认为“最好的礼物非鲜花莫属”,但中国人则习惯以吃、穿、用等实物作为礼品;英美人以手工制作的礼品为最珍贵的礼物,而中国人认为自己做的不值钱;英美人把小礼物送给好朋友,而中国人则认为越是亲密的人越要送贵重的礼物。
文学典故是一种文化积淀。汉语文学典故多出自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以及《史记》等历史名著。中国人熟知的“诸葛亮”、“曹操”、“张飞”、“智多星”、“林黛玉”、“贾宝玉”、“母夜叉”、“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典故都是汉语文化中独有的。同样,英语中的Uncle Tom、Shylock、Romeo and Juliet、Adam and Eve、Venus、Solomon、Cinderella、Archilles’s heel、Pandora’s box等来自英语的典故,也是西方人特有的民族文化词汇,造成词汇联想意义必然不同。
中国人重形象思维,说话爱用比喻,作诗时尤爱使用赋、比、兴的手法,古典小说中每当才貌双全的仕女出场时,作家一般形容她是“眉似青山,脸如莲萼,唇缀樱桃,腰若柳枝,指如削葱”。西方重逻辑推理,说话喜欢用概念去定义,用逻辑去推理。有时英汉字面上完全等值的词汇,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产生联想的基础不同。比如“龙”,在汉文化中,是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而在英语文化中,则是体形硕大、凶残的古怪野兽,不仅无端吞噬人类和动物,而且制造水灾火灾,危及人类生存。同样,这种由思维方式造成的差异也体现在颜色词上。中国人喜欢红色,认为红色吉祥,但西方人对红色非但不喜欢,而且常将其与血腥联系在一起。因此杨宪益夫妇把中国的文学名著《红楼梦》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而英国的David Hawkes和John Minford却将之翻译成The Story of Stone,避开了红色,以免西方读者产生不好的联想。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随人类社会的文化而变化。一部语言变迁史实际上可以看成人类社会文化变迁史的缩影。英汉文化正在慢慢融合和彼此接受,同样英汉跨文化词汇也在差异中进行着融合和接受,汉语特有的词汇tofu、kungfu、jiaozi、tuhao、dama、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long time no see等已经被英语文化所接受。而英语中的特有词汇American Dream、cowboy、UFO、WTO、AIDS、OK、T-shirt、cool、romantic、show、lace、wifi等也被汉语所接受。所以,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学习和研究英汉跨文化词汇文化差异也是为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而奉献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梁曼莉.颜色词在汉英语言中的镜像折射[J].外语研究,2004(4).
[4]廖光蓉.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外国语,2000(5):58.
[5]刘燕.英汉数词崇拜文化和禁忌文化比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2).
[6]母燕芳.英汉词汇联想意义的文化差异[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刘燕(1963-),女,湖南娄底人,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