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翔
摘 要: 预习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预习之后,部分学生往往会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失去兴趣。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在教学设计中解决“预习背景”下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问题。
关键词:预习;教学设计;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C-0081-02
学生预习之后,我们的课堂是否会失去对他们的吸引力?学生预习之后,我们的课堂应该如何组织?学生预习之后,我们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又会发生哪些变化?本文试图以一篇获市赛课一等奖的教学设计为研究素材,从课堂实践、学生表现和教后反思中寻找答案。
本案例选取于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4、95页内容。基于学生预习展开课堂的教学,在学生预习、交流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借助“画图、列表”等方式解决问题,感悟“一一列举”的策略。设计试图转变学生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教师把课堂“让位”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中掌握知识。
一、变“例题教学”为“学生展示”
1.预习题:王大叔用24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
2.展示预习。
(1)小组交流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并确定好代表发言。
(2)选择性展示(选择借助表格列举的学生解答)
(3)引导思考:
问题1:条件“24根1米长的木条”中隐藏着哪些数学信息?
问题2:算式“24÷2=12(米)”表示什么意思?
问题3:知道了长与宽的和,是不是这个长方形就已经确定了?
(4)发现规律:周长一定,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大。(动态演示:长与宽的和不变,长和宽不断变化后形成的各种长方形。)
(5)展示不同方法:学生可能会有两种方法:画图、数的分合。
(6)引导比较:找一找几种方法解答过程有什么优点?(思考有序)
3.评价反思。
4.揭示课题。
有序思考可以做到列举的情况不重复、不遗漏。像这样把符合条件的各种情况列出来,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一一列举。
5.回顾列举。
提问:在列举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6.联系旧知。
在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中也运用过一一列举的策略。举例说明:一年级《十的分成》、二年级《乘法表》、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四年级《搭配问题》。
新知教学的设计由以往教师为组织者的“例题教学”变为由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展示预习”,学习的主体发生变化,更加突出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给予适当的方向性引领。“四顾反思”是苏教版新教材增设的一个环节,通过对之前的学习活动回顾,重新梳理问题的解答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板块设计的活动主体一直都是“学生”,从“预习交流”——“全班展示”——“评价反思”—— “回顾列举”——“沟通旧知”这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都是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师的角色“后移”,课堂让位于学生,充分体现“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另外,从“策略教学”角度思考,教学设计也试图体现它的数学本质(有序思考 一一列举),通过比较学生的各种解答过程,使学生充分体验“有序”思考的好处,再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进一步体验“策略”就隐藏在我们的身边。
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尝试”
例题教学完,并没有立刻进入实际应用环节,而是出示了一组尝试题:王大叔想围一个面积24平方米的长方形花圃,怎样围周长最小?
看似十分接近的两个问题,需要学生认真审题,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例题实质上是抓住长方形的“长与宽”之和不变进行一一列举,而尝试练习是根据长方形的“长与宽”的乘积不变进行列举,寻找符合要求的答案。虽然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两者在思考方式上是相似的,这样也是对例题教学的一种应用和补充。
三、变“单调练习”为“趣味挑战”
1.情境练习——海豚表演。
(1)欣赏海豚表演片断。
(2)问题:大海豚表演,游乐园每隔一段相等的时间安排一块表演(PPT出示9:00、9:40、10:20、11:00),请选择下午准时观看的时刻?(PPT出示13:20、14:00、15:40、16:00)。
2.操作练习——涂色组成轴对称图形。
(1)欣赏:一组轴对称图形,体会对称美。
(2)要求:在图中再给2个格子涂上颜色,使涂色部分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3.竞赛练习——网站的更新。
有A、B、C三个网站,分别是每两天、三天、四天更新一次。某月1日三个网站同时更新后,到这个月15日,哪几天没有网站更新?哪一天三个网站同时更新?
小结:在解决条件相对复杂问题时使用表格列举更容易发现答案。
4.变式练习——计算操场面积。
西城体育公园有一块长方形操场,长100米,宽8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交流:这题有没有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
小结: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可以使用一一列举的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应该灵活选择。
练习中设计了“海豚表演”“图片欣赏”“小竞赛”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符合学生喜欢游戏的心理特点。同样的练习给它披上“诱人”的外衣,学生的练习兴趣一下就被“点燃”。练习的最后,设计了一道不需要运用一一列举策略解决的问题,意图是减少“思维定势”的负迁移对学生知识形成的影响。
“策略教学”如何让学生预习?预习后的课堂如何开展教学?在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交流——表达——倾听——补充——争论——共识”,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1]彭桦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方法[J].新课程:小学,2014,(12).
[2]刘昌敏.营造快乐氛围打造数学高效课堂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5,(6).
[3]姚丽红.关于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