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下医疗器械专业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2016-11-21 13:18毛伟冯奇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9期
关键词:生产工艺工作过程校企合作

毛伟++冯奇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校企合作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思路,并针对本课程的改革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最后总结了课程改革实施后的效果与益处。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作过程 生产工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33-02

一、引言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1]。由此可见,校企合作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本文以《医电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为例,谈谈校企合作下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具体实践。

二、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医电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是我校“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医用电子仪器设备方向)”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课程开设初期,我们选择“指针式万用表”作为实践教学载体:从购入成套的万用表散件,让学生认识基本的电子元器件、机械零部件开始;到元器件、电路板的焊接制作,从而锻炼学生的焊接能力,提升焊接水平;再到电路板及机械部件的组装,让学生掌握简单产品的装配技巧;最后到整机的校准、调试,从中掌握调试的技巧。

通过这一系列过程的学习和操作,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对电子产品的典型生产过程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但同时我们也深感其中存在的不足:

1.与专业特点不够贴近。尽管万用表是一种电子产品,具备一般电子产品的特点和共性,但与医电产品仍有一定差距,在授课过程中,难免给学生造成“文不对题”之感。

2.授课教师缺乏一线生产、管理经验,对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管理方法等的认识与理解主要来源于教材。教师缺乏企业生产实践经验,一方面易造成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脱节,另一方面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学。

3.学生的质量意识薄弱,自我约束能力差,没有以“准员工”的心态来对待。很多学生抱着“老师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或敷衍了事的态度,导致制作出来的成品往往有各种缺陷,也偏离了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课程改革思路

要改变上述不足,比较有效的手段就是以“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对课程进行分析和设计,并通过校企合作将其落实到位。

1.指导思想:校企合作,基于工作过程

以往的经验表明,只有找到“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才能使校企合作健康而长久,本课程改革在酝酿之初,就非常注意这一点。

“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根据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课程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为依据确定培养目标。它以学生为中心,把传统的教—学—做“三段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把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动手能力的培养[2]。

在本课程中,就是以某医电产品的生产过程为教学载体,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实训车间)中,通过担任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岗位角色,掌握医电产品典型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质。

3.设计思路:贴近生产,仿真实训

首先,在“硬件”上模拟企业实际的生产车间,将实验实训室内建成为具有32工位的生产线,以满足以班级(约30人)为单位的日常教学,并配备必要的焊接、组装工具,模拟真实的职业氛围。目前,校内的“电子产品加工实训车间”就是按照上述要求建成、配置的。在该实训室内,可完成小型电子产品的焊接、组装。

其次,按照产品生产中的工作过程,实施教学任务。与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合作,由其提供合适的医电产品;双方共同对产品生产流程进行分析,划分为若干工作任务,并将其转变为相应的教学任务。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再是单纯的学生身份,而是“准员工”的角色;教师也具有了双重身份——既是开展教学任务的引导者,又是工作过程中的管理者。

从电子原材料领用开始,到医电产品成型,学生可以是仓库管理员,原材料质检员,电路板焊接员、调试员、质检员,产品装配员、调试员、质检员,工艺管理员等。学生在不同的工作任务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类似于实习过程中的“轮岗”),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则起引导作用。通过“轮岗”训练,学生对典型的医电产品的生产过程会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树立“质量”意识,提前完成“学生”向“员工”的身份转变。

3.确定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对医电产品的装调、检验和生产工艺管理的学习,掌握医电产品生产工艺的关键要素和流程,培养学生焊接电路板,产品组装、调试和检验的能力,并对医电产品的生产运作与管理有初步的认识。为学生日后走上医电产品生产、管理等相关岗位奠定基础。

四、具体实施

1.产品/教学载体的选择

我们选择了“高清视标仪”产品为教学载体。该产品是由笔者与本地一家生产医用光学仪器的企业合作开发的,选择该产品的原因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该产品属于医疗器械范畴,符合课程和专业特点;

(2)笔者对其结构和原理较为熟悉,便于开展教学;

(3)它的结构相对简单,便于学生学习了解和安装操作。

该仪器由笔者参与研发,既服务于医疗器械产业,又能服务于教学,可谓是微型“产学研”的结合,是本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

2.学习情境的设计

学习情境是典型工作任务所包含的职业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学习情境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校现实教学条件的制约[3]。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及对合作企业的生产环境进行分析后,按照产品的生产流程、由简单到复杂的思路设计5个学习情境:情境1电子原材料的识别与检验,情境2手工焊接与检验,情境3自动焊接(回流焊)与检验,情境4整机装配、调试与检验,情境5生产工艺文件的编制。根据每一个工作过程来传授相应的课程内容,完成该工作任务即完成了相应知识模块的学习。

3.实施

由合作企业提供制造“高清视标仪”的原材料,最后的成品再由企业负责回收。教学中可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如角色扮演法。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完成“轮岗”。在教学组织上,视工作任务的难易,将学生分成若干班组,每组选出一个班组长,由班组长管理本组的生产、组织分工等。教师相当于“车间主任”,有工作任务时,只需向班组长传达即可。这样可避免教师需要同时管理一个班级的学生,从而更有精力进行教学和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几个班组之间的竞争,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

此外,还可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授课,共同参与上述过程的教学、管理与指导。

4.评价方式

结合企业的考核或奖惩机制,制定各环节的考核标准。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主要考察学生在平时工作过程中的态度、团队精神、产品质量、生产工艺文件质量等方面的表现或完成的质量。

五、结论

通过校企合作,以“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为指导的课程组织、教学方式,最终可使学生和教师、学校和企业均从中受益:

1.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通过此过程的训练,学生在学习兴趣、课堂互动、技能掌握和自我管理等方面均有所提高,从以往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为日后走上相应的实习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教师可扬长避短,弥补缺少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而且通过有效的组织,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

3.通过校企合作,为学校减少了实验耗材的经费开支。同时,由于企业回收成品,为实验室节省了储存空间,减少了“电子垃圾”的产生。

4.企业可从中物色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扎实的学生,缩短其培训上岗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 陈祖新.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改革初探[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4):26-27.

[3] 宋丽.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实践》课程改革[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4):60-62.

猜你喜欢
生产工艺工作过程校企合作
冷拔精密无缝钢管生产工艺控制要点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实践类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北豆根总碱胶囊的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