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永香
摘 要:现行的心理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中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度不高。本文就如何构建中职心理教育新模式,破解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要使心理健康课的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关键在于将心理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要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原则、学生的主体性原则、选择案例的典型性原则、心理教育的生活化原则;构建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的新模式,探求适合中职学生心理素养及特点的心理教育教学之路。
关键词:中职学校 “知行统一”理念 心理教育新模式
当今,中职学生离家出走、自杀、弑母等现象已成为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这与他们没有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抗挫折能力差、缺乏责任心等不健康的人格有关。众所周知,有些中职学生沉浸于没有愉悦感的被动学习已久,他们对功利性极强的教育已经麻木了。常规教育对中职学生的教育效果微乎其微。当结束一天的课程,有些学生走出教室,回到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后,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垃圾还是到处扔,红灯还是照样闯,公共汽车上还是不让座,还是随地乱吐痰……教育效果如此之差,可想而知。
一、中职学校呼唤知行统一的心理教育新模式
为提升中职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育的成效,克服中职学生较为普遍的心理障碍,使中职校园成为充满活力、洒满阳光、积极向上的健康校园,不少中职学校采取了针对性的方法: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聘请专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缓解进而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然而,目前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还比较单调,心理教育主要还是以集体辅导为主,仅重视心理课教学环节是否完整、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热闹,机械地突出游戏活动的运用,致使在课堂中,学生对学习主题的理解或体验不够,教学效果低下,不能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有效的影响。此外,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途径单一,多依赖课本,教师的教学范围局限于课堂,未能实施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无法贯穿于学生具体的学习生活。同时,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跟踪及个性化心理辅导有待加强,心理教育的长效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可以确定,现行的心理教育模式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中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度不高。要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知行统一理念的指导下,创建心理教育的新模式。
二、知行统一心理教育模式的结构与意义
1.知行统一的理论依据
知行观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命题。“知”有“知识、认识”的意思;“行”的本意是道路,引申为行动和践履。从古至今,知行观一直受到教育家与哲学家的青睐。我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主张知行统一。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知行统一理念的集中写照。毛泽东的知行统一观主要体现在《实践论》中,毛主席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体及核心,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其生活教育的思想是“教、学、做合一”。在陶先生看来,生活是做的,站在教师的角度是教,站在学生的角度是学。20世纪,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即以实用主义为基础,主要包含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思想。他说:“道德教育集中在把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方式这个概念上,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而得来的”。他认为,学校本身必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校不能与社会隔离。这些思想都充分体现了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
我们认为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能有效地改变中职校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提高中职教学有效性、改变中职教学现状的必要手段。
2.知行统一教学模式的构建
知行统一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和流程为:入境─悟理─导行─查评(见下图)。这些流程可以在一节课内结束,也可以分解到几节课中完成,形成系列课。
笔者结合“中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利与弊”主题团体辅导课,来谈谈知行统一教学模式的构建。
(1)入境。入题要有新意,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情景表演、调查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好奇,从而吸引学生、点燃求知欲。例如,在“中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利与弊”主题团体辅导课中,教师要收集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的场景,制作成放映图片。当学生看到自己在生活中的情景时,顿时会产生强烈的关注,展开热烈的议论。在观看图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内容,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
(2)悟理。悟理环节是指分析典型案例,插入知识要点、处理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有了前面的入境环节,接下来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设疑,启发学生释疑,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发现与探究,深化问题。同时,教师要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讲解知识要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中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利与弊”主题团体辅导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来说明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现状,以数据说明问题,同时加以案例分析,链接手机依赖症等相关知识,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这一过程是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升华的过程,是不断自觉内化的过程,是体现和落实知行统一理念的教学模式的关键。
(3)导行。导行是引导学生将内在的思想认识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的重要环节。要实现知行的和谐发展,必然要求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明确在各种情境下应采取的行为对策,产生行为的动机与欲望,促使学生积极践行理论要求,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借助导行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在课堂团体辅导中,引导学生制定班级使用手机的约定,提出细化的指标要求,全体学生做出了共同执行约定的承诺。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任务得以全面完成。
(4)查评。导行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将思想认识转化为行为,而效果的真正体现还必须依赖课后的训练和锻炼,特别是通过教师、学生的监督与评价加以保证,即查评。
“中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利与弊”辅导课的查评环节主要在课后进行,对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行为进行跟踪量化考核。一个月后,重新完成调查问卷,对结果再次进行分析整理,并在班级中公布。这是认识深化提高的过程,是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过程,也是自我监督、自我调控的过程。学生找出自己的差距与不足,明确行动的目标,激发道德意志,扬长避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知行统一教学模式的意义
在心理健康课堂中推行知行统一教学模式,符合知行观理论,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相互转化,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这也是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入境—悟理—导行—查评四个教学环节,既提高了心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及有效性,又强化了课后训练,推动了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实现了将心理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的实际生活中,促使学生形成时刻约束自己、提升自身素质的良好意识和行为习惯。学生的课外实践成效成了考核课堂任务目标是否完成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而大大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同时,知行统一的教学模式还活跃了课堂,克服了传统的心理教育过于沉闷的弊端。知行统一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使心理教育的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学生更加投入,学习更加灵活,更有利于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出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
三、知行统一心理教育模式的实施原则
1.教师的主导性原则
在整个课堂活动中,教师处于组织学生、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位置,既不能按照传统意义上的“满堂灌”说教式教学开展心理教育,也不能放任学生自由发挥,采用“放羊式”教学,知行统一效果的实现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分不开的。
2.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心理教育极易关注形式的丰富而忽视内容的深化。在实施心理教育时,要在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强调活动形式的丰富活泼、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在课堂上,还要尽量避免只注重形式,一味追求环节、师生互动。不能将心理教育停留在表面,而忽视了内容的深化,从而影响心理教育的实际效果。
3.案例选择的典型性原则
案例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所以在选择案例时,必须要考虑到案例的典型性、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能触动学生并产生共鸣,这将直接影响“悟理”教学环节的成效,继而影响其后的导行,最终影响预期目标的达成。
4.心理教育生活化的原则
课堂教学只是心理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重要性的认知,我们还应督促学生课后践行,力求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将心理教育延伸至课外,努力改变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课堂、课后跟踪反馈与评价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课程应有的作用的现象。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句话形象地阐明了中职心理教育的特点。只要我们践行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分析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深入探究心理教育的本质属性,有机运用“入境—悟理—导行—查评”的教学结构和流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心理教育的参与度,提升学生悟理、教师导行的兴趣与能力,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从看似寻常无序的种种表象中,整理出清晰的教学思路,探索出教育理念,拨云见日,摸索出一条适合中职学生心理素养及特点的心理教育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美]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作者单位:丽水市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