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胜利
(首都博物馆,北京 100045)
中国古代书画修复思想概述
范胜利
(首都博物馆,北京 100045)
古人没有明确的修复理论,只是将自己对书画修复的理解融入到技法类的论述当中,观点往往质朴而简洁。通过对以《装潢志》为代表的古代书画修复文献进行梳理,整理出历史上有传承性的修复理念方面的观点和主张,并加以提炼,得出古人的修复思想观点。文章抓住古人书画修复思想主要的几个方面:古人对修复的态度;古人对修复材料选配的原则;古人对装裱形制、材料等的取舍,分别提炼概括出古人书画修复的思想和理念。
书画修复; 修复原则; 装潢
中国书画修复是一门现代文物修复保护概念引进以来从传统的书画装潢分化出来的一门单独的学科。中国书画的装裱、修复在中国古代被合称为“装潢”①,中国画的装潢是一门历史悠久,传承有序的手工技艺。装潢的技术手段不仅体现在老一辈的装潢艺人的技术传承中,同时也被古人以典籍文献的形式记录下来。古人不光在技术传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对古旧书画的重新装裱即现代的“书画修复”的思想理念方面也有着深刻的见解。古人将自己对书画修复的理解融入到技法类的论述当中,观点往往质朴而简洁。古人的修复思想理念不仅体现在对装潢技法的规范方面,也指导着和推动着装潢技术手段的实践和发展,我们以往对古代书画修复的研究和继承都是以技法类为主,没有涉及对古人在书画修复思想原则方面的考察。现代的书画修复技术是对古代书画装潢技艺的继承和发展,因而现代博物馆书画修复实践在遵循现代文物修复理念的同时,也要借鉴古人对书画修复的理解。本文通过梳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书画装潢著作及论断,抓住古人书画修复思想主要的几个方面,概括出古人的对书画修复最基本的态度和认识,管窥古人书画修复思想一二,旨在对今天的书画修复实践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中国古代有关书画装潢记载的主要著作有20几种,其中《装潢志》②《赏延素心录》③是仅存的2本装潢专著,而以《历代名画记》④《画史》《书史》⑤为首的9种书籍,有记录装潢的相关章节⑥,其余均是“装潢短论”只有只言片语记载书画装潢。中国古代装潢著作以周嘉胄的《装潢志》为代表,《装潢志》分为序言及42节,系统地介绍了书画装裱与修复过程中的具体工艺和注意事项,是我国第一部详细记述书画装潢与修复技艺的专著,在装潢史上有着首屈一指的地位,是记录古人的装潢思想理念和技术手段的代表性著作。
《装潢志》全书4 000余字,但其内容扎实、涵盖全面,内容除了周嘉胄本人对书画装潢实践的总结之外,也囊括了前代散存的装潢文献。而《赏延素心录》的很多观点则是以审美为出发点,追求所谓“古式”,缺少对艺术品保护为先的意识。与《装潢志》相较,缺少周嘉胄基于对书画作品的热爱、对具体技法的讨论,以“期其永存”为目的的态度。因此,要考察古人的装潢思想,就是主要考察以《装潢志》为代表的古人有关对书画装潢的理解和观点。笔者将主要以《装潢志》中的修复理念为轴,并参考其他关联的历史文献,试图在文献分析中归纳整理古人指导修复实践的、具有代表性的修复理念,这些理念是基于以书画作品永传为目的历代修复者智慧的总结。在书画修复这个通常被认为是更强调技术性的领域,梳理作为指导具体的修复活动的行为准则,是古代的修复思想与现代的修复理念的一次碰撞,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学习古人的书画修复技术。
