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啸骢,侯凌超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现代商业开发模式对凤凰古城保护的影响
邓啸骢,侯凌超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湘西凤凰古城是中国著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风景区。自开发以来古城获得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但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古城内游客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伴随而来的是原生态破坏与传统文化消逝等问题。文章从环境与其对凤凰古城产生的影响、凤凰古城的保护与利用、现代商业开发模式的引入对凤凰古城产生的影响这3个层面对其进行分析阐述,证明现代商业模式对凤凰古城保护的影响,并期盼这种过度商业开发的现象可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
凤凰古城;保护与利用;环境;商业模式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旅游产业的逐渐兴起,中国许多传统村落的发展重心逐渐向旅游产业上倾侧,湖南省湘西地区的凤凰古城也是其中之一。地处湘西土家族自治州的凤凰古城是有2000年历史的湘楚苗地边陲重镇,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同时也是2001年由国务院核定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由90年代初期的产业无序发展,至90年代中期“退二进三”发展旅游业,再到21世纪初的引入专业集团化管理与新型商业模式。古城旅游产业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随之对于古城整体,街巷肌理,乡土建筑以及本土文化的保护、利用规划更为全面整体[1]。截至2016年,回盼凤凰古城26年的发展历程,虽然当地政府对凤凰古城的开发以及保护做出了多番努力,但现代商业旅游模式的过度发展也直接影响到了凤凰古城风貌与乡土文化。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内西南方,距长沙市430 km,距吉首37 km(图1)。在历史发展中,古城格局、街巷肌理、富于湘西特色的吊脚楼以及积淀深厚的文化习俗是在所处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并构成了独特的古城韵味。其所处环境可分为3个方面: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是塑造凤凰古城的实体空间与其多民族的交融性文化的核心因素,丰富了古城风貌特色。而近26年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对凤凰古城的保护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代,值得我们深思。
图1 凤凰古城区位图
1.1自然与人文环境对古城的塑造
凤凰古城所处的湘西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及畜牧。首先,气候冬暖夏凉、温和宜人,全年温度平均气温为16.6 ℃,温度范围为5.1~33 ℃,无霜期;其次,此区域具有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的特点;并且,区域内年降水量丰富,雨季较长,年平均降水量达1 300~1 450 mm。这种优渥的自然气候决定了初期耕种、畜牧发展的天然优势,间接促成了农耕文化诞生与发展。
古城由群山环肆、沱江支流穿城而过,这并不是天然形成,而是与中国传统堪舆学对自然聚落选址要求有关,体现了“顺应风水”的朴素民间哲理(图2)。首先,中国传统风水观认为聚落四周应有群山,其北侧山峰最高,其他山峰次之。古城周边分布着近十余座山峰,其中以南华山为“主山”,其余山峰、缓坡错综散布周围。另外,聚落需有水流穿过方便汲水,中国传统文化中“水”即为“财”,聚落外设有“水口”意为“卡紧钱袋口”。沱江支流自西北方向穿过凤凰古城,古城东南方设有“水口”。根据所处自然条件,凤凰古城遵从传统堪舆学灵活选址,完美印证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2]。
图2 凤凰古厅城图
凤凰古城处于岭南地区、位于湖南西部边缘,古既有云:其是“西托云贵,东控辰沅”、“北控川鄂,南扼桂边”的黔楚咽喉之说,是通往大西南的交通要道。古城内的人文环境历史即为湘西地区内人们生存、繁衍、迁徙、交融的人文历史。作为湘西苗疆的戍边重地与重要的水陆交通隘口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古城军事、文化、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了凤凰古城聚居的形成与发展。悠久的历史与多民族的交融使得凤凰古城的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模式,文脉久远的楚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融汇,后又同流官与行商引入的汉文化演变整合,存在民族较多,致使语言系统多样,信仰众多。
