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先明 柴学宝
摘 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同时,企业也在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最大难题,而企业的转型升级必须要考虑到行业的进入壁垒和进入阻挠问题。对于进入壁垒与进入阻挠理论,各个学派研究结论均有所差异,本文主要从产业结构组织理论出发展开研究。在不同市场类型中,潜在企业如果想要进入市场就必须承担一些在位企业不会承担的成本,在位厂商有意识地利用低价格、过度生产能力设计、“抢占”手段等战略行为来构筑战略性进入壁垒,以保持“蛋糕”的规模和完整性。本文针对行业进入壁垒与进入阻挠问题提出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进入壁垒;进入阻挠;在位者;进入者;应对策略
一、引言
全球经济危机的不规律、频繁性的发生的累积效果导致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和“大过渡”时期。这一时代大背景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因素的最终叠加决定了中国经济进入经济增长速度迅速放缓的新常态时期,并且这种变化表现出与以往周期性调整不一样的现象和规律。为此,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与调控模式都做出了相应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转型升级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企业而言,更希望在利益最大化的约束下安全的实现转型升级,以过渡到适合企业生存的稳态环境。
对于已经进入市场竞争中的企业来说,无论处于何种市场形态中,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因为市场瞬息万变,所以存在新的厂商进入己方市场,己方企业亦有可能进入新的市场的情形。在“游戏场”中,潜在进入者想要进入市场分享“蛋糕”,必然会受到进入壁垒与进入阻挠的抵挡,使得进入者在于在位者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进入壁垒又叫做进入门槛,是指市场中的在位厂商对新入厂商所有有的优势,这种优势又具体表现为对新入厂商的阻力。新厂商在进入市场时需要承担一些在位厂商不需要承担的成本,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在位厂商在进入原市场时所必须担负的风险,符合公平性原则。但是,在位厂商在进入原市场时担负的风险与其进入原市场所获取的高额回报是匹配的,进入壁垒是在位厂商拥有超正常利润的根本源泉。理性的厂商都想要获得超额的利润,以满足企业的发展和盈利,那么就一定合理化的存在某种形式的进入壁垒。因为如果没有进入壁垒,潜在厂商就可以任意进入和退出该市场,由古典经济学理论可知,市场上一般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必然会导致价格的下降,价格的下降使在位企业既定的超正常利润逐步消除。在位厂商为获取超正常利润,将会利用在位优势有意识的为潜在厂商设置壁垒。对潜在厂商而言,只有在对在位厂商的战略行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与之匹配的应对策略,才能逐步取得市场竞争优势。
二、企业进入与在位企业的博弈
企业是否选择进入市场的决策过程是在充分考虑外部条件下的同在位厂商的博弈,交锋的结果是最终的决策。为了更好的分析企业的应对策略,本文对企业进入与在位企业的博弈过程进行分析。为了简化过程,首先作出合理假设:(1)假设市场中只有一家在位企业A,潜在企业为B;(2)潜在企业的决策空间:进入、不进入,在位企业的决策空间:默许、打击;(3)假设市场的需求函数为:P=1-Q,Q=q1+q2,其中qi=Ki(i=1,2);(4)企业产量Q与投资K存在一定正向关系,Q等于上阶段的投资额K。
其中,Ra表示企业B进入前企业A的收益,R1表示企业B进入后两企业的总收益;Rb、Rb*分别表示A企业选择默许和打击时,B企业的收益,f为潜在企业进入时支付的固定成本,Ci为克服斗争时的成本,Ct为阻止潜在企业进入的打击成本。
从进入者角度分析,不考虑其他市场的机会成本的前提下,只要 ,潜在企业就会进入市场,因为进入市场的初始阶段是盈利的。从在位者角度分析,一般情况下,在位者会倾向于打击进入者,然而在实际中,在位者的决策应该要考虑在打击和默许决策下带来的收益大小,收益大的方向即为支持决策的方向。
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这里引入斯塔克尔伯格模型。潜在企业B进入市场后的利润函数可以表示为:
对(1)式关于K2求导可得:
当 时,企业B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企业A的利润函数可以表示为:
联立(1)(2)(3)式,并求最大值,最终得到: 。由此,可以看出潜在进入者若选择进入市场,其应当面临的首要矛盾是进入市场后的投资量应该是多少,投资量为多少时企业可以取得收益。但是,潜在进入者对投资量的决策取决于在位者的投资量,潜在进入者在判断在位者投资量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并且还要满足利润大于零的条件。同样,在位者也会通过改变自己持有的投资量的多少来实现对潜在进入者的打击,通过这种方式阻止潜在企业进入市场,这一方式即通常所谓的策略性进入壁垒。
