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恒定电流高考真题赏析
■本刊编辑部
1.(2012年重庆卷)某中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利用铜片、锌片和家乡盛产的柑橘制作了果汁电池,他们测量这种电池的电动势E和内阻r,并探究电极间距对E和r的影响。实验器材如图1所示。
图1
(1)测量E和r的实验方案为: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池两端的电压U和流过电池的电流I,依据公式____,利用测量数据作出U-I图像,得出E和r。
(2)将电压表视为理想表,要求避免电流表分压作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请在图1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电路。
(3)实验中依次减小铜片与锌片的间距,分别得到相应果汁电池的U-I图像如图2中(a)、(b)、(c)、(d)所示,由此可知在该实验中,随电极间距的减小,电池的电动势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电池的内阻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直线(c)对应的电池的电动势E=____V,内阻r=____Ω。当外电路总电阻为2 500 Ω时,该电池的输出功率P=____mW。(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图2
图3
2.(2013年上海卷)如图3所示,电路中三个电阻R1、R2和R3的阻值分别为R、2R和4R。当开关S1断开、S2闭合时,电源输出功率为P0;当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电源输出功率也为P0。则电源电动势为____。当开关S1、S2都断开时,电源的总功率为____。
图4
3.(2013年江苏卷)在输液时,药液有时会从针口流出体外,为了及时发现,设计了一种报警装置,电路如图4所示。M是贴在针口处的传感器,接触到药液时其电阻RM发生变化,导致S两端电压U增大,装置发出警报,此时( )。
A.RM变大,且R越大,U增大越明显
B.RM变大,且R越小,U增大越明显
C.RM变小,且R越大,U增大越明显
D.RM变小,且R越小,U增大越明显
图5 图6
回答下列问题:
(2)实验得到的部分数据如表1所示,其中电阻R=3.0 Ω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6所示,读出数据,完成表格。
答:①____,②____。
表1
(3)将图7坐标纸上所缺数据点补充完整并作图,根据图像求得斜率k=____A-1·Ω-1,纵轴截距b=____A-1。
图7
(4)根据图像求得电源的电动势E=____V,内阻r=____Ω。
5.(2014年重庆卷)某照明电路出现故障,其电路如图8甲所示,该电路用标称值12 V的蓄电池作为电源,导线与其接触完好。维修人员使用已调好的多用表直流50 V挡检测故障。他将黑表笔接在c点,用红表笔分别探测电路的a、b点。断开开关,红表笔接a点时多用表指示如图8乙所示,读数为____V。
图8
6.(2014年北京卷)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定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要求尽量减小实验误差。
(1)应该选择的实验电路是图9中的____(选项“甲”或“乙”)。
图9
(2)现有电流表(0~0.6 A),开关和导线若干,以及以下器材:
A.电压表(0~15 V)
B.电压表(0~3 V)
C.滑动变阻器(0~50 Ω)
D.滑动变阻器(0~500 Ω)
实验中电压表应选用____,滑动变阻器应选用____。(选填相应器材前的字母)
图10
7.(2014年四川卷)如图10是测量阻值约几十欧的未知电阻Rx的原理图,图中R0是保护电阻(10 Ω),R1是电阻箱(0~99.9 Ω),R是滑动变阻器,A1和A2是电流表,E是电源(电动势10 V,内阻很小)。在保证安全和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使测量范围尽可能大。实验具体步骤如下:①连接好电路,将滑动变阻器R调到最大。②闭合S,从最大值开始调节电阻箱R1,先调R1为适当值,再调节滑动变阻器R,使A1示数I1=0.15 A,记下此时电阻箱的阻值R1和A2的示数I2。③重复步骤②,再测量6组R1和I2的值。④将实验测得的7组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如图11所示。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现有四只供选用的电流表:
A.电流表(0~3 mA,内阻为2.0 Ω)
B.电流表(0~3 mA,内阻未知)
C.电流表(0~0.3 A,内阻为5.0 Ω)
D.电流表(0~0.3 A,内阻未知)
A1应选用____,A2应选用____。
(2)在如图11所示的坐标纸上画出R1与I2的关系图。
图11
(3)根据以上实验得出Rx=____Ω。
8.(2015年浙江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流通过导体的热功率与电流大小成正比
B.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力的作用时间成正比
C.电容器所带电荷量与两极板间的电势差成正比
D.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弹簧伸长量成正比
图12
A.将接线柱1、2接入电路时,每一小格表示 0.04 A
B.将接线柱 1、2 接入电路时,每一小格表示 0.02A
C.将接线柱 1、3 接入电路时,每一小格表示 0.06 A
D.将接线柱 1、3 接入电路时,每一小格表示 0.01 A
参考答案:1.(1)E=U+Ir(2)如图13所示 (3)0.975 478 0.268
图13
3.C
图14
5.11.5
6.(1)甲 (2)B C
7.(1)D C (2)如图15所示 (3)31
图15
8.C
9.C
(责任编辑 张 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