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教师应该如何阅读?

2016-11-25 17:57吴文芳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29期
关键词:批判性跨界时代

我们已经迎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教育正在缓慢而深刻地改变着教育的质态。“云技术、物联网和基于云技术、物联网的大数据是教育变革的技术力量。未来教育的主流模式必将是:视频成为主要载体,教育资源极其丰富,翻转课堂,按需学习,终身学习,不以年龄划线,距离不是问题,教育在学校之外发生。”[1]随时随地按需的个性化学习将成为学习的主要样态。那么,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什么能力最重要?

印度著名的教育技术科学家苏迦特分析,在今后的大数据时代,只有三种基本的东西是用得到和必须学的东西,那就是:阅读、搜索和辨别真伪。[2]从知识的获取方式来看,观察、听讲、模仿、实验、实践等都是学习的方式,但阅读是最主要的方式,当前,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已经进入“阅读+”时代,阅读是个体与世界交流的主管道。从教育的本质意义来看,互联网+教育解决不了教育培育人的精神性的根本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3]人的精神成长一定是基于阅读的文化传承与内化。那么,互联网+时代,作为教师应该怎么阅读呢?

一、跨界阅读:构造活力大脑

跨界思维是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就是“勇于把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到一起,看看会发生什么”。跨界是创新之道。对教师职业来说,跨界阅读尤为重要。总体来讲,教师的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趣味存在着单一性、封闭性等问题,与任教学科、与考试相关的资料读得多些,其他领域的书籍鲜有涉猎。其实无论是现代教师的知识结构多元化的诉求,还是互联网+时代学生知识来源多样化的倒逼,都要求教师要跨界阅读,构筑活力大脑。

台湾著名出版人郝明义先生早在互联网普及之初就提醒大家 ,“没有越界,不成阅读”,并以美食喻阅读,把阅读分为四类,即“主食阅读”(“生存性需要的阅读”)、“美食阅读”(“思想需求的阅读”)、“蔬果阅读”(“工具需求的阅读”)、“甜食阅读”(“休闲需求的阅读”)。[4]跨界阅读是超越个体狭隘性、单一性、封闭性的根本办法,是激活人的创新冲动、拓展人的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互联网+时代的教师要有创新的管理思维,开阔的文明视野,深厚的学术素养,合理的知识结构,所以要有跨界阅读的自觉。有了这样的文化视野,他便能以“更广阔的视域来审视教育,审视当下的课堂,以儿童的心态构建自己的课堂,以更清新的文笔来实现我的表达。”[5]我在阅读访谈中了解到,有一位校长去年半年的阅读书单包括:《金融的逻辑》《顾准文集》《第三次工业革命》《全新思维》《世界是湿的》《长尾理论》《翻转世界》《论中国》《谈话的泥沼》《送你一颗子弹》等等,从这份书单中可以看出这位校长把政治、经济、文化、互联网等内容都纳进了自己的阅读视野。有这样的跨界阅读,可以想见这位校长的教育理解、办学实践是何等的开阔、从容、饱满。我理解的跨界阅读,还包括阅读介质、阅读途径、阅读空间的多元。

二、经典阅读:实现精神成长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我们置身于扑面而来的密集的信息流当中,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化的浅阅读成为常态且已经发展为当代社会的主流阅读形式。当我们接受碎片阅读模式的时候,我们也要保持高度的省思,因为它会使我们不自觉地疏离了对经典文本的深读。我自己的感受就是,每天匆忙地刷屏,浏览大量的信息,以至于很难回到内心,甚至影响了自己的思维结构和文化养成。我们深陷数字时代的人文困境。

十几年前,美国作家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中论及“经典悲歌”时说,“没有莎士比亚就没有经典,因为不管我们是谁,没有莎士比亚,我们就无法认知自我。莎士比亚赐予我们的不仅是对认知的表现,更多的还是认知的能力。”“没有经典,我们会停止思考。”[6]读经典作品,是在构建我们及我们世界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法,凭借经典使我们处于思考状态。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开篇中说,“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把现在的噪音调校成一种背景轻音,而这种背景轻音是经典作品的存在不可或缺的。”[7]卡尔维诺的意思是,阅读经典,使深陷现实的我们与现实保持一个距离,我们通过阅读,去重构一个更加合宜的“真实”的现实。我想,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能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自由切换,通过浏览获取生存所必须的信息,但更加重要的是,要通过基于经典的深度阅读来认知自己,完成人的精神性成长的使命。

三、批判阅读:培育高阶思维

苏迦特把“辨别真伪”作为大数据时代人们的三大基本能力之一,“辨别真伪”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托尼·瓦格纳在《教育大未来》书中提出现代人的7个关键能力,其中批判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被置于首位,同时还提到“评估与分析信息的能力”。[8]互联网+时代,网络提供了海量、即时、质量参差不齐、真伪难辨的信息流,需要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搜索、辨别、删除、提炼、整合、改进、创新。这需要有批判性思维。

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批判性思维,是以理性和开放性为核心的理智美德和思维能力的结合,是一种谨慎公正的分析、构造和发展的过程。”其理智精神部分“是一组关于认知和行为的批判理性精神和品德。包括谦虚、谨慎、客观、具体、公正反省、开放等指标。”其智能部分是“一组辨别、分析、判断和发展的高阶思维技能。”[9]而批判性阅读是西方国家为培养批判性思维而提出的一种阅读模式。这种阅读模式,首先要有端正、理性、开放的阅读态度,同时,培养批判性阅读技能,包括通过文本阅读来辨别文本中的事实与观点,判断并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观点和语气,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并形成读者自己的看法。 在互联网+时代,这些能力显得更加重要。

四、分享阅读:促进互惠学习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高度开放、共建共享的时代,网络为人们沟通、协同提供了便捷的工具,互惠学习、合作学习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就阅读而言,我们可以创设更加“湿润”的阅读共同体。在一个志趣相同的阅读圈子里,可以好书共享、主题讨论、质疑诘难,深度追踪、互相鼓励,促使阅读不断地深入下去,个人也会在同伴的碰撞中产生新的阅读理解视角,更为主要的是,在一个日趋疏离的世界上我们能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更加亲密地互相关怀。

我们做了一个《农村初中生阅读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模型与实证研究》课题,课题成员遍布六个县区十所农村学校,百名老师和校长、千名学生参加实验,我们创立了“阅读关怀”QQ群和“阅读关怀”微信公众平台,定期进行阅读交流和探讨教育话题,还有大学的博士、教授参加互动。比如最近我们就郝明义的《越读者》、曼古埃尔的《阅读史》、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等进行了在线同读共研。平时有老师发表阅读感悟,推荐自己正在读的好书,交流自己的阅读困惑,真正体现了“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做到了互惠学习、智慧共享。分享阅读的前提,是个人独立的深入的阅读。

互联网+时代,阅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同时也给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为我们提供了体验更加舒适、获取更加便捷的阅读工具和阅读内容。

参考文献:

[1][2]魏忠.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

[3]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4.

[4]郝明义.越读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58.

[5]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641d9b01010fwb.html

[6]哈罗德.布鲁姆著,江宁康译.西方正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32.

[7]伊塔洛.卡尔维诺著,黄灿然 李桂蜜译.为什么读经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0.

[8]托尼.瓦格纳著,余燕译.教育大未来[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3:27.

[9]董毓.角逐批判性思维[J]人民教育.2015(9):13-19.

(吴文芳,江苏省盐城高等师范学校,224005 )

责任编辑:颜莹endprint

猜你喜欢
批判性跨界时代
跨界天才之西方篇(上)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跨界•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