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摆脱学生怕学数学、被动学习的现象,教师可通过富于变换的导入方式,精彩的课堂内容,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引领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尝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让数学学习变得轻松而愉快。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导入;情境教学;趣味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厌学、被动学习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有的学生因为对数学课没有兴趣,变得害怕上数学课。想要改变这种状态,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已有经验出发,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运用数学的思维去体验数学,探索数学。
一、有效的导入明确方向
要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增强教学导入的能力,使数学课堂焕发出魅力。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对一些问题的想法,切入学生的兴趣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引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直观认识与数学的抽象逻辑思维冲突这一问题着手,以学生的思维原点导入教学。可先通过图片的展示,提出问题:“同学们,请观察一下这两幅图片,判断一下哪个图形的面积更大,哪个图形的面积相对小一些?”然后通过连续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以前我们学习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是如何测量它们的周长的?”学生回答:“用直尺分别测出每一条边的长度,然后相加。”教师:“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运用类似的方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引导学生利用固定的大小图形作为中介,根据比较后的差知道两个图形哪个面积更大。在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可以进行讲解,引出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但能够使授课内容富有趣味性,还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此外,还可以通过复习、谈话或者游戏等方式,创设和谐愉悦的情景氛围进行导入。例如在观察立体图形的课上,教师以一首古诗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你们学过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吧?我们一起在数学课堂上再学一遍。”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什么苏轼从多个角度都没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这种通过古诗导入提出问题的方式,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立体图形的过程,意识到从各个方向观察同一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另外,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动手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思路不清晰,知识点掌握不好的现象,因此,将复习知识点作为铺垫迁移的方法是经常使用的教学导入方式。
二、贴近生活增加体验感受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学生面前展示出一个奇妙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享受,一种乐趣,而不是一项负担,一种苦恼,需要教师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只有当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进入学习的角色,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让学生做一个长方体的模型,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体会什么形状的物体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么样才能做出标准的长方体?在正式授课时,当学生出示自己亲手制作的长方体,并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时,教师通过引导帮助他们更有效地思考,更准确地理解知识点。这样的课堂,不但充实活跃,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深刻,在具体的感受和体验中获得了数学学习的快乐。这样的学习方法,在很多知识点的教学中都可以用得到。例如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的方式,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学习“平移和旋转”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移一移、转一转来体会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位置、方向的变化情况。再如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一个圆柱体,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用彩纸把圆柱的上下底和侧面粘好,通过剪、拼和计算,根据圆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推导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根据圆柱的高、底面周长与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得出圆柱的侧面积。这样,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思考概括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公式,不但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学习兴趣,真正走进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培养其数学分析的能力。例如在“复试折线统计图”一课中,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统计量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不但要注意与已有统计知识的联系,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从而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可以让学生收集两名学生跳绳比赛的10组数据,通过分析选出优胜者,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想直观地看出两人成绩的趋势不同,还有其它的好办法吗?”让学生通过讨论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合作绘制俯视折线统计图,并汇报绘制方法。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这些简单的统计活动,留给他们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在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充实,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只有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小数是十进分数的特殊表现形式,其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理解时有一定的困难,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可利用知识的迁移,通过学生熟悉的超市情境,和学生一起观察价格标签认识小数。教师提问,学生观察商品价格,由学生汇报后教师随机板书。教师:小数有什么特点?(数的中间有一个小圆点)。小数里的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板书);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板书);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板书)。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氛围的创设,能轻松地引领小学生走进数学。
三、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实用性
当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足够多的时候,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进行猜想,这种以学代讲的方式,能让学生在课后更好地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例如在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教师通过联系“母亲节”主题活动,提出问题:“夏天炎热,如果你们用零用钱买了一个大西瓜想要分给爸爸妈妈和自己,你会怎么分呢?”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得出切分的方法后,教师小结再次提出思路:“如果我们想给妈妈多吃一点,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18份后,爸爸吃了其中的1/3,你吃了其中的5/18,妈妈吃了其中的7/18,这样可行吗?为什么?这里蕴含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请学生探究验证后得出猜想,下节课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这样将课内外知识相结合的情境,既让学生回顾了旧知识,又让他们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非常渴望。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传递知识的过程,更是和学生合作探索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有这样的教育理念作指导,教师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王浩.新教材数学教学的着眼点[J].小学教学参考,2015(02).
[2]李晓蓝.让小学低年级学生爱上数学[J].教学研究,2014(10).
[3]张倩.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J].新课程(中),2011(05).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