1.2经济环境改变对古城的影响
从凤凰古城明确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至今的近20多年来,古城的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旅游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从80年代至90年代间,由农业与工商业为主的农业县转变为以服务业与旅游业为主的旅游县,旅游业则随之转变为凤凰古城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2001年凤凰古城成为第101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与社会认知度,促进了古城内旅游业的发展,经济水平得到了质的提高。古城内旅行社、宾馆、商店、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行业数量围绕着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增加,以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成为了当地的主要收入来源,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表1、图3)。不断改变的经济环境对古城的实体空间产生“干预作用”,使之更加符合“当代人对于古城的审美”、更加便于创造经济价值;而2013至2016年间,凤凰古城景区实行的“围城售票”模式使“干预作用”更为剧烈。
表1 旅游接待和旅游收入情况
图3 2001— 2010年凤凰古镇旅游信息折线图
凤凰古城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其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的风貌和城市特色,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得天独厚。在一段时间内,当地政府对于凤凰古城的保护与利用成效显著,其中由规划领域专业人员制定的保护规划起到了很大作用。
2.1山川格局与古城肌理保护
凤凰古城拥有丰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其中包括河流、山脉、风景、气候等。山脉有南华山、奇峰山、笔架山、沱江两岸山脉及古城周边山脉等,河流有沱江、护城河等,风景包括各风景区与古凤凰八景。古城格局以群山为背景、以沱江为依据,以古城为核心,以街巷为骨架,以各处公共建筑为点缀,城内为网状、城外呈发散状。平面布局,随山形水势灵活变化,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浑然天成。保护凤凰古城以山、水为主体的自然环境特征,使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3](图4)。
古城肌理的保护是留住古城特色最根本的手段,其中包括对街巷尺度、建筑比例与组合方式、环境场所等进行保护。凤凰古城内部的街巷严格遵循原有尺度,例如,凤凰古城入口处的街巷D:H数值趋近于2,对于来往人流的汇聚作用较强;古城内部人行主要道路的街巷D:H数值大多趋近于1,这种尺度使行人的空间体验较为舒适;而古城内部生活性道路的街巷D:H数值大多趋近于0.5,给人以较为私密的感觉、很具有亲和性(图5(a)、图5(b)、图5(c))。在保护与修缮时,严格遵循原有的建筑比例与组合方式。就建筑高度比例为论,凤凰古城内的主要商业街为二层建筑,上下高度比例为3:7,使用用途为上居下商。古城内环境场所包括水井、码头、巷口等公共交流空间,它们组成了日常居民的活动网络,通过保护防止因建筑增建而破坏古城内公共空间完整性的行为。
图4 凤凰古城临江全景
图5 凤凰古城内不同D:H值形成的空间感
从路网结构上,保护首要考虑的是原真性,因此当地历史学家与规划师共同通过查阅县志,描绘出凤凰古城道路骨架的生长脉络,并以旧照片为佐证,古城街巷的形成源于人民广场,即莲花池,由此发散形成主干道,再分化为支巷,并逐渐向沱江畔发展,逐渐形成鱼刺状的道路网络与水路相连接。其次,在保护中考虑清朝凤凰古城防卫隘口的作用,着重保护3座原有明清城门,分别是北水门(碧辉门)、东门(升恒门)、西门,城门的修缮方式以修旧如旧为主,用本地产红砂岩条石砌筑。3座城门与水路、陆路交通结构的保护相结合形成整体性的保护网络,规划保护后的道路形成三级道路:一级道路为连接新城的环形道路,以车行为主;二级道路为分布于古城内的不规则网状道路,街道高宽比均小于1,以人行为主;三级道路为街巷里弄,除满足日常交通外,交往空间相对很少[4]。
2.2街巷界面与建筑风貌特色保护
凤凰古城内的传统民居建筑最大特征就是顺应地形地势,反映了少数民族人们与自然相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愿望。在保护规划中,古城建筑保护力求使用传统形制、传统材料、传统技术对其进行维护、修缮,使古城内的乡土建筑特色得以传承和延续。
凤凰古城传统街巷界面是古城特色保护的重要方面,传统街巷界面主要具有连续性的特征,其主要由建筑、街巷家具、地面铺装以及街巷绿化等组成。凤凰古城历史悠久,其街巷界面中的建筑在不断的演变更替中形成,街巷中每增加一个建筑就是在街巷界面中增加了一个建筑界面。其要与原有街巷界面相协调,在形式、颜色、材质等方面保持视觉的连续性。通过对建筑体型、立面形式等方面的保护,使古城内的人文环境特色得到传承[5](图6)。