首先,在古人的文献中可以看到前人对书画装潢的态度。在《装潢志》的前言中,作者就首先点明了书画装潢的重要性:“窃谓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⑦。把书画的装裱与重装(修复)质量,提高到决定着书画存亡的关键的高度。并且作者在第一节首先强调了书画装潢的重要性,第一节的标题就是“古迹重装如病延医”,作者把修复书画看作医生治疗病人。提出“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⑧的观点。在这里,周嘉胄把书画修复中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将其总结为“不遇良工,宁存故物”⑨,更在“优礼良工”和“宾主相参”⑩两节中强调了书画的持有者和工匠之间的关系,修复的成败由待修复作品的持有者与修复者之间的关系所决定,书画好的主人,选择优秀的修复师,并给予礼遇和优待,提出合理的要求,这样优秀的修复人员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周嘉胄将这个观点写在装潢技法之前,可见对其的重视。
周二学在《赏延素心录》第一则中也提到“装潢书画,好手难得”,而《长物志》记载:“书画不遇名手装池,虽破烂不堪,宁包好藏之匣中,不可压以他物,不可性急而付拙工,是灭其迹也。”⑪清代陆时化《书画说铃》中也有类似观点“书画不遇名手装池,虽破烂不堪,宁包好藏之匣中,不可压以他物,不可性急而付拙工”⑫。古人在书画修复中,将修复者的技能放在了首要位置,这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修复中修复人员素质技能的重视,也体现了对于书画本身的重视。
古人对书画艺术品保护的态度,还体现在对修复环节把握的谨慎态度上,周嘉胄《装潢志》中“揭”一节中形容对待此工序时有言:“须仗良工苦心,施迎刃之能,逐渐耐烦,致力于毫茫微渺间,有临渊履冰之危”⑬,以“毫茫微渺”和“临渊履冰”来形容对待修复的谨慎态度,并且“一得奏功,便胜淝水之捷”。在这里古人用淝水之战的胜利来形容书画修复的成功,可以说古人对待书画修复的谨慎态度非常值得现代的修复从业人员学习(图1)。
图1 书画修复中“揭画心”的环节
在明确了对书画修复行为的重视,对书画修复人员的素质的要求和对书画修复环节把握的谨慎态度之后,古人又提出了对修复行为实施的预判,米芾首先在《画史》中提出,“不脱不裱”。米芾认为:“古画若得之不脱,不须褙裱。若不佳,换裱一次,褙一次,坏屡更矣。深可惜!盖人物精神发彩,花之浓艳,蜂蝶,只在约略浓淡之间,一经褙多,或失之也。”⑭也就是说,书画在没有从装裱上脱落下来时,最好不要重新装裱,因为重新装裱一次(修复)就会给书画带来损伤,会影响画面的效果。米芾的这一观点被后世许多画论家所认可,明代张应文在《清秘藏》中说:“凡书画法帖,不脱落,不宜数装背。一装背,则一损精神,此决然无疑者。”⑮屠隆在《画笺》中说:“画不脱落,不宜数裱,则一损精神,思迹亦然。”⑯《赏延素心录》中也提到对待残破书画“宜斟酌修整,不可重背”。可见“不脱不裱”,古人这种对待书画修复的谨慎态度和现代的书画修复态度是非常相似的。书画修复是对古书画进行的一次“手术”,为了达到保护的目的,“手术”必然导致有些材质、信息的破坏,在可以不修复的情况下尽量不要对书画大动干戈。古人的这一观点与今人的在文物修复中应遵循的“最小干预原则”⑰的观点是接近的。
古人坚持“不脱不裱”的原则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在书画修复中,必然涉及一些装裱材料的替换。由于古书画揭裱时不得不去除书画原裱的部分材料和在一定程度上损伤画面的“古旧感”,尽管这种行为有时是不得已为之,例如,洗画时既是对画心材质的除酸过程,也是对画面色泽的损害;揭裱时因裱料不能继续为艺术载体提供保护与装饰,故将背纸、绫、绢等裱料替换,结果既使书画获得了一次新生,同时也改变了书画艺术品装帧的“外环境”,这种行为的重复都会使一件书画作品在历史中的历次修复中,保留修复过程遗留下来的痕迹,并使之成为艺术品历史的一部分。在布兰迪的《修复理论》中,修复被界定为“以传承后代为目的,在保证作品的物理持存中,在作品审美与历史的双极性中,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作品进行的一次确认”⑱。在作为文物的古书画修复的当前,要最大限度地保持古书画的现状,这是现代文物修复的基本要求。而在此基础上,修复者一定有对修复后艺术品面貌接近于艺术品原貌的努力,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均存在对于保留书画所固有的审美性与历史性的双重诉求。而修复者需要对两者之间产生的矛盾进行平衡。在这方面古人是怎样做的呢?
