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余天雾
摘要:外科学教研室通过拍摄示教片和编写配套的实验教材,对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体系进行了改革,反复实践、优化该方案,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模式,从而不断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满意度和学生的临床能力。
关键词:示教片;实验教材;教学改革;教学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116-02
一、研究背景
《外科手术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临床学科,属于外科学教学的一部分,是医学生进入临床必备的基础学科[1]。然而,传统的外科手术学基础教学,仅仅重视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往往忽视医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伦理的培养,不符合当代医学生的培养目标[2]。例如,经常出现学生洗手消毒后触摸污染区等动作,这说明学生的无菌观念不强,如不及时加以纠正,易致学生养成技术不规范、缺乏无菌观念等不良习惯[3]。再如,个别学生缺乏人文知识,在日趋紧张的医患矛盾下,学生往往不知所措。
通过文献调研,了解到目前国内各大医学院校《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所面临的教学难题:一是缺乏与临床紧密结合、重点突出、学生易掌握的实用性教材;二是没有比较规范且与教材相适应的配套示教片;三是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适应当今教育部、卫生部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临床能力培养体系;四是在学生对本课程知识掌握方面,缺乏一个相对科学、客观、合理的考核体系,以致评价学生该门课程的临床能力都是带教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期末随机抽签操作考试或结合理论考试成绩赋予学生一个分数,使得医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达不到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标准。
二、研究方法
1.改革教学内容。按照课程标准,结合我院教学实际,首先对《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与探讨,注重医学生“三基”能力的训练。
2.改变教学方法。(1)编写实验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外科手术学基礎》课程学时较少,仅有20个学时数,而内容相对较多,包括器械认识、打结与缝合、外科无菌术、清创术与肠吻合、胃穿孔修补术等内容。该课程在全国各高等医学院校中,课程内容不一样,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和配套的实验教材。据调查,目前《外科手术学基础》教材有重庆医学院附一院吴凯南等教授2002年编写的和马妖美教授2010年编写的两个版本,编写内容与我院开设的《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有些脱节,内容比较烦琐,重点不突出,一些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亟待更新,不利于学生学习与掌握。同时,上述教材购买相当困难,导致我院前三届学生出现上课无课本的情状,仅仅凭着教师的课件上课学习,大大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医学院校的特点,外科教研室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编写了实验教材,经过专家组的反复修订、审核,已联系出版社,准备近期正式出版发行。(2)拍摄音像教材,进一步与临床接轨。《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已开设多年,但相关的课程示教片已相当陈旧,有些技术操作方法已过时甚至错误,所以录制该门课程的示教片是完全必要的,一方面可以更加规范我院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借此打造有知识产权的示教片,充分体现我院的教学特色,提升在同行中的教学地位。为此,课题组成员于2013年8月在院领导、教务科、宣教科、总务科及外科教研室等部门的共同协作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外科手术学基础》示教片的拍摄工作,并将该示教片成功地应用于重庆医科大学2010级临床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动物外科实验课教学中。(3)重视教学前的准备工作。①加强相关学科配合,确保教学顺利完成。《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教学需要多学科的配合,如教务科、手术室、麻醉科、临床技能中心、外科各亚专科、外科教研室、宣教科等。因此,每次授课内容要在上课前1周由教务科和外科教研室秘书进行协调,如场地的准备、实验器械及实验动物的准备、召集教师集体备课共同讨论教学方法、提前通知学生预习相关知识等,从而保证每次实验课程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的收获也更多。②组织集体备课,统一教学内容。通过两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的作用之大,它是保证每次实验教学顺利完成的前提条件。上课前1周,召集授课教师和院内督导专家针对此次内容进行备课,共同商讨此次授课内容的最佳教学方法,便于让授课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学生也能够更好地吸取、消化和掌握该知识,使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更加完美。(4)改变教学模式,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外科操作技术和无菌观念。通常,我们将《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安排为:课前预习→课堂看录像→学生分组→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独自操作→教师纠正错误。一般来说,我们会安排5~6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按照情境教学的模式完成此次操作过程,且全由学生各自分工并独立完成。当然,每组安排一名带教教师,在一旁及时发现学生在操作中的各种错误,并予以纠正,从而保证外科手术学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提高。(5)强化医学伦理学,培养医学人文素养。回顾各大医学院校传统的《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教学,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弊端,就是“重操作、轻人文”,因此在培养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精神的培养。例如,在手术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爱伤观念”等。(6)实验教学后的效果评价。实验课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各自在情境表演中担任的角色进行评价,如担任主刀的医生反思手术过程中哪个环节做得好,以及哪个环节需要进一步改进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表达等综合能力。同时,各组带教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操作中的技术不规范,如无菌观念差、手术操作失误等方面进行重点讲评,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无菌观念,掌握规范的手术操作步骤。
3.改变考核方式。期末考试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更客观、更科学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我们采取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简称“多站式考核”,即OSCE)的方法对学生的《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进行考核。在第一次上实验课时,我们就会告知学生考试流程,使他们在平时授课的环节就重视该课程的教学。课程结束后,采用OSCE考试评估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根据授课内容,共设置8个考站,以基础技能的考核为主,分为器械认识打结考核站、外科洗手考核站、消毒铺巾考核站、穿无菌手术衣考核站、戴无菌手套考核站、切开缝合考核站、伤口换药考核站、伤口拆线考核站,事先对每项考核内容制定评分细则。前5个考核站为每个学员的必考内容,每站15分;后3个考核站为随机抽取一个内容进行考核,该站分值为25分;最后每站成绩汇总,为该门课程的期末总成绩。
4.評价教学方案实施效果.课程考试结束后,统一发放学生版和教师版的调查问卷,初步评估《外科手术学基础》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及该门课程的教学满意度。同时,收集学生多站式考核成绩,以t检验对学生测试成绩进行显著性检验,以进一步评价该教改方案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
三、总结
通过自编教材和拍摄了9集《外科手术学基础》示教片,有效改变了目前《外科手术学基础》教学中缺乏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实用性教材及配套示教片的现状,进一步规范了《外科手术学基础》教学工作,提高了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通过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检验了学生对该门实验课程知识的掌握能力,评价了该门课程教学改革是否成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外科教研室成功地将该教学改革方案应用于重庆医科大学2011级、2012级临床医学(全科专业)学生的《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临床操作能力也进一步得到提升。对临床教师而言,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初见成效,学生的教学满意度增加,也提高了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4]。
参考文献:
[1]刘洪彬,文灿.外科手术学基础教学方法探讨[J].医学教育,2009,18(3):159-160.
[2]吴明灿,李五洲,罗国才,等.外科手术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259-1260.
[3]胡康,徐柯,王竹云.外科手术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重庆医学,2013,42(1):107-108.
[4]侯春丽,侯雪红.外科手术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4,8(26):309-310.
Surgical Operative Surgery Foundatio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Research
LI Jing,YU Tian-wu
(Yongchuan Hospital,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Yongchuan,Chongqing 402160,China)
Abstract:By filming and writing the necessa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materials,surge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reforms the teaching contents,methods and examination system,repeatting practice,optimizating the scheme,in order to get the best teaching mode,constantly improving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satisfaction and clin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Key words:teaching piece;teaching material;teaching reform;satisfaction of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