在古城民居建筑方面,由于西南地区地貌多变且不平整,开挖地基相对较难,加上天气阴雨、潮湿,导致砖屋底层湿气较重,不宜居住,因而,依地势搭建一种通风性能好的木楼就成为必然。吊脚楼为凤凰古城内建筑的一大特色,多以联排方式毗邻建于沱江两岸,其建筑类型包括单吊式、双吊式、二屋吊式等(图7)。其底层架空,在河岸外悬挑建屋,下用大木构架支撑而形成吊脚,二层常设有出挑的榭台,很大程度上节省了空间。在保护时使用本土材料,屋顶采用本地烧制的小青瓦、结构框架与墙面选取山中采制的木料[6]。
在古城民居建筑构件上,封火山墙(马头墙)的形式独具特色。古城因其所处地理位置以及多民族杂居的独特性,使本地封火山墙形制受江西、四川、贵州等的交叉影响,相较其他南方地区的封火山墙而言其更为轻盈活跃,脊头上翘象征着当地苗楚文化对凤鸟的崇拜;虽种类繁多,但脊饰却是统一的卷草与凤凰,整体风格一致不显凌乱。并且受当地的经济状况所制约,例如,随着梯状封火山墙的一跌、三花、五花等形制愈是复杂,表明民居建筑的等级规格愈高(图8)。
图6 凤凰古城内老街街巷界面
图7 凰古城沿沱江分布的吊脚楼
图8 凤凰古城内封火山墙的类型一览
2.3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凤凰古城楚巫文化特色鲜明,集中体现在语言、服饰、饮食、民间工艺、信仰、风俗等方面。在凤凰古城的保护规划中,不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上颇下功夫,而且还将其融入旅游营销之中。
在民间工艺方面,银饰加工、扎染、纸扎、蜡染与剪纸等传统手艺的制作技法被积极地保护起来。其中有3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有6位手艺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大师”称号(表2),当地政府应加大与他们的交流与合作,为其排忧解难,与他们共同培养下一代的技艺传承人(图9、图10)。古城服饰以周边苗族服饰最为华贵,苗族银饰也极具特色,政府于2011年11月设立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其遴选少数民族贫困子弟为学徒,免费开展课程,完成课业后颁发毕业证书(图11)。
根据保护规划,当地政府在保持原生态的节日活动与表演的基础上,将其融入旅游产业项目中。古城现有阳戏、傩戏、茶灯、苗歌等多种戏曲艺术,因当地苗族居民能歌善舞,产生了众多以唱歌、跳舞为主要活动的传统节日,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苗族鼓舞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中,在凤凰古城的旅游开发中,结合这些节日活动进行日常商业性的表演。
表2 凤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图9 苗族扎染
图10 凤凰剪纸
图11 凤凰苗族银饰
自2000年至今,凤凰古城旅游产业引入集团化管理与现代商业模式已16年。无疑集约、整体式的管理方式使旅游业的获利逐年递增,但与此同时,使凤凰古城时刻体现着一种过度商业化、金钱化的氛围,这种状况在空间实体与本土文化两方面,对凤凰古城的保护与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1对空间实体所产生的破坏
现代商业模式的引入对古城原生态造成了极大影响。沱江江水原本清澈,依江而建的吊脚楼参差排列,是一张凤凰古城最亮丽的、最富有本土韵味的名片。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随着凤凰古城旅游产业的发展,逐年激增的游客人数已超过了古城自身最大承载力,加之利益驱动两岸宾馆、餐厅向沱江倾倒生活污水,严重影响了沱江的水质。在现代商业模式的影响下景区过度开发,逐渐侵蚀着凤凰古城的生态基底,而有关管理部门又未能及时做出有效的保护(图12)。
图12 沱江水质堪忧
随着城镇化经济和旅游业的加速发展,致使古城内的房屋产权混乱不堪,看似幽静的街巷由于管理不善,使得古城显得凌乱破败。古城沿沱江一侧,私自拆除原有建筑的情况较多,由于原有建筑无法满足民宿、餐馆等新型功能的融入,于是木结构的吊脚楼夷为平地,原址重建起3层、4层的砖混或混凝土房屋,许多传统民居住宅被新建的砖混住宅建筑分割的支离破碎,虽然整体的建筑装饰保持原有风格,但建筑体量上不的协调严重破坏了沿河立面,这给传统民居风貌的保护造成很大的困难,吊脚楼等凤凰本土的特色文化受到威胁。现今凤凰古城旅游区域面积已是原古城区域面积的2~3倍,古城外围建筑群体在开发中为延续凤凰古城的古老风貌,而一味的仿造古建筑,极大削弱了古城的真实性。古城氛围在商业的驱使下,整体性遭到破坏(图13(a)、图13(b)、图13(c))。历史建筑、文物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以田兴怒故居为例,其已被改造成餐馆,来来往往的游客在故居里用餐,也加剧了对故居的破坏。除此之外,沿街的房屋已改为门面出租给商贩经营服装生意,这无疑影响了故居的整体风貌。
图13 凤凰古城内新建建筑与传统风貌不符
3.2对本土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由于旅游业的影响,政策与保护规划不能保留原有居民及其生活方式,外来商人进驻并愈发热衷于商业开发,混乱的经营完全打乱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导致一部分乡民因不堪忍受混乱的生活环境而被迫迁出,而另一部分乡民加入了商铺经营的行列。截至2016年4月,凤凰古城取消“围城售票”制度,在过去的3年中,由于游客大幅度减少,凤凰古城中的商铺为维持生计、赚取更多利润,放弃了很多固有的本土文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命运。