再看潜在进入企业的利润函数,把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代入(1)式得:
令(4)式等于零,可以得到 ,当 时,潜在进入者将会被阻挠。依据成本最小的原则,在位企业只需要使得投资量达到临界点就可以迫使潜在进入者的利润归零,达到阻止潜在进入者的目的。因此,我们单独讨论临界点的性质。当 时,在位企业的利润为:
(5)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若A不采取措施,允许B进入市场,此时A取得的收益是1/8。只要企业A在实施打击后取得的收益要高于1/8,那么企业一定会采取策略阻止企业B的进入。我们构造新方程:
(6)
若 时,即 ,此时企业A一定会阻止潜在企业B的进入。当 在此范围的时候,在位企业很可能不阻止潜在企业的进入,但是依旧存在阻止潜在企业的可能性,因为本文建立的模型中并没有考虑潜在企业进入市场后的进一步决策,至少存在这样的可能,潜在企业在初始进入后的收益为负,但是企业本身对于在位企业的威胁性很高,这种威胁体现为在位企业决策者的“效用感受”,带有较高的主观性。
由此,可以看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在位企业对潜在企业是采取默认还是采取打击的态度主要取决于潜在企业进入新市场时花费的入场成本,入场成本过低时没必要阻挡潜在企业,入场成本过高时潜在企业需要付出的代价超出必要报酬,因此只有在一定的成本范围内在位企业才有理由去设置战略壁垒,阻挡潜在企业进入本市场。
从潜在企业的角度,之所以己方企业被称作潜在企业,是因为己方企业看好对手方企业所在市场,认为该市场有比己方企业更大的盈利空间或者更有助于集团的资源、企业、人力结构的规划与调整,潜在企业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有进入在位企业市场的期望。同样,出于利益最大化考虑,潜在企业未必一定要进入在位企业所在市场,潜在企业具有充分的选择权。通过上述博弈模型分析得出,潜在企业是否会遭到打击取决于在位企业认为的潜在企业愿意投入的成本的多少,只要在打击范围内,作为理性的企业是有必要采取战略壁垒策略对潜在企业进行打击的。潜在企业和在位企业的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估的,但是在市场中二者都是不透明的,即存在欺骗和隐藏的可能,因而双方博弈具有了后推性质,博弈的起点开始于对对手企业公司规模的认定和对方愿意或可以拿出的入场成本的确定,潜在企业如果在初始状态下就能够考虑到壁垒成本的因素,并且对对手方的经济信息有充分了解,即可以制定出最优的投资成本战略,在投入成本较少的情况下使在位企业对己方企业采取默认的态度,从而成功进入期望市场。需要注意的是,在博弈过程中,信息的价值显得无比重要,信息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管理者对对手方投入成本的预期,预期是否偏离真实水平决定着投入成本的最值是否合理,因此,我们建立一种关系,信息的作用对象是投入成本,结果是潜在企业是否会会遭受打击,对手方是否会采取战略性壁垒。
三、结构性进入壁垒类型分析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点部分是结构性进入壁垒,它是传统产业组织结构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构成结构性进入壁垒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包括有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必要资本量、网络效应、绝对成本优势,以及在很多环境下都纳入其组成部分的政府性行政力量。在大多数市场中政府对经济的影响无法忽视,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会不自觉地消除或者提高“入场门槛”,对潜在企业的进入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在位企业的愿意付出的打击成本,进一步决定其对潜在企业入场的态度;规模经济的核心是企业的产品产量的不断增加带来的规模效应会使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逐渐降低,而且这种递减规律满足边际递减,即平均成本曲线的斜率减小的速度越来越慢,企业希望生产的产品数量是长期平均曲线低点对应的生产产品数量;绝对成本优势是一种由在位企业持有的优势,它强调在位企业产品的平均成本在任意产量水平下总是要低于潜在企业的,在位企业在投入成本上建立了绝对的优势;必要资本量是对企业经营实力的衡量,潜在企业要进入新的市场,必须拥有必要数量的资本量,在不同的行业内必要资本量的需求不同,必要资本量实质上就是潜在企业进入市场的投入成本,该投入成本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投入成本越小,则企业筹资越容易,该潜在企业也越容易进入新的市场。从上述释义可以看出,结构性进入壁垒类型相对复杂包含内容丰富,为此,本文从其中两种具体的类型出发,研究其特点并得出结论。
1.低价格阻止进入
