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指导,让单元习作放光彩

2016-11-19 14:49邵琼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景物习作笔者

邵琼

在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都有“单元习作教学难”的感叹,常常抱怨学生作文水平不高,指导后的习作仍与自己预期的效果相差甚远。可细想,学生又何尝不是为此而头疼呢?老师们在这一节单元习作指导课上,一股脑儿硬塞给他们大量的习作技能,诸如要写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有条理等等。殊不知,学生们没有练就扎实的基本功,缺少相应的积累与发现,肚子里没货,老师即使讲了再多的习作要求,也等于空贴“标签”,学生照样写不出好文章来。

那么,怎样提高单元习作的实效性,让单元习作绽放光彩呢?一年前,笔者有幸参加了县教研室策划的课题——《单元习作与阅读教学的整体构建》。它就像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在作文教学的道路上慢慢前行。一年多来,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同伴的互助下,笔者对于单元习作有效指导做了诸多尝试,取得了较好成效。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三上第三单元的习作为例,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单元习作须与课本阅读紧密牵手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这句话告诉我们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习作指导。

(一)关注文本言语表达,迁移运用

人教版教材编排的突出特色是“单元整体”。从单元导读到课文,到口语交际与习作提示,每一个语文活动都紧紧围绕单元主题而展开,是一个无法分割的单元系统。因此,我们应从单元习作的目标要求出发,关注阅读文本的言语表达,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典范语言进行揣摩、赏析、借鉴,并学会迁移运用,努力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三上第三单元安排的习作是“秋天的图画”。而本单元的几篇阅读文章也或多或少与秋天有关,而且语言各具特色。《秋天的雨》一文,语言优美,作者用了拟人、比喻等大量修辞手法,把秋天的景物写得生动、美好。《风筝》一文,描写的是秋天的一个活动,文中动词的准确运用值得学生学习。而《听听,秋的声音》则是一首小诗,语言优美,富有韵味,也是学生仿写的好对象。在教学本单元课文时,笔者依据文本的语言特点,安排了如下的小练笔:

1.仿写句子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出示菊花、稻谷、桔子、棉花等图片,让学生仿写练习。

秋天的雨把———色给了———,————像————,————,————。

2.仿写片段

《风筝》一文的第三小节,写的是小朋友放风筝的过程。虽然只有几句话,但作者按照“放风筝”的先后顺序,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把这一经过写得有条有理,前后连贯紧密。教学完这一段,让学生回忆摘桔子、收花生、打板栗等秋天的活动时,会有哪些动作,然后用上正确的动词有条理地写一段话。

3.仿写小诗

教学《听听,秋的声音》一课,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秋天所特有的声音,模仿课文写一小节或几小节诗。

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理解,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这类语言的妙用。更重要的是,通过仿写,学生学会了这一典型句式、语段的具体运用,将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迁移运用,为阅读与习作架起桥梁,也为本单元习作做铺垫,可谓一举多得。

(二)关注文本行文结构,活学活用

语文教学,除了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言语表达,还应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关注文章的行文脉络、篇章结构,从中挖掘读写结合的点,进行训练。这样,有助于学生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习得习作技能之有序。

教学《风筝》时,笔者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按照“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这一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这为学生后来有条理地写“秋天的活动”打下了基础。

《秋天的雨》这课的文章结构是非常适合三年级学生学习的。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划出2、3、4小节的第一句话,读读,发现了什么。学生立刻明白了,这是每一小节的总起句。也就是说,这三小节都是总分段式。然后,再让学生读一读开头和结尾,学生又知道了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学了本文,让学生用总分段式写一写“秋天的果园”“秋天的花园”等等,为单元习作时文章结构的有序安排埋下了一个伏笔。

(三)关注作者观察方法,学以致用

说到观察,多数学生想到的只是用眼睛去看。而本单元的课文,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观察。

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笔者这样引导学生:

师:把总起句连成了一首小诗: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味道;秋天的雨吹起金色的小喇叭;秋天的雨是一首欢乐的歌。

师:同学们,咱们把这首小诗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观察秋天的?

生1:作者用眼睛看,发现了秋天的色彩。

生2:作者用鼻子闻,嗅到了秋天的味道。

生3:作者用耳朵听,听到了秋天的声音。

生4:作者用身体感觉,触到了秋天的清凉。

生5:作者用心去感受,发现了秋天的喜悦与美好。

……

这一教学让学生明白了,原来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的,还要用鼻子闻,用耳朵听……它为学生调动多感官观察秋天打下了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挖掘习作训练点,进行这样有效扎实的技能训练,无疑为学生在习作中熟练运用技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单元习作应以积累、观察为保证

“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既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习作提出的要求,同时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方向,那就是在写作训练中一定要注重观察与积累。

(一)加强阅读积累,丰富语言积淀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告诉我们要通过大量阅读去帮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范文,丰富他们的语言积淀,增强语文修养,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没有语言的积累,学生的作文将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内心有情而不能抒发。因此,我们在单元习作前要引导学生多积累。除了积累课文里的经典语段外,还要从课外大量地积累相关的语言。从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开始,笔者就布置学生摘抄有关秋天的好词佳句。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还让学生制作漂亮的“采蜜小卡片”,然后同学间互相传阅,一周下来,学生就积累了46张小卡片上的精美语言。教室的墙上、黑板报,都成了我们积累的主阵地。所谓“厚积而薄发”,学生后来在习作指导课上迸发出的精妙语言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重视生活观察,丰富习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水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观点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生活是充实的,主要就在于发现。

于是,写“观察日记”便成了我们本单元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项作业。笔者让学生到自己的身边寻找秋,并用几句话写下来。第二天早晨,全班进行交流。事实证明,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你意想不到的。

一个学生观察了扁豆后,这样写道:

浅紫色的扁豆像一个个小月亮。它们你追我赶,竟爬上了电线杆,仿佛要爬上天,跟月亮比真假呢!