凤凰古城是苗族特色的聚集地,从古至今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有着自身的独特文化,虽然政府部门着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但由于经济利益的影响,许多手艺与风俗文化逐渐消失,感觉不到“边城”以及魅力湘西的气息。以凤凰纸扎这一项国家级手艺为例,年近80岁的传承人聂方俊说他的手艺越来越难传承下去了,原因有3点:一是手艺难习,年轻人没有耐心去钻研学习;二是工艺制作过程多数保密,传承人不会轻易传授;三是人工成本高,工艺品售价昂贵,许多民间艺人放弃传统工艺,转而从事带来更多经济利益的商业活动,长久以此古城本土文化将会逐渐被遗弃(图14)。
图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纸扎技艺传承人聂方俊
凤凰古城的文化气氛被经营模式与商业化逐渐侵蚀殆尽,使得古城变洋场。古城内的商业化倾向尤为严重,林立的商铺、招摇的广告牌、高声播音的喇叭,使宁静安详的古城成为过去的回忆。被旅游公司外包后的凤凰古城变得艳俗非常,沱江两岸的所有建筑都安装上了霓虹灯,每到夜晚,花红柳绿的灯光绵延整个沱江两岸,游客置身其中未能感受到丝毫古城古朴、宁静的气息,喧嚣充斥弥漫在整个古城中。
凤凰古城的旅游发展已经历几十年,虽然旅游为其提供了丰厚的利益,但也逐渐破坏了古城自身的自然环境、人文气息。即使详尽的保护规划,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也无从下手。薄弱的管理导致凤凰古城的过度商业化,空间上的倾颓、文化的逐渐遗失、原住民的流失、昂贵的门票,并不能使古城镇恢复往日的繁华。当地政府应对引入的商业模式进行有效地调整,保留住凤凰古城的原汁原味,使慕名而来的游客真正体会凤凰的千年历史与沁润而生的悠久文化。只有带有人情味的复合式开发模式,才能使古城得以永续发展。
[1]杨文华,谢晓曼.对凤凰古城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的思考[J].城市旅游规划,2015(1):122- 123.
[2]吴旭艳.凤凰古城自然景观意象初探[J].文史博览:理论,2010(3):36- 37.
[3]周俭,张松,王骏.保护中求发展发展中守特色:世界遗产城市丽江发展概念规划要略[J].城市规划汇刊,2003(2):32- 38.
[4]叶坤.基于空间句法的凤凰古城街巷空间形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46- 49.
[5]陈景琪.凤凰古城建筑景观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17- 19.
[6]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111- 131.
The Effect of Modern Commercial Development Model on Conservation of The Fenghuang Ancient Town
DENG Xiaocong, HOU Lingchao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China)
Fenghuang Ancient Town,located in Hunan province, is the national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and the famous tourist scenic spot.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e ancient town acquired a hug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he number of tourists is increasing and the scope of Fenghuang Ancient Town is broadening, which has cause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and the vanish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Fenghuang Ancient Town from three levels,the environment and its impact on it, the protection and use of Fenghuang Town, the impact of th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business model, which proves the influence of the modern business model on the protection of it, and it makes local government pay more attention to excessive commercial developments.
Fenghuang ancient tow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environment; business model
TU984
A
邓啸骢(1991-),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遗产保护与传统聚落研究。E- mail:dengxiaocong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