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常瑞 刘珊珊
摘 要:教育是立国之本,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就是符合中国国情,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培养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公民,更好的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的教育改革。现行教育体系所面临的时代性问题和自身存在的弊端决定了改革的必要性,教育改革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在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多方面,多领域,深层次进行。教育改革应该稳扎稳打,不宜过快。
关键词:教育改革;有中国特色;思想转变;稳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2-100-2
0 引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兴国之魂,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改革则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对旧事物,旧制度的完善、发展与革新。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教育改革是引起教育实现现状的转变,是有意义、有成效、有作用的转变。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教育改革则是使这个过程更加丰富,更加完善地伴随准备阶段以及社会生活中。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更优秀的人才,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培养更合格公民,为国家和社会的向前发展服务。
1 教育体系与时代同步发展需更加完善
1.1 教育体系所面临的时代性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产业、技术结构的大规模调整,未来人口结构变化与大众对文化教育需求的急剧增长,以及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更新换代都对现行的教育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创新型、全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对社会、教育机构、家庭以及个人的传统教育思想的转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增强教育活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新的机遇,也是挑战。“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能力越来越依赖于人才资源的质量和创新能力,教育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同时,教育也将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变革和创新。”
1.2 教育体系自身存在的弊端
现行教育体系相对公平地完成了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分配,但是教育模式却以应试教育为主,以应试能力来考量学生,量化标准不够精确,不够全面。同时也暴露出其他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不平等,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对立;私有制下的教育未能解决人的信仰问题,应试教育和社会功利性导致精神层面的缺失;学校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扼杀乃至自由权利的剥夺,学习不能与劳动相结合反而与考试相结合;升学考试仍以卷面成绩为主,未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基础教育的残酷化以及错误的思想传播导致多数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消极和颓废。
2 教育改革由国家主导,统筹规划从根本上多方面、深层次进行
我国人口众多,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且参差不齐,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国情决定了教育改革的困难与复杂,成就更有前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而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育是为了学生。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才能是前进的力量,品德则是前进的方向,尤其注重培育学生的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祖国的认可,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就要改变就业“不看能力看学历”的不良风气,让学生不仅有高分数,更有高素质,高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立、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以学会学习为基础,以学会自立和学会合作为两翼,进而学会创造。”教育改革在课堂学习、课外实践、素质考核、升学就业以及教育观念、制度建设、教师队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和质量保证等方面统筹兼顾,系统科学地进行。如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加强课堂互动,注重引导学生想象和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拿日本的教育改革为例,日本的教育改革就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同时注重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学习,学习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使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加精彩,积极帮助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例如英国和韩国的教育改革一直重视教师教育的制度建设,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千方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各地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始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磨练意志品质”。对学生的考核应涉及身心健康、生存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审美观、人文素养多方面。
教育改革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同时进行,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每个阶段有其不同的任务,但根本任务与目的一致。各阶段紧密衔接,每一阶段都为后面阶段打基础,每一阶段都是对前面阶段教育成果的展现。科学教育具有立体性,即包括以提高学生智商的为目标的学校教育,以提高学生情商为目标的家庭教育,以提高学生德商为目标的社会教育,以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个人教育。这就要求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密切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并行,教育改革与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并举。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教育的目的、制度、内容与方式以及教育发展规模与速度,皆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政治制度的影响,教育的发展同时也能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不可能是与其他领域毫无关系的,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要在政治、经济、文化多领域同时进行。
发展、改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的转变,是整个社会、教育机构、家庭、个人的传统教育思想的转变。思想不转变,改革难成功。应试教育下学生的精神与身体都受到过度压榨,这是教育体制不合理以及传统教育思想双重作用的结果。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尽快完成“由传授或获得知识的多少来评价教学”到“由学生获得能力以及自身的发展来评价教学”的思想转变,从“老师教授学生知识能力”到“老师引导学生,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学习”的思想转变,从“吃苦受累为了考大学”到“教育的终身化”的思想转变,从“分数决定一切”到“德为先、重能力、全面发展”的思想转变。
3 教育改革稳定进行,不宜过快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制约发展的难题,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社会快速发展出现的道德缺失,环境污染的治理与社会道德的重建所耗费的资金是巨大的,时间是漫长的。同样,教育改革不成功所遗留的问题绝对是极其恶劣的,教育改革绝对不能采用经济发展中错误的“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教育改革中的每一个小成就、小错误都值得反思、剖析,以便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避免更大的错误。
教育改革要稳扎稳打,将改革的每一个阶段,每一步都走的踏踏实实,不能期望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以学校为例,“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优良办学传统,校风学风,校园文化以及鲜明办学特色的形成,都需要几代师生的努力,需要长期的积淀和社会的认可,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用钱堆砌。”所以,教育改革不能盲目的追求高速度,要更注重高质量,高水准。
虽然现行的教育体系存在诸多不足,但是却比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适合现阶段我国国情,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于绝大多数人也是最公平的。对现行教育体系的改革,就是使其更加完善、更具活力、更好的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参 考 文 献
[1] 郝克明.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2] 杨银付.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4(1).
[3] 钟秉林.加强综合改革 平稳涉过教育改革“深水区”[J].教育研究,2013(7).
[4] 吴康宁.教育改革成功的基础[J].教育研究,2012(1).
[5] 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N].人民日报,2013-12-17.
[6] 周光礼,黄容霞.教学改革如何制度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
[7] 关松林.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与思考[J].教育研究,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