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秀玲 闫正新
摘 要:《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为此在这一宗旨下的实际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等体验活动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
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它不仅通过目标、具体内容标准和科学教学活动的类型和设计等形式增强了科学探究的可操作性,而且还增强了科学课的趣味性。因此科学课教师必须通过组织设计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过程中感受、体验并内化。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法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以主动参与、经历过程、乐于合作、发展个性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方法。为此教师应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让学生处在一个合作的集体中,互相学习,互相沟通,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探究,在合作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在探究中发现
探究从问题开始,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问题开始经历认识过程;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大胆假设;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结果,讨论假设等。通过体验探究,让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我设计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个探究活动,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食盐是有限的,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这样学生既联系了生活实际,进行了课外探究,经历了探索过程,体验了成功情感,又培养了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又如在上《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一大一小的马铃薯在一杯清水中的沉浮现象,再让学生观察一大一小的马铃薯在另一杯液体中的沉浮现象,这样通过观察对比,学生会在头脑中产生问题,激起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欲望,自然会主动学习、探究了。
二、在合作中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小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例如,科学课实验小组应由座位前后的四人组成,我们注意了合作学习小组结构的合理性,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爱好特长进行分组。这样做不但有利学生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另外,还要注意组内分工的合理性。小组合作学习往往需要分工,只有合作小组内分工明确,才会使课堂“活而有序”。并且组内的角色需要互换,一学期下来,让每位学生都在尝试着不同的角色,从而锻炼他们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出现不知道怎样合作,或不善于合作,有的甚至不参与合作,只等坐享成果。所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倾听别人就是尊重别人,而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总是想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喜欢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你讲的话我愿意听”“出现意见分歧时,讲清自己观点的理由,保留自己的观点”,学会如何有礼貌地向同学提出问题,如何耐心等候发言,等等。
最后,在合作学习中还要让学生学会相互信任,团结互助。在合作活动中相互信任是合作成功的基础,让每一位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合作小组的同伴学习负责,使他们坚信他们是“荣辱与共”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如教学《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时,要求每个学生都会正确运用过滤的方法过滤混合物。这就需要学生在过滤操作中互相合作才不会出错。在这个实验操作中,我们看到由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与动手能力弱的学生配合默契,实验做得相当成功。
当然自主、合作和探究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很难完全独立。自主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形成的基础,是内在动机,合作学习是形成探究学习的重要条件,研究性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教学中,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增强能力,这是高效课堂的根本。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一次次的成功,兴高采烈,而这反过来又更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中,团队成员相互了解,彼此信任,互相交流、支持和帮助,构建和谐友爱的伙伴关系。很多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活动中,学会了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吸收同伴的智慧。团结、合作、互相尊重的优良风气的逐步形成,又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品质的形成和提高。
(作者单位:白秀玲 甘肃省金塔县北苑小学;闫正新 甘肃省金塔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