通过古人流传下来的装潢文字资料可知,历朝历代在装潢时对修复后艺术作品面貌的追求体现在2个层面:一是在审美层面,在配托画心纸,染配裱料以及对轴头、配饰的选择,在颜色、形式等方面力求还原艺术作品的整体时代感,即对“古旧感”的追求;二是体现在材质层面,通过对书画作品的装潢材料的选择,如托画心纸、画心用裱料的种类材质选择,打蜡、砑活等工序,目的使古书画经修复后,新的材料能够起到对画心更好的保护作用,并在之后的流传、保存中对画心的保护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具体的实施中则要求两者尽可能达到统一。在“染古绢托纸”一节中,周嘉胄提出“古绢画必用土黄染纸衬托则气色湛然可观,经久逾妙,土出钟山之麓,因近孝陵禁取难得,染房多有藏者。”⑲这一节属“备料”内容的讨沦,纸绢染潢⑳自古有之,从最早的染潢避蠹到后来的做旧做伪,再到书画装潢裱料的染色,这种技艺一脉相承。此种“做旧”就是出于对恢复作品“古旧感”的审美诉求。“染古绢托纸”是对“古意”的追求,在现代的修复中通过染旧纸、绢裱料颜色来配合画心历经历史沉淀出的古旧感,也是今人为追求艺术品审美的历史沉淀感的一种努力(图2)。
周嘉胄在《装潢志》“册叶”一节中提到了“坚于内而朴于外,此古人用意处”㉑。“坚于内而朴于外”,可以说是周嘉胄在书画修复中对修复材料选择的一个标准,如在“绫绢料”一节,周嘉胄提倡使用月白或深蓝色绫而放弃古雅“皂绫”作天地头,因“皂绫”不耐久易烂。在“轴品”一节,周嘉胄并没有直接选择贵重富丽却不适用的古玉作为轴头的材料,而是采用了轻重适宜的材质仿汉玉形式制作轴头。这均是从保护的角度出发,以“耐用”为择料标准。对于《装潢志》选料的“坚于内而朴于外”,可知周嘉胄认为作为“书画之司命”的保护措施的裱件,在修复过程中的效用更重要的是耐久和实用。
图2 染晾宣纸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注意到,书画装帧形式的发展正是对书画艺术品保护和装饰效果的两者统一的发展过程。以卷轴绘画为例,画心前的隔水、引首、包首等部位既是为了衬托画心,使画面搭配美观,同时也起到在画作卷起之后将画心自然包裹其中的作用。而跋尾、地杆等部位又在舒卷时增大了卷轴的直径,在卷画轴时,可以使画心不致因直径过小,或在卷曲时因卷曲程度过大而产生折痕。在卷轴画装帧形式产生的初期,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杂说.第三十》㉒“开卷读书”一段曾记载:“卷头首纸,不宜急卷,急则破折,折则裂。”而避免此后果的做法是“当衔竹引之”。此处“衔竹”就是后来书画装帧形式中的“天杆”(图3)。传统卷轴绘画中,在因纸绢性质、展阅方式、收藏保存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最终被以装帧的形式得以解决,并逐渐发展完善,直至成为艺术载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古人在装潢艺术产生的过程就兼具了审美与保护的双重诉求,而后来发展的修复技艺不过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
图3 早期手卷的“卷尾杆”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 . 论装背裱轴》中提及:“凡图书本是首尾完全著名之物,不在辄议割截移改之限。”㉓反对人为的改动原装裱形式,并且张彦远在后文又引虞和《论书表》㉔中对法书作品次第排序的看法,提出首尾不完整的或不著名的,法书、书籍可以按照审美习惯作适当顺序调整,但不可随意裁改(图4)。张彦远的观点是装裱形制不可轻易改动,尤其是名家的作品,但对于普通的书画图本可根据审美需要对其顺序做出调整。在张彦远的唐代,书画及装帧还未真正走向成熟,古人已经意识到对重要的作品保留其装帧形式的重要性。到了北宋,米芾《书史》载:“仲爰已使庸工装背,减损古跋尾参差矣,痛惜痛惜!”㉕,米芾将画心之外的前人题跋视作自古流传书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庸工装背之后跋尾受损的情形表示痛惜。在《装潢志》前言中,周嘉胄也对于前代庸工在装潢作品时“随手损弃”现象表示痛惜与不满,因当时处于明末清初,书画市场繁荣,受商业利润驱使,书画的作伪流行,处于经济利益需要,对画心与题跋进行随意割裁,或为了作伪将不同书画与题跋随意拼接的现象随处可见,如前后题跋作为可独立成篇的书法作品,常有将其单独装裱者,《装潢志》因此发出了“于百一之中,装潢非人,随手损弃,良可痛惋!”㉖的感慨,前后题跋作为与画心一体的书画艺术品,不再对其进行裁割,这在《装潢志》为后人确立的装潢准则中明令禁止。
图4 装帧里面有画家题字必须保留
(1)古人在书画修复中注重实践,有文字著述的大多是书画爱好者,收藏家,甚至本人从事书画装潢,对古书画有着高度的重视和热爱。从米芾、张彦远到周嘉胄,都既是书画品鉴大家,对书画保护收藏有着深刻的见解,又是精通装潢技艺的人士,经常亲力亲为地修复书画作品。所以对书画修复的态度方面,体现出了对修复保护中技能的重视,对良工的渴求,对修复环节的谨慎,对修复行为实施与否的慎重等,这对现代的修复人员来说,只有持有书画修复第一,动力源于热爱的态度,才能做好精谨严肃的修复工作。
