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智伟
福建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总结及思考
赖智伟
课程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核心,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技工教育质量的关键。人社部自2009年启动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以来,福建省也有部分技工院校参与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也都根据各校的办学特色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果。现笔者就福建省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做个总结及一些思考。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是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技工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任务,遵循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并结合企业的岗位要求,将技能养成训练和理论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用一句通俗的话来概括,就是“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目的,是通过改革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办学机制,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技工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差异化发展。
(一)研究论证阶段
2008年,人社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赵志群教授牵头开展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在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技工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教学改革工作的基本思路,为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路径。2009年7月,人社部决定启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并明确了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内容、政策措施和实施步骤,提出了实现教学标准、教材、场地、师资“四个一体化”的任务。
(二)课程开发阶段
开展教学改革,教材开发是前提。为确保教学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人社部采取边开发教材边开展试点的方式,组织全国骨干技工院校的近千名优秀专业教师、方法专家和企业专家,与出版集团专业编辑组成开发团队,依据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组织开发试点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以及中级工和高级工培养阶段的教材和教辅材料。为了更有力地保障了一体化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福建省各个试点院校也积极参与教材编写,例如厦门技师学院率先出台了《一体化课程结果评价标准》,对一体化教学的情况进行标准化评价,保证一体化课程的实施效果。
(三)教学试验阶段
教学试验是检验一体化教学课程科学性的重要环节。2010 年9月,人社部在全国17个省(市、区)中选定30所教学改革积极性高、教学实训设备好、师资队伍强的技工院校,作为第一批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单位。福建省共有福建技师学院、厦门技师学院、龙岩技师学院、南平技师学院等四所技师学院参与了第一批试点工作。
(四)扩大试点阶段
2012年9月,人社部对扩大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扩大试点学校范围,将5个专业的教学试点推广到全国124所学校,同时还扩大了试点专业范围,增加了焊接加工、汽车钣金与涂装、电子技术应用以及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等10个试点专业(课程)。福建省福州第一技师学院等学校也在这次扩大试点学校范围内,积极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为了检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实施效果,通过对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院校试点班和非试点班的毕业生进行职业能力测评,对比分析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客观效果。测试最终结果表明: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索建立了符合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技工教育课程体系
一是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框架,夯实现代技工教育教学基础。课程标准、学生工作页和教学实施方案是相互配套的教学材料,是一体化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立现代技工教育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二是组织开发一体化课程标准及相关教材,为一体化教学提供支撑保障。制定了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开发了一体化教材和配套的技术手册,新教材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编写模式和结构体例。
(二)创新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在教学目标上,初步实现了“以素质就业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确定课程设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课程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模块教学”的设计目标。二是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授课教师由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教师成为授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促进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三是在教学场地设置上,打破了传统布局,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转变为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努力搭建体验式教学、情景化训练和岗位性培养的教学环境。四是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通过委托开发专业课程、组织师资培训等方式,培养了一支既能讲理论、又能讲实操的一体化教师队伍。
(三)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体化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任务驱动、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勤学多练的积极性,使学生“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二是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实践证明,接受一体化教学的学生,其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都有显著提升,也得到企业的广泛认可,在工作岗位上能更快地进入角色,学习和工作能力更强。
(四)有效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
由于一体化课程教学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其教学方式也必须贴近企业生产工作实际和岗位要求。可以说,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一是企业与学校签订委托培养协议,派专家与教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并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多元评价体系,接收教师到企业实践。二是探索“教学生产化、生产教学化”的培养模式,努力实现“把教室搬进车间里,把学校办到企业里”,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还要清晰地认识到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学校对课改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试点院校规模和专业数量还都比较小;一体化教师队伍的规模、结构和水平亟需提升;鉴定直通车等政策还有待进一步落实;一体化教学资源开发还有待加强等。按照《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闽人社文〔2015〕205号)提出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提高技工院校的办学水平,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重点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思考:
一是加快开发技工院校主体专业一体化课程教材。一方面,对已开发的试点专业一体化教材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另一方面,对将扩大的试点专业要加快教材开发工作。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不断完善一体化师资培训方案,依托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师资培训基地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资源网,大规模开展一体化师资培训。同时,全省各校组织开展的师资培训,也要把一体化师资培训作为重点。三是落实好一体化教学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鉴定“直通车”政策。人社部相关文件都明确规定,试点院校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毕业生学习成绩合格,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职业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是试点的一项重要内容,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应当提前介入,参与教学和考核等工作,实施课程认证和过程化考核,确保试点专业学生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衔接。
(作者单位:福建省技工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