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灵威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初探
□ 潘灵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民福祉及社会可持续发展”两大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性地位、坚持对生态文明的系统性认识、基于人类历史高度来强调生态文明的发展趋势。这些观点对新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文明、文化创新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是人们在享受这些发展成果的时候,生态环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全局的角度出发,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民福祉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十八大前后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新论断、新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阐述,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正确方向和实践路径。201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更是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众所周知,自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就成为矛盾体,工业化的发展为社会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资源能源型经济发展也让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很多发达国家以破坏生态环境、消耗资源为代价来谋求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GDP逐年升高,目前经济总量已经占到了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在这些辉煌成绩的背后,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很多行业、很多地方都没有得到较好的协调处理。总书记对这种现状痛心疾首,多次明确指出“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若还不予以重视,那么势必在未来付出巨大的代价。”
习近平同志在关于生态文明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入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措施、总要求、总方向,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都要坚决治理好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要始终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并且要努力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他对生产力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二者是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的,发展生产力的前提是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绝对不能再走西方发达国家“环境换取经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采用新方法、新思路、新观念对生态文明建设新道路予以探索。习近平同志的这一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
2.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性地位
习近平同志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是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总书记尤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予以突出强调。第一,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民生福社,是公共产品,在前进道路上,一定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走生态文明之路,既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追求。这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在民生理论、生态文明理论方面的创新,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期待良好生态环境这一愿望的回应,有利于推动各级政府在增进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之间协调共进。第二,习近平同志认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作用,他认为要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视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也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最大本钱”,这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和深刻的思想启示。第三,习近平同志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民心民意,要将那些危害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予以切实解决,这充分表明,习近平同志深切理解广大人民群众“求生态”“盼环保”的迫切心情以及渴望优美环境、干净水源、安全食品、清新空气的朴素愿望。
3.坚持对生态文明的系统性认识
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秉承“自然恢复为主、保护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倡导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综合采用各种创新方法。
第一,要将管理创新予以突出。2013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原因之一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权人权益不落实。针对这一问题,决定提出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的要求。这本质上是统筹管理生态问题的思想,强调应该基于自然的发展规律来进行生态修复和用途管制,避免出现生态环境的系统性破坏。
第二,要将思维创新予以突出。2015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树立底线思维、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要将其全面融入到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的各个领域;强调“生态红线”,要将生态环境、生态观念、生态安全、生态制度予以协同发展,始终坚守物种保护、资源能源、耕地水源、荒漠植被、森林湿地等红线指标,保住了它们,就等于保住了生态文明的底线。
4.基于人类历史高度强调生态文明的发展趋势
第一,习近平同志曾经用“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来概括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指出在社会文明兴衰中生态环境往往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说,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趋势就是生态文明,无论是印度文明,还是巴比伦文明,亦或埃及文明,其兴起和繁荣都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它们的衰落也是因为无休止地破坏生态环境。这体现出了习近平同志对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理性把握和清醒认识。
第二,基于唯物主义立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同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意义进行了阐述。他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实质上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既符合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又代表了人类的共同利益,是一件造福后代的大事,这充分体现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
第三,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梦”思想中有机地融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中明确指出,要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充分体现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责任感。
1.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凸显以人为本
我国的生态环境之所以出现一系列严重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社会发展过程中,过于看重物质即经济利益,这种发展观“见物不见人”,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观。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连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权都无法保障,那么怎么谈得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怎么谈得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怎么谈得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12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中,生态文明建设首次被列入人权保障范围,强调务必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办实事、重民生、以人为本,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最紧迫、最基本的需求,努力解决他们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利益问题。”
2.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式依靠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大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生态文明建设尤为需要最严密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生了多起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威胁。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与此同时,也没有形成完善的生态环境监督体系,监督措施不力,很难达到有效的监管效果。因此,务必要完善法治建设,用法制思维、法治方式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要严格执行生态修复制度、环境治理制度、源头保护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损害赔偿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发现一起打击一起,逐渐改变政府一元治理的传统方式,发展为多元共治的模式。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理性认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并对其进行了发展和继承,以人为本,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保护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为根本目的,努力改变生态保护理念和国民经济增长模式。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阐释,对于实现“中国梦”、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都是粗放型的,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生态环境破坏却极为严重。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GDP。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重新进行梳理,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1]方浩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贡献[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5).
[2]傅红专,王川生.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念及对党的建设的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5).
[3]白煜.论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化”[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1).
[4]张毅.生态文明建构下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内涵与实现方式[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4(3).
[5]方世南.以三个“五位一体”的合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6(5).
[6]谢昌飞,韩秋红.面向生态文明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兼论建设性后现代的逻辑进程[J].河南社会科学,2014,15(2).
[7]刘俊哲.生境主义:前进中的生态文明路标——评唐代兴教授新作《灾疫伦理学——通向生态文明的桥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3(6).
[8]克利福德·科布,甘霞.生态文明的实现与“杰佛逊式社会主义”[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6).
责任编辑:赵春燕
中共广东省新丰县委党校。
X2
A
2095-5103(2016)03-0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