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儿歌在启蒙教育中的作用

2016-11-19 18:35甘婷婷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儿歌学前教育探究

甘婷婷

摘要:儿歌是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最先接触到的一种简单、押韵的文学形式。对于儿童智力和情感方面的启发教育具有广泛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学前教育的角度出发,谈谈儿歌在启蒙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歌;启蒙作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68-01

学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并且会随着生理和智力方面的发育而不断增强。从教育角度来看,不同时期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启发和知识学习的侧重点不同,所以我国在各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智力发育特点所准备的教学内容也截然不同。在我国,对于启蒙教育阶段来说,所面对的群体基本上是属于六周岁以下的幼儿,从智力方面来说,还不具备接受专业行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启蒙教育阶段,大多注重行为习惯、情感教育以及智力启迪等人类本身思维和性格塑造方面的教育。

儿歌就是启蒙教育过程中最好的载体,在我看来,儿歌句子短小、押韵,富有节奏,并且能和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儿歌通常会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获得欢乐,以及得到文学方面的陶冶。那么,在下文中,我们就从学前教育的角度入手来具体谈谈,儿歌在启蒙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1.利用儿歌进行情感启迪

幼儿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正处在智力和思维的混沌阶段,在思维和习惯方面都是按照直觉来进行的。因此儿歌在编写过程中都会考虑到趣味性和情感性,从而让幼儿在阅读过程中感兴趣,并且感受到和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有关。

首先,儿歌可以给学生以心灵上的愉悦感。儿歌具有旋律性强、节奏明快等特点。例如"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这首儿歌单从语言这一基础方面来看就容易朗朗上口,幼儿在读或唱的过程中,会因为这一特点而产生趣味,进而得到心灵上的愉悦感。并且儿童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所以在班级教学过程中,只要一个人读,全体学生都会受到影响而跟着读,通过个人愉悦情绪带动整个集体氛围的愉悦,在反馈到个人身上就容易形成愉悦的翻倍效果。

其次,儿歌能够启迪幼儿的情感。为了便于幼儿理解,儿歌在编写过程中一般都会采用最为简单的词语,并且在情感体现方面简单明了,和儿童的日常生活和习惯息息相关,这样儿童在听儿歌的过程中更容易得到情感方面的共鸣。例如"小板凳,真听话,和我一起等妈妈,妈妈下班回到家,我请妈妈快坐下。"这首儿歌用简单的语言,体现儿童等妈妈下班的情感,让儿童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回想起自己等妈妈的经历,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学会体谅妈妈工作的辛苦。

2.利用儿歌进行智力教育

教育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授知识和启迪智力,儿歌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进行儿童智力方面的教育。教育过程中所选择的儿歌大部分都包含一定的知识,所以,儿童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觉得达到智力方面的启发。

首先,儿歌可以帮助儿童认识社会。对于儿童来说,由于社会阅历的缺失,所以对社会行为规范或者是某些具体事物的了解不够,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儿歌的直观性描述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的多层次性。例如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这首儿歌直观性的描述出了小白兔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让儿童在读儿歌的过程中可以想象出小白兔的外形甚至是吃青菜萝卜的样子,从而帮助儿童在脑海中加深对于白兔这一种动物的印象。另外,儿歌中还有各种介绍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的,通过这些不仅可以扩大儿童的社会视野,更能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从而达到认识社会、自然的目的。

其次,儿歌可以锻炼儿童的记忆能力。记忆能力是人类在社会生存过程中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能力,记忆能力启发的黄金时期正是儿童时期。儿歌朗朗上口的形式更利于儿童记忆能力的开发,"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这种类型的儿歌,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简单运算和思维快速反应能力。另外,在学前教育时期,尤其是遇见感兴趣的儿歌,很多学生能够进行几十首甚至是上百首儿歌的记忆,这些都可以无形中提高儿童的"脑容量",锻炼儿童的记忆能力,为以后正式进入专业性教育阶段做好思维方面的准备。

3.利用儿歌进行表达能力训练

除了身体具有特殊缺陷的人,语言是人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情感交流最基本的工具,所以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就可以通过儿歌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儿歌可以帮助幼儿矫正发音。儿童在成长尤其是语言学习阶段,容易出现发音错误的情况,一方面这是由于学习对象所决定,另一方面也可能幼儿本身语言习惯方面的影响。比如s和sh的发音分不清楚,n和l发音混淆,不论是哪一方面都会影响到幼儿未来进一步语言的学习。通过儿歌可以帮助幼儿一步步改正错误的发音形式。例如"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这对于s和sh发音分不清的幼儿来说就是最好的一首矫正性儿歌。

其次,通过儿歌还可以提高幼儿清晰表达自身想法的能力。儿歌的通俗性和口语化,便于幼儿朗读,而在朗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对一些词语记忆深刻,这样在以后的说话和交流过程中可以起到借鉴的意义,继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4.利用儿歌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

儿童的成长就像是小树苗的养育,不仅要长得粗壮,更要长得笔直。所以在利用儿歌进行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做好知识传输工作之外,还要做好行为习惯的塑造,这样才能培养出智力发育良好,行为习惯优良的未来社会建设者。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儿歌提前灌输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不良的习惯也可以起到纠正作用。例如很多幼儿存在着饭前不爱洗手的习惯,如果教师仅仅是进行简单的纠正那么学生过后就容易忘记,但如果进行严厉的呵斥,则有可能吓到幼儿,给幼儿幼小的心灵带来伤害。而如果利用这样一首儿歌"饭菜喷喷香,大家尝一尝,饭前要洗手,不慌也不忙,细嚼和慢咽,不剩饭和汤。"这样将好的行为习惯利用儿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幼儿不仅接受度更高,还会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動照着儿歌的内容进行。

总之,儿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表现形式,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情感教育、智力启迪及习惯改正等方面效果明显。作为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儿歌,融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进而培育好祖国的花朵。

猜你喜欢
儿歌学前教育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睡觉儿歌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七月的儿歌
念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