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锡印
【摘要】按“兴趣分班,选项教学”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专业特长,培养了学生体育兴趣,发展了学生的体育特长,有益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并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要大力发展群体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高中体育 特长生训练 群体活动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99-02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提倡高中体育教学目标要实现多样化和特色化。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必须围绕素质教育进行改革和发展,优化课程结构并使其更合理、更科学地向课内外一体化方向发展,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特色化与娱乐性、健身性、兴趣性和文化性于一体,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我们必须结合学校实际,构建和完善体育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展学校体育应有的功能,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具体做法
高中学生通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体育学习,身体素质得到发展,具备了一定运动技能,且身心日趋成熟,对运动项目的兴趣和爱好基本稳定,是提高运动技能,发展个性,促进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但要使高中体育教学有所突破,必须克服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出发。经过调研分析,结合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体育教学目标,构建和实施了“兴趣分班、选项教学”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即“必修十选修”的教学模式。
必修:是指必须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教学任务。重点是学习体育基础知识,精选田径、基本体操,身体素质训练等有关内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实现《国家体育锻标准》和《高中体育合格标准》有机结合起来。
选项:让学生从自己的原有运动基础和兴趣出发,在规定的运动项目内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满足了学生对体育兴趣的需求,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和个性品质。同时,也利于教师和运动项目间的优化匹配,发挥教师的特长和优势,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它能充分利用场地器材,极大地增加了教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师生间和学生间的沟通交流程度得到提高。选项教学使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成为可能,这有助于学习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心理素质及体育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学模式结构图
(二)操作过程及方法
1.更新观念,创新教学。为使教学模式达到预期目标,体育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认真组织学习培训,真正理解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和实施方法。还要注重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2.优化内容,兴趣选项。教学内容的优化和运动项目的选择是本教学模式结构的重要环节。它体现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优化内容是针对教学对象可接受性,选择大众化、普及性、学生喜闻乐见的、健身效果显著的、还要基本遵循《体育新课标》的要求,并与学校的师资,场地设施等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教学内容。目前我校开设7—8个专项,两年保持不变。随着学校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还可以逐渐地增设更多的项目供学生选用(民族传统项目,新兴体育项目),以扩大学生选择范围,满足学生不同兴趣和特长的需求。此外,对于《课程标准》中的基本教学内容,应舍去那些在初与高中阶段重复且标准较低的教学内容,优选在以后能起到基础性作用的基本内容,经过优化组合并压缩成一定课时,采取分散或集中相结合的方式穿插在选项教学过程中。兴趣选项,首先是教师的选择,教师根据自身条件和专长选定专项班进行教学。其次是学生的选择,实行二次选择,第一次选择是在高一入学时,学校组织模底测试和兴趣调查,并向学生介绍各选项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然后学生按兴趣和运动基础填报志愿。第二次选择是在高一结束高二开始时再进行一次选项。此次选项只要求本学年小范围的微调,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及发展特长的需求。无论何种原因,第一次选择都是主要的,第二次选择是微调性的,教师应做好指导。
3.兴趣编班,选项教学。学生按自己兴趣爱好填报志愿,学校按学生的志愿编班,每节体育课7—8个自然班同时上课。上课时打乱班级和年级界线,按兴趣重新组合新的临时教学班,形成一个只有共同兴趣与爱好的学习群体,使学生自主愉快地参与活动,满足个体心理需求,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这种做法使得学生敢于展自己的示优点和亮点,同时也能暴露其弱点,互教互学,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教师在进行选项教学时,需注意专项内容教学与优选的《课程标准》基本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互相促进,做到合理安排,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综合考查,科学评价。对学生的体育考核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是优选的《课程标准》基本内容的考核,每学期2—3项;二是专项考核,一般3—4项;三是常规性基本要求的考核,主要指课堂教学中的守纪情况,出勤参与度,道德意志品质,合作精神,调控能力等。同时还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实施相结合。在评价方法上以鼓励性评价为主,体现学生进步和发展情况。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
5.保障设施,多方协作。选项教学对场地,器材等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几年来,我校为开设学生选项课购买了上百只篮球、排球、足球、修建了篮球场,排球场,维修了田径场,每年冬季浇灌三层一体式滑冰场。这些器材和场地的增填大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满足了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需要。同时在师资匹配、场地使用、课时安排、学生编班等方面,学校领导,教务处、教研处、政教处、各学年等有关部门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全方位的协助配合。