在位企业通过改变商品定价来阻止潜在企业进入市场是一种被采用的经常性战略行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中企业以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如果该企业在短期内把价格定在低于实现短期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就会阻止小规模企业进入该市场。若市场内存在一家垄断市场,平均成本是AC,根据经济学原理,短期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收益MR=MC,在此条件下求解得出均衡价格为P1、均衡产量Q3。若MC=DD,则交点P3表示潜在企业进入的竞争价格,如果在位企业的价格和产量为P3、Q4,新厂商可以选择进入市场,此时进入壁垒为零。若在位企业为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可将价格定为P1,此时潜在企业有Q1产量即可进入;若在位企业为追求长期利润最大化,可将价格定为P2,潜在企业必须有Q2产量才能实现正常利润。在位企业通过低价格把潜在企业阻挡在市场之外。
图 阻止定价价格曲线
2.抢占资源阻止进入
在位企业通过垄稀缺断资源、物流、人力方式提高竞争成本P, 阻止潜在企业进入市场。设该项资源的成本价格是P,(i=1,2)分别表示在位企业与潜在企业的利润,如果新企业进入市场后不会与在位企业合谋,显然,总的利润额有所下降,可以用下式表示: 。表示有新厂商进入后行业利润下降,即双寡头的利润总是小于原处于完全垄断地位的在位厂商的利润,也意味着在位厂商的利润函数在P*有一个跳跃,在位厂商的投标价格只要稍稍高于,就可以将其他厂商阻挠,因为 。因此,只要在位企业在垄断利润超过潜在企业,在位企业可以选择以略微高于P*的价格获取恰当资源以阻止潜在企业进入。
四、小结
从企业进入与在位企业的博弈模型可以看出,企业进入壁垒的形成主要决定于固定成本的大小,潜在企业首先对在位企业愿意打击己方企业的打击成本形成预期,并决定成本的调整。而在位企业具有的优势是可以通过调整资本投入量来影响潜在企业进入市场后的利润额的大小,达到阻止潜在企业进入市场的目的,然而这种阻止并不是没有代价的,在位企业需要付出必要的打击成本来阻止潜在企业进入,如果打击成本高于实施打击后带给在位企业的利润的话,在位企业的打击措施是无效的,此时在位企业的理智决策应该是采取默认态度,接受潜在企业的进入。从政府角度出发,为了实现完全竞争市场,政府更倾向于降低贸易壁垒,增加行业内交流,鼓励创新思路,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的方式对在位企业进行有效补偿。
在位企业设置进入壁垒的方式多种多样,针对本文提出的两种具体方式,本文给出相关应对策略。一是采用协同竞争策略,潜在企业想进入市场首先和在位企业沟通交流,商定共同发展行业做大行业,把原来较小的“蛋糕”做的足够大,这样双方所占市场的比例虽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实际享有的利润和市场份额却是增长了很多。潜在企业在合作的基础之上共谋发展,并伺机跨越在位企业设置的进入壁垒,最后在新市场扎稳脚跟。这种模式不适合寡头垄断企业,比较适合多头分散的市场类型,整体市场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二是采取产品差异化战略,潜在企业进入市场后与在位企业同处相同行业,为了应对在位企业设置的进入壁垒问题,潜在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差异化的产品来降低资源带来的限制,使原来较为稀缺的资源变得不再稀缺,避免与在位企业的激烈竞争。同时,提高产品差异度,也可以有效阻止在位企业通过降低价格的方法设置进入壁垒的策略,因为与在位企业产品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一方面避免了同类产品的竞争,另一方面增强了本企业产品的特色,通过建立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特殊偏好在与在位企业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杜建耀.基于战略性进入壁垒的企业应对策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01:189-191.
[2]李云雪,侯玉冉.企业进入壁垒的博弈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3,24:60-61.
[3]杨公仆,于春晖.产业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09.
[4]尹应凯.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的博弈行为分析[D].复旦大学,2014.
[5]李云雪,侯玉冉.企业进入壁垒的博弈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3,24:60-61.
[6]彭志琼.广告的市场进入壁垒效应分析[D].湘潭大学,2008.
作者简介:吴先明(1995- ),男,青海海东人,安徽财经大学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贸易经济;柴学宝(1995- ),男,甘肃酒泉人,安徽财经大学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