(2)修复行为本身是一种有原则的创造,需要审美诉求和保护诉求二者兼顾,并且始终要把对艺术品的保护放在第一位,是古人通过对技术环节的把控,对修复人员提出的另一个要求。并且古人对随意改换装潢形制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3)古人对书画修复的理解,表明书画的修复者参与了书画的历史,修复的过程与结果本身就构成了书画的一部分。对书画类文物所要追求的面貌,既不是书画原始状态时的“新”字画,也不是修裱前的“破”字画,而是在修复中升华了的具有历史沉淀和完整艺术价值的古字画。修复之后的古字画是一个具有新的完整性的艺术个体。
(4)古人朴素的装潢思想蕴含在装裱技艺论述中,多来自于作者的亲身实践,都是在对技法的娴熟掌握基础上而阐释出自己的见解。所以也提醒我们,一定要注重实践,加强对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
(5)我国的修复技术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酝酿,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唐代时逐渐成熟,至宋元时期达到顶峰,这一漫长过程既有传承沿用,又有创新发展。这也启发我们,发展修复保护技术,既要借鉴古人留下的宝贵经验财富,又要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不断探索创新。
A Overview of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Repairation Theory
FAN Shengli
(China Capital Museum,Beijing 100045,China)
There is no specialized theory of repair in ancient time and the ancients always put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pair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nto discussion of the skills,so the view is often simple and concise. This essay,through literature collation of the ancient painting restoratio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decoration,history,sorts out view and idea of the historical heritage restoration of philosophy,and refine their attitudes in the repair of them,getting the results of ancients repair. As a writer,I grasp several main aspects about the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restoration thoughts:the ancients attitudes on restoration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selection principle of repair material;refined for mounting in the shape and material choice. Moreover,I summarize simple idea and concepts of the ancients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repair.
restora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principle of restoration;repair of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works
G112
A
范胜利(1978-),男,馆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书画修复。E- mail:shengli1102@126.com.
北京市文物局社科类课题“中国书画修复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