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云
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 杨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本质要求就是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创新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创业人才的规模和质量。因此,积极探索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经过几次理论充实,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并在后期多次对这一理念进行了阐释和说明。自2014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积极引导、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创新、创业过程,掀起了全民创新创业的高潮。2015年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20周年。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高校要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就需要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转变思路、突破单一、把握个性、构建多元。
1.创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
就业问题既是教育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校持续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加之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也深刻体会到了压迫感,学与用之间无法顺利衔接,导致竞争日趋激烈,显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很多学生也逐渐把目光转向如何成功创业、如何创业成功等问题上。但大多数毕业生虽有创业的想法,却信心不足,能力欠缺。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国情,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其实,许多高校已经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索。基本思路即以社会需求为基准,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教学生做人、做事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创业。
2.创业人才培养有利于人才全面发展
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上与社会需求方面略有脱节,普遍存在理论教学多于实践教学,理论陈旧与科技发展不接轨,教学方法多以灌输为主等问题,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尚不健全,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去甚远,导致社会上经常有一些疑问:“高等教育到底有没有用,毕业是不是就等于失业?”在这种形势下,2002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黑龙江大学等九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试点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这些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许多高校已经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进行完善。主题鲜明的创业活动,形式多样的创业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也涌现出了许多成功的案例。但是,社会的迅速发展、持续的就业压力和广大学生对创业的诉求,对高校的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探索新时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始末,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等形式,引导学生敢于试错、有效试错,这既是形势需求,也是对人才培养方式多样化的有效探索。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自我探索、自我学习、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各项能力的全方面发展。
近年来,高校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创办创客空间,创建创业实训基地等形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创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不但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目标的实现,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对创新与创业概念的时代解读。创新和创业始终难以分开,但意义是不尽相同的。创新是指人们在现有条件下,利用当前所局限的资源对拟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从而提出不同于往常的解决办法或观点思路的一种行为。创新可理解为四个方面的创新,包含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指创业者以创业目标为中心,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或经济价值的过程。创业是一个人发现商机,并通过实际行动进行实体转化的一种行为。创业除了需要开拓创新的品质之外,还需要掌握大量具体的技术和能力,例如某个领域的专业技术、组织沟通能力、企业管理素质、敏锐把握商机的能力等等。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出,创业人才培养的内涵是:具有创新思维的视角,善于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能够适应新事物,开创新领域,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应当把握四个要素。
首先,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人才”的特质决定了它本身要满足社会人的基本要求,即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遵守社会规范、具有时代意识和风貌。一个与社会脱节、不遵守社会规范的人,一定不能把握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更没有战胜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被社会所淘汰。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在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过程中,要求其具备多种能力,专业素养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创业不能完全等同于小商小贩做小生意,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也就缺乏创业的基石,创业就容易沦为空想。可以说,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为成功创业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再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的重点在于“创”,“创”就表示要推陈出新,对旧的思路、旧的观念、旧的知识结构、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批判的吸收。固化传统自我,就无创新可言,也无生机可言。教育部于2016年公布的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不仅包含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而且有省属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入选高校的典型经验就是创业人才教育以及学生创新精神培育比较突出,在高等教育领域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最后,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创业不是朝夕之间的事,仅凭创业激情甚至冲动,是不能保证创业成功的。要想把创业真正发展为事业,一定离不开创业素质,知识方面要求专深,运营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管理和沟通能力,心态上更要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决心。
1.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和评价标准参差不齐
