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阅读教学中的点拨技巧

2016-11-20 05:43杨陈军
人生十六七 2016年17期
关键词:教者背影要素

杨陈军

(江苏省如东县双甸高级中学,江苏 如东 226404)

试析阅读教学中的点拨技巧

杨陈军

(江苏省如东县双甸高级中学,江苏 如东 226404)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教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突破和创造。"这些观点表明:教师不是要围着教材转,而是要围着学生转,要想方设法尽心尽力为学生服务。教师的教学不应该程式化,而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风格,敢于并善于创新。

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没有像以往那样,先列出教材中的知识点,然后一一讲授,把师生的注意力都放在知识点的理解上,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教者只就几个容易忽视的问题作适当的点拨,而点拨,也不是蜻蜓点水,一点了之,而是根据具体情况,把握分寸,分别对待。

一、点到--读中巧插言

《背影》是一篇情文并茂、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地方,我采用读中巧插言的方法,点到为止,不作老生常谈的所谓分析。例如,当学生读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巧妙地插上一句:"时间太长,思念太深。"当学生读到:"又想起祖母,不禁籁籁地流下了眼泪",我又巧妙地插一下:"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当学生读到"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我再插一言"理由是——",学生接着读"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这样的巧妙插言,寥寥数语,全部贯穿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没有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而是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于细微处随便品一下味儿。这种点到为止,不包办代替的巧妙点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师生的感情交流,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扎实。

二、点明--读中巧插题

学生在阅读中,碰到一些模糊的地方,教者就不能点到为止,而应该在点明上做文章。例如记叙的要素,学生尽管能把它背得滚瓜烂熟,可一接触到具体课文,却常常模糊不清。因此,像这样的问题,教者必须结合阅读训练,在学生充满求知欲的情况下,采用巧妙的方法,清清楚楚地点明。

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背影》时,就采用了读中巧插题的方法,向学生点明记叙的要素。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简单的填空题:时间(几年前)、人物(我与父亲)、地点(南京浦口车站)、事情(我外出求学与父亲惜别)。虽然题目很简单,可这样一来,记叙的要素就明明确确地摆在大家面前了,而有些学生结合课文回答这些要素时,或把人物说漏了,或把事情说偏了,或把时间说错了,或把地点说别了。因此,我就借助这道题,将这篇课文中的记叙要素一一点明,毫不含糊,进而启发学生思考:记叙的要素是每篇记叙文都具有的要素,但有的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反复阅读、认真领会,才能准确地把握。

当然,巧插题贵在一个"巧"字,要根据阅读需要灵活运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学生易模糊的地方点明,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印象。

三、点透--读中巧插例

以往指导学生阅读《背影》,发现学生最难理解的是"特定环境"。这学期指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之前,我先指定几个学生预习,发现他们对"特定环境"也是似懂非懂。我心中有数了,这"特定环境"成了难以驱逐的拦路虎,这次阅读这篇课文。我没有从概念到概念地剖析,也没有就事论事地讲解,而是巧妙地插入了我亲身经历的一个实例,非把这个问题点透不可。去年下半年期终考试期间,我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仍觉得寒气逼人。我父亲左臂疼得很厉害,因为工作太忙,我两个星期没有回家,不能陪父亲去看病。一天,我正监考,父亲却出现在我的面前,告诉我他刚从潮桥医院看病回来,顺便看看我,并问我:"你手上冻疮好些了吗?"我当时听了很感动,要知道,学校并不在爸爸回家的顺路上。后来才知道,爸爸来看我时,手臂正疼得难以忍受。显然,是爸爸不放心女儿,思女心切。那么,天冷、爸爸生病便是特定环境。如果爸爸在阳春三月、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来看我一回,哪怕是特意的,也没有在那特定环境下来得感人。

这个实例一插入,就把"特定环境"点透了,学生们终于明白什么是特定环境了,进而懂得了特定环境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并表示,今后写人记事的作文,也要学会为人物活动巧妙地设计一个特定环境。

总之,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背影》时,没有按照旧模式进行,而是试图另辟蹊径,讲究点拨技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阅读、理解课文,事半功倍,卓有成效。

猜你喜欢
教者背影要素
两个背影
背影
背影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山里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