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娜
摘 要:现如今,中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许多农民工为了生计和个人发展,背井离乡选择外出打工。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留下了老人和孩子,许多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我们称为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缺位,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面临挑战,道德成长面临危机。所以,针对目前留守儿童出现的一些道德教育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B-0014-02
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2075.42万,随着人口的逐年增加以及二胎政策的放宽,这个数字正在增长。“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我国没有解决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父母缺席的困境,出现了很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可见解决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已迫在眉睫。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道德问题
(一)道德认知模糊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念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 孩子有了一定的道德观念,才可以判断是非。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道德认识模糊,如部分留守儿童信奉读书无用论。认为读书没有任何用途,长大还是要和父母一样务农或外出打工,所以他们学习不上进,有厌学、逃学甚至辍学行为。家长大多关注物质补给,忽略精神关爱。家长认为物质上满足孩子就足以让孩子满意,所以把教育重任交给学校,而学校注重学生智力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很少关注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二)道德情感缺失
道德情感是人对某种道德义务的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留守儿童的道德情感缺失主要表现是:一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厌学现象。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时,有教师歧视,他们有问题不能在老师那里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情绪易失控;回到家里,父母缺位,祖父母知识有限,课业无人辅导,问题堆积成山无法解决,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存在情感危机。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变化的关键转折期,父母常年在外,亲子关系疏远,对亲情逐渐淡漠,不愿意与人交往,易产生交流障碍或交往困难等问题。
(三)道德意志薄弱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部分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意志薄弱,主要表现在学习自觉性差。调查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做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还有部分留守儿童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部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做事情没有热情,对生活失去信心,遇到困难时经常选择逃避,不愿意面对和解决。
(四)道德行为失范
道德行为是人在有一定道德认知观念后的行动结果。在道德发展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最关键的就是实现知和行的有效转化。现在留守儿童已出现了道德行为失范的情况,主要表现在:部分留守儿童有厌学现象,在课堂上冲撞老师、扰乱课堂秩序、逃学旷课;部分留守儿童有违反校规校纪、打架斗殴、偷盗行窃的行为;部分留守儿童沉迷于虚拟世界,网上交友聊天、迷恋网络游戏不能自拔;部分留守儿童还出现心理情感问题,并伴有自杀、自残、自虐行为。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道德问题的原因
鉴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环境的局限性,他们道德问题主要来源于两个层面。
(一)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和缺位
1.监护人道德教育缺失。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监护人大多为祖父母。祖父母,隔代监护,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有限,不能辅导孩子学习,孩子学习困难;另外,祖父母带的孩子比较多,他们一般只会照顾孩子的温饱问题,不会照顾到每个人的情感问题,缺乏沟通和交流;最后,隔代溺爱问题非常明显。孩子刚有错误意识和行为,监护人认为是小问题,不必小题大做,不予以纠正和制止,最终容易发展成为道德行为的大问题。
2.父母道德教育缺位。
外出的父母与子女沟通交流的方式大多是打电话、发短信、写信。据调查,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以打电话居多,每次通话时间短、联系频率低。 父母每次打电话关心的基本是孩子吃饱穿暖问题、学习问题、身体健康问题,几乎不关心孩子的个人情感问题。这将导致孩子与父母亲子关系疏远,孩子有问题时无人倾诉、没有办法解决,极易产生心理问题,严重时可能走上自杀或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学校道德教育错位
一方面,学校教育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道德品质培养。这种观念在农村依然很严重,学校经常以教师所在班级的成绩进行各项评比,对老师各项素质技能进行评估。老师只关注学生学习,无暇顾及学生的道德情感问题。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无人帮助,自暴自弃。另一方面,农村教师资源匮乏,教师队伍素质相对偏低。据调查,一些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教师一人担任好几门课程的教学,教师备课时间长,感觉压力大。教师有时知道谁有学习或者情感问题,想沟通交流、家访,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部分基层教师素质偏低,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态度恶劣,冷言冷语,有的还动用武力,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明确家庭责任,营造良好家庭环境
家庭道德教育,要强化家长的监护与教育责任。一方面,家长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角色。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和教育,父母如果常年在外,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相对疏远,这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要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创造一个温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父母有一方在身边的,要和孩子及时沟通交流;父母都不在身边的,要尽量创造条件,通过打电话、网络视频等方式与子女交流,让子女在远方也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父母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也要关注孩子的学习以及内心情感,遇到苦难时积极鼓励他们渡过难关,取得进步时要激励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二)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要尽量让学校教育家庭化。首先,学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学校每个月发给或寄给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一份留守儿童近期表现资料,让他们及时了解孩子的最新动态,学校也要针对不同留守儿童进行引导和教育。其次,学校在关注学生学习之余要多开展有关心理健康发展的游戏或活动。活动要结合农村的环境特点,重视留守儿童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最后,学校要加强教师素质提升,加大师资力量,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学校应多方面关爱留守儿童,主要是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生活和学习,在出现问题时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教育他们自立、自强,让他们快乐健康成长。
(三)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优化社会环境
村委会要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活动空间,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社会要积极提供帮助,可建立一个关爱基金会,对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救助,还要提高社会及公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政府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引农民工回流,让更多的父母愿意回家,让农民工在家务农、就近工作或创业。这样,父母就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政府还可以改变留守儿童的外出打工父母和监护人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涂小艳.探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J].智富时代管理,2016,(3).
[2]朱卫红.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3]万明钢,毛瑞.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2010,(1).
[4]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2).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