另一个学生观察了一簇不起眼的小草,也有了自己独特的发现:

秋天到了,我家电线杆上的一簇小草枯黄了。它一直生长在石柱顶。每当夕阳西下,它总是那么的显眼。一阵微风吹过,这一丛不知名的草在风中翩翩起舞,远远望去,似一根根金色的丝线在空中随风摆动。

一些学生观察了秋天的校园后,更是写出了许多精妙的语言:

校园里有的花儿在秋天里尽情开放。牵牛花送走了夏天,又奏响了迎秋曲;葱兰把珍藏已久的白纱裙穿上了,在秋风里翩翩起舞;万寿菊露出了灿烂的微笑。

就这样,每天早上的二十分钟交流时间成了我们最快乐的时光。同学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赞赏。同时也激励他们更仔细地去观察身边的景物,并用最美的语言记录下来。

为了让学生的观察范围更广,习作素材更多,笔者还发动家委会的成员们,组织孩子们去寻找秋天。家长们积极配合,孩子们的活动可谓精彩纷呈。“收花生”“摘桔子”“打板栗”“赏菊花”……这些活动使孩子们感受到了秋天的快乐,同时也积累了更多的习作素材。

整整两个星期,我们都围绕“秋”这一主题开展活动。有了丰富的观察与积累,学生的习作何愁不生动、不具体呢?在本次习作教学后,笔者所在的班级共有4篇学生佳作发表于报刊。

三、单元习作要趣味设计,有效引导

本单元的习作是“秋天的图画”。根据本单元习作的要求,笔者把本次习作课的教学目标定为:抓住景物特点,有序表达。那么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去有效地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呢?笔者做了大胆的尝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生的习作更须依赖于兴趣,这种兴趣是学生作文时的一种内驱力,促使着学生满腔热情地参与到习作课堂中。因此,在习作指导中,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在本次单元习作教学中,课堂伊始,笔者就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情境:

太阳公公要召开一个四季大会。春天派桃花和柳树为代表,因为春天来了,桃红柳绿。夏天的代表是荷花、桃子和蝉。冬天的代表是雪花和梅花。猜一猜,秋天会派谁做代表呢?

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带领孩子们进入教学内容,避免了枯燥无味的呈现形式,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引导学生介绍秋天景物的特点时,笔者又一次成功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

能代表秋天的景物有那么多,到底派谁去呢?我们来场擂台赛吧,用一两句说说这些景物在秋天的表现。用上我们平时积累的语句,来替这些挑战者代言吧!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积累,发挥自己的想象,介绍景物的特点。这也是本次习作的一个重点。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们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解决了教学的重点。

(二)巧妙引导,突破难点

“言之有序”是本次习作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引导更有效,笔者又做了如下设计:

在书中,我们找到了不少秋天的代表。在生活中,我们也观察到了不少景物能代表秋天。秋天的代表可真多!松鼠、葡萄、玉米、苹果;桂花、棉花、桔子、大雁;还有枫叶、稻谷、菊花、大豆等等,大家都争着要代表秋天去参加四季大会,场面一片混乱。你能想想办法,给他们分分组、排排队,让他们有顺序地上台介绍吗?

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们积极地出谋划策。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可以给这些景物分分类。

植物(花、草、树、果、农作物……)

按种类分 动物(大雁、松鼠……)

按地点分:天空、田野、果园、树林、花园……

通过让学生对秋天的景物进行分类,使学生心里打下了深深的“有序”的烙印,并且还让学生从这个过程中学会“怎样有序表达”。这样的设计,真正迎合了学生的表达欲望,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快乐中无痕渗透了习作技能,突破了本次习作的教学难点。

(三)拓宽思路,百花齐放

上完单元习作课,老师们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学生们经过了统一的指导后,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读来索然无味。那么如何避免这一现象呢?笔者认为,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多角度去思考。

本次习作课,笔者首先用竞赛的方式激励学生大胆创新,展示个性。而后,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

不同体裁:可以写“童话”,如《谁代表秋天》《秋天的色彩》……可以写景,如《美丽的秋天》《秋来了》…… 也可以写事,如《做树叶贴画》《打板栗》《收花生》……

不同地点:可以写《秋天的校园》,也可以写《秋天的田野》《秋天的果园》《秋天的树林》……

不同景物:可以写秋天的多种景物,也可以写秋天的某一个景物。如《落叶》《秋菊》……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的写作思路被拓宽了,写出的文章各具特色,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连开头与结尾也富有新意了。

综上所述,单元作文的指导,不要停留在一节课或两节课上,这是一个过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单元整组教学的意识,早准备、多整合、妙引导,努力使每一次单元习作更扎实、更有效,让每一次单元习作教学都能绽放出它应有的光彩!

猜你喜欢
景物习作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习作展示
性能相差达32%
写好家乡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