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沟通:基于个案研究的高校特殊生教育研究

2016-11-25 14:01:23赖晓琴
老区建设 2016年22期
关键词:学生家长张某寝室

赖晓琴

家校沟通:基于个案研究的高校特殊生教育研究

赖晓琴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本文以个案为样本,总结了高校特殊生的问题爆发、解决方案和取得成效,从整体上总结高校特殊生教育管理服务的经验做法与主要路径。

家校沟通;特殊生;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招生规模日渐扩大,高校中特殊生的绝对数量也在相应增多。根据报道显示,近年来密集发生在高校的非正常死亡等特殊事件与“特殊生”有较大联系。高校中的“特殊生”,主要是指在学习上落后、经济上较贫困以及其他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与主流心理特征相异的非正式群体。如何做好特殊生的情况跟踪、心理辅导、学习督促、就业指导等一系列工作,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在具体实践中,高校辅导员大多只注重对特殊生本身的调查、测评、辅导等,较少与特殊生家长沟通。本文结合个案样本,对家校沟通的高校特殊生管理展开研究。

一、案例概述

张某,男,汉族,19岁,南昌某高校2012级XX专业学生,独生子女,出身司法家庭,父亲是南方某省戒毒管理劳动改造局干部,母亲在该省某省直监狱工作。自幼性格倔强,由于父母平时工作忙碌,多寄宿在爷爷奶奶处,与父母亲有一定的生疏感。特别是高中离开所生活的省城,到一个地市寄宿制中学学习。该生学习成绩在班中居中上,相对稳定。隔代管教、外出求学等经历,使该生与父母的亲密和依赖程度较低。直至升入大学,该生也是一个人独自从家乡乘飞机到南昌报到入学。

入学后,张某特立独行、孤傲冷漠,对寝室甚至班级的其他同学感到失望,对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丧失信心。宿舍和班级同学,经常感觉他火气很大,喜欢独来独往,或者和少数几个他们省的老乡联系,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很不愿意回到宿舍,多次提出更换寝室,特别是笔记本电脑丢失后,非常不相信宿舍的同学。同时,由于人际关系困扰导致情绪低落、焦虑,严重影响其学习热情和学习成效,在任课老师和班级学习委员处有多次缺勤记录。

二、解决方案

1.建档:全面掌握基本信息。得知张某的上述情况后,及时调阅该生入学纸质档案、查询该生OA系统基本信息;约谈班委会主要学生干部,了解张某在班级的日常表现;深入学生社区,走访该生所在的楼栋长、楼管员,了解该生在生活区的表现;分别约谈该生所在寝室其他三位同学,了解该寝室的有关情况;问询部分任课老师,了解该生在课堂表现。同时,再安排班级主要学生干部、楼栋管理人员对该生在寝室和课堂的生活、学习情况进行了持续一周的观察。通过上述努力,较为全面地掌握了该生的现实状况。

2.直面:直接谈话倾听诉求。全面掌握该生基本信息和现实状况,确定该生人际关系,特别是寝室人际关心非常紧张,已经导致其不能安心投身学习。至此,作为辅导员,已经能从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视阈初步分析问题成因了。因此,多次与该生单独沟通。与该生的多次谈话反映出:一是该生对待人际关系非常冷淡,多次强调“我一直以来就是这样”;二是该生对待家庭关系非常冷漠,承认入学以来基本上没有主动与父母联系过;三是该生对考入本校就读非常不满,坦诚其理想目标是就读一所知名大学的法律专业,将来从事司法工作;四是该生一开始并不“仇视”同学,内心也渴望获得更多的友谊。