许多高校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开展创业教育工作,但对实施创业教育的目标设置理解不统一,评价标准不一致。例如,部分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所以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偏重于实务指导,侧重于结果导向。有的学校则以创新教育取代创业教育,热衷于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业、创新竞赛,以赛事来决定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名次来决定创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有的高校把创业教育简单理解为开公司、办企业,致使在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将创业从专业中完全分离出来,没有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和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高校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参差不齐的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社会对创业教育的理解本身就存在一定偏差。
2.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各高校建立专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较晚,大部分是原有师资队伍的变更或改进,例如,依托经济管理等专业开设以管理为核心的课程或讲座,或是由就业指导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兼任以就业辅导为目的的创业教育老师,又或是由在团委工作的老师参与组织,进行以参加活动与竞赛为主要目的的创业教育。这些方式大多比较片面单一,课程内容受到教师的专业背景限制,与创业相关的科学系统的教材很少,可借鉴的经验不足,讲授难度大,加之教师自身缺乏创业经验,授课内容缺乏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
3.创业教育研究滞后,管理机构不够健全
我国的创业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历史,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基本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研究还停留在管理学、技术经济学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创业教育的教学评估标准层次不齐,规管部门不明确,不能明确纳入学校教学的核心指标中,在教学管理中也不能完全与专业必修课程相平衡,同时由于课程特殊,实训基地建设匮乏,教学管理不明朗,导致创业教育发展缓慢。
4.创业教育缺乏支持体系
创业教育一定是理论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创业本身是有风险的,因而由在校师生为主体的创业教育都有经验不足,资金短缺的问题。虽然很多高校都出台了一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也有的高校给学生创业提供了硬件设施,初期还能有资金支持。但实际实施过程中依然面临资金短缺,技术支持不够,经验指导匮乏。这就导致创业教育没有效持续的支持体系。
1.稳定格局、有据可依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要把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根据要求,各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已经逐步构建,为求有效发展,创业教育要有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体系。以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拟定创业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具体的教学执行计划,其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法、评估考核方式都应该落到实处,加重教学实训环节的比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创业教育的层次化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面对学校组织机构不健全的现状,高校应该积极组建专门的创业工作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从学校到院系层层落实。对内完善管理,把创业教育纳入教学的职责范围。对外与政府与社会各界有效对接,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引入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资源。
2.打造专业团队,保障动力源泉
师资力量是创业教育的重点之一,创业者在我国的年轻化趋势,决定了要想提升师资力量内涵,不能仅仅依靠对其他专业教师的改造,要着手培养专职的创业指导教师,现有的创业指导教师要走出去,学习深造,学习兄弟院校先进的教学方法。“走出去”的同时还要注意“引进来”,“引进来”分为两方面的引进,首先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以传授经验的方式,入驻教师团队;其次是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企业短期见习机会,为实践型教师提供在职培训的机会。企业中的专业人士也可以走进校园,分享创业经验,针对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给出指导性意见。也可为学生优秀创业项目提供合作机会,让毕业生和有能力的企业为在校学生搭建创业教育的坚实舞台,让高校教师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科研服务,强化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3.鼓励参与实践,加强项目孵化
创业的实质在于“实”,即大学生创新创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仅动脑,更要动手,付诸实践。高校要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专业特长,积极挖掘校内资源,整合校外资源,通过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形式不断进行教学改革;通过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园等创业项目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实践环节要时刻与教学方法相辅相成,理论教学也不要拘泥于教案,不局限于应试,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教学、表达思想的机会,通过教学形式改革,努力形成“政策扶持、教学推进、实践成形”的精品创业人才培养课程。创业基地要结合实际,一方面要为大学生提供专用场地,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在房租、水电等公共开销上给予减免或优惠。另一方面要建立专业的创业指导师资队伍,提供工商、税务、法律、融资等咨询和服务,定期对入孵大学生进行专题培训,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支持保障。
4.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实现环境育人
高校应将健全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要理顺工作机制,主管领导担任负责人,相应部门包括教学、教务、团委、学生工作、后勤保障等要分别承担相应职责,同时,要注重统筹创业教育和创业工作两个体系的关系,要明确分工,切实保障“创新”“创业”之风在校园中流行。要有效借助媒体如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等对国家的创业政策措施、各项创业赛事、各类创业活动进行宣传,对校园创业典型、毕业生创业案例进行挖掘和塑造,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其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和就业观。
创新是促进民族进步、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十三五”以来,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社会对先进科技和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增加,高等教育正在走向社会的中心,角色定位从过去的适应服务逐步转向服务和支撑引领同步。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高校作为孕育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肩负着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的重任。创业人才的培养对大学生个人成长具有指导意义,对高校的内涵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1]李玲.健全高校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浅议[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6).
[2]尹喜.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J].临沂大学学报,2015,(2).
[3]郭永发.实践育人理念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机制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2).
责任编辑:赵春燕
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研究”(课题编号:JRS-2015-1132)的研究成果。
杨云,燕山大学里仁学院讲师,辅导员。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工作。
G642.0
A
2095-5103(2016)03-00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