6.积极开展学生体育群体活动。(1)我校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足体育课、健康教育课,并列入课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学校严格按《体育新课标》和教材规定内容制定教学计划、书写教案,认真组织教学。同时我校体育教研组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有关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写自己的校本教材,使用效果良好。(2)学校以“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指导体育工作,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坚持了每天的两操,制定了加分和扣分细则,并严格按照细则对学生进行督促、检查,做好详细记载。按照教务处的统一安排,根据开学初制定的体育课外活动计划,由体育组牵头,定期开展以学年为单位的课外活动。同时积极认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各种体育活动,每位教师都制定了活动计划,认真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各种兴趣、特长。(3)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因此体育课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现有的条件下,我校体育课开设了必修课、选修课、必修课中的选项课,同时还在体育教材上进行延伸,如开发小篮球、呼啦圈、踢毽子、乒乓球速度滑冰等校本课程。(4)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全校性春季越野赛和秋季运动会,学生参与率在90%以上。每年均组队参加管局运动会或篮球赛,成绩突出;一小时课外活动落实良好,大课间活动能够有效落实。通过这些活动的不断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既增强了他们的体质,又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一个良好的推动作用。(5)我校严格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切实抓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施行面达100%,达标率确保98%以上,优秀率逐年提高。学校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等。
7.开展学生体育特色活动。落实“全民健身纲要计划”和大力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是学校体育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为学生健康和个性发展而设立的重要内容。周一至周六,上午大课间20分钟下午大课间30分钟进行跑操活动再加上体育课的专门性训练,保证了全校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以上的健身要求。在几年来的冰雪运动积累实践经验基础上,体育组按学校的要求,制定了以高一冰上为重点的基础训练,高二、高三为基础与提高相结合训练教学计划。我校在“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中,“千人上冰雪,人人有冰刀,生生来达标”的特色活动,是我们的品牌,也是我们的特色项目。在寒冷的冬天里,活跃在学校标准冰场上的学生们以冰场为舞,以寒风相伴,练就了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增长了滑冰的技能。与此同时,学校坚持每学期举办一次全体师生参与的“冰上运动会”,彰显了不会滑冰非好汉,一中学生没遗憾风采。树立了“冰上运动既是一种体育,又是一种文化”的理念,用我爱冰雪我美丽,体验冰雪我健康切身体会,打造了一中体育的冰雪特色。
四、研究成果及分析
1.形成了“兴趣分班,选项教学”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几年来,我们本着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发展学生体育特长的教学指导思想,改革了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形成了较完整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实验研究表明,它符合21世纪学校体育发展趋势,符合体育教学基本规律,适合高中学生身心特征,深受学生欢迎,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现了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效果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推动了学校群体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校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实施提高体育教学改革以来,由于课内向课外延伸,学校群体活动得以蓬勃发展。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日益增高,参加人逐年增加。近几年,我校坚持每年一次富有特色的每人一绳的千人跳绳比赛,每人一刀(冰刀)千人冰上活动,千人春季越野赛,每人一毽的千人踢毽比赛。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吸引了数千名学生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班级集体荣誉的表现力和荣誉感,充分体现了体育具有的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既是参与又是观赏的多种价值。
由于选项教学的深入实施,发展了学生的体育特长,使各项竞技比赛活动组织出色,技术水平也逐年提高。自2009年以来,我校教师男子乒乓球队连续五次获得建三江管局乒乓球赛冠军;2010年8月,我校学生代表黑龙江垦区中学生参加黑龙江省首届青少年足球赛取得第五名好成绩,我校刘峥学生荣获“十佳”运动员称号;2010年9月,我校代表建三江管局参加黑龙江垦区中学生篮球赛获得铜奖;2009年9月我校体育教研组被选定黑龙江省垦区高中体育牵头学科,在农垦总局教育学会和学校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垦区高中体育教研和科研工作。我校“体育教学与特长生训练及群体活动协调发展实践研究”科研成果,先后在建三江、红兴隆、宝泉岭、北安四个管理局高中得以推广,先后在这四个管理局举办了教学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扩大了我校在垦区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垦区多样化、特色化学校的创建作出了积极贡献。
3.学生学有所长,练有所用。几年来,由于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上体育课和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专业特长的学生表现突出。为我们选拔特长学生,向上级高校输送优秀人材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个别学生由于文化课较差,参加文化课高考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升入大学创造了机会。自2009年以来,我校向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吉林大学、沈阳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院校和社会输送了200余名优秀的体育特长学生。
4.为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做出了积极的尝试。按“兴趣分班,选项教学”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专业特长,使体育课真正做到面向全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全面协调地发展,培养了学生体育兴趣,发展了学生的体育特长,有益于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树立了终身体育的意识并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了坚实基础。
几年来,由于我校始终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坚持实施”高中体育教学与特长生训练及群体活动协调发展实践研究”,取得了较好成绩,2012年被黑龙江省教育厅确定为“黑龙江省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特色学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将会进一步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强化专项选项教学特色,丰富体育群体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