3.引入:学生家长隔空参与。该生的问题本质上是学生家长在参与子女教育中角色缺失或淡化,与该生对来自父母的关心、问候、指导与帮助的渴望之间的矛盾。因此,谈话不久之后,加强了与该生家长的联系。一是如实通报了张某在学校的表现以及目前的问题,督促家长方面重视张某的成长;二是向其分析了张某目前表现和问题的原因,帮助家长方面明确努力的方向;三是与其制定了加强与张某联系,加强对张某关心的一些力所能及的措施;四是定期进行沟通,帮助张某尽快恢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4.突破:建立良好外围环境。在引入学生家长隔空参与对张某的教育引导的同时,积极在宿舍和班级中为其建立良好的外围环境。一是要求班级学生干部带头与张某交朋友;二是鼓励张某参加了一些他个人有兴趣、有特长的团体活动;三是多次与张某所在寝室的其他同学进行谈话,帮助他们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共同营造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5.跟踪:家-校-生有效互动。通过与家长、任课老师、班干部和楼栋管理人员的经常联系与沟通,张某逐渐步入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在一次“职业生涯规划”的主题班会上,张某作了一个志愿考某重点大学法律硕士的发言,得到了同学们真诚的掌声。会后,指导该生进一步制定了报考法律硕士的目标和方案。

三、经验启示

在这个案例中家-校沟通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一是促进了张某有关信息的沟通。张某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张某与家长的联系情况,都汇总在一起,为及时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提供了信息保障。二是提高了辅导员服务的针对性。通过家庭方面的信息源,帮助辅导员更深入地掌握张某的成长经历;通过家庭方面沟通互动,帮助辅导员更全面地了解张某的现实诉求,从而提高开展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三是形成了张某教育引导的合力。通过经常性地沟通,激发了学生家长的责任心,让父母与辅导员在对张某的教育方向上统一起来,在时空上密切衔接,在作用上形成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学生教育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全面配合。

1.充分认识家校沟通的价值。一是准确诊断认定特殊生需要与家长沟通。辅导员通过和家长沟通,查实情况,了解学生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二是了解特殊生心理动态需要与家长沟通。特殊生一般会有特殊心理,影响其学习的状态和集体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辅导员与特殊生家长沟通,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疏导;三是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工作需要与家长沟通。特殊生的人生观不正确,需要辅导员进行引导,要形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共同配合纠正学生的不良思想。

2.把握家校沟通的关键时期。辅导员要利用新生入学等机会,通过新生家长会等方式,收集学生家长的有效联系方式,公布家校联系的要求,为日后家校联系打好基础。特别是在学生因家庭变故、生活困难、成绩下降、感情挫折等原因而出现情绪波动时,要及时通报家长,请家长采取适当方式协助辅导员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提高辅导员对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

3.掌握家校沟通的工作重点。一是高校应重视辅导员与特殊生家长的沟通,从学校层面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包括建立一系列的操作流程、监督机制;二是辅导员要适时转变特殊生家长的不正确思想,尽量减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长负担;三是夯实日常基础。辅导员在平时工作中要做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了如指掌,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长谈话时,可以先谈谈孩子最近在学习上、第二课堂上的成果,以此为突破口,增加家长的自信心,减少其自卑感,方可愉悦沟通;四是坚持平等对话。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长才会与辅导员进行深入细致的交谈,讲出心里话,沟通才具有有效性。

4.创新家校沟通的方式方法。辅导员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长沟通一般以电话联系为主,同时适当开展一定的家访活动。比如,结合寒假和暑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家庭经济困难以及其他特殊生家中访问;鼓励相近地区的同学相互访问,作为辅导员家访的补充形式;对特别严重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安排专程访问。要借助E-mail、QQ、微信、微博、博客等新的网络媒体,积极开展家校沟通。

[责任编辑:熊昂琪]

赖晓琴(1987—),女,南昌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江西南昌330099)

猜你喜欢
学生家长张某寝室
寝室“奇葩”操作大赏
你非叫我跑
派出所工作(2021年3期)2021-04-25 11:35:31
寝室闹鬼记
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客户告知书)
时代邮刊(2019年16期)2019-07-30 08:01:50
成立正当防卫的条件
成立正当防卫的条件
人兽表演
家长对学校满意度调查研究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教育方式研究
寝室“活宝”征集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