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的学法指导

2016-11-21 01:39安徽省合肥一中张玉生
青苹果 2016年22期
关键词:克己复礼韩非子学派

安徽省合肥一中 张玉生

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的学法指导

安徽省合肥一中 张玉生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主干梳理】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3)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思想流派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九个流派历史背景“百家争鸣”的含义影响“诸子百家”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治国济世的主张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传统文化体系(1)性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作用:“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化发展的基础间”。这些学派成了中国的中国思想文

【例1】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答案A

【例2】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A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代表生活时代 思想主张 影响孔子 春秋晚期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主张“有教无类”;整理“六经”创立了儒家学派;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孟子 战国时期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的伦理观荀子 战国时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提出“人之性恶”的伦理观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例3】 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 )。

A.克己复礼 B.为政以德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

答案A

【例4】 《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答案 C

【例5】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 C

三、道家和法家

代表生活时代 思想主张 影响老子 春秋晚期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对立的双方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庄子 战国时期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韩非子 战国时期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子 战国时期 主张“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尚贤”,反对任人唯亲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例6】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持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下列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 B

【例7】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答案D

【例8】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答案 B

【例9】 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

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答案 C

【拓展深化】

一、儒家学派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3.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5.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信息解读】 儒家学派主张:以德治民;克己复礼;待人宽容;取信于民,爱惜民力。

二、道家学派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经》

2.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老子·德经》

3.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德经》

4.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道经》

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道经》

【信息解读】 道家学派主张:“道”;“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三、法家学派

1.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权》

2.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

3.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

4.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5.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信息解读】 法家学派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建立中央集权;以法治国。

【辨析比较】

1.孟子“民本”思想的本质:孟子“民本”思想的本质不是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只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治国理政的策略。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发挥了积极作用。

2.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主张“克己复礼”为“仁”,有等差,强调阶级性,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

3.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同异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人性论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目的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利益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

【巩固练习】

1.孔子主张“仁”“礼”为核心的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

A.《庄子》 B.《孟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3.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思想家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

A.庄子、韩非子 B.墨子、孔子

C.孟子、荀子 D.老子、孔子

4.《韩非子·五蠹》中记载:“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这一故事反映的思想主张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天行有常

C.事异则备变 D.逍遥无为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材料二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

(2)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答案 1.A 2.B 3.D 4.C

5.(1)材料一体现出道家的“辩证”思想;材料二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2)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造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猜你喜欢
克己复礼韩非子学派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鲁人徙越
韩非子:察古今之变 倡刑名之学
滥竽充数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纠缠
韩非子的“解老”与法治大一统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
从《论语》中弟子问仁探究颜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