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美的气息

2016-11-19 08:41陈桑桑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陈桑桑

【摘 要】凡是能陶冶性情、丰富心灵的活动都是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性之美、自然之美、科学之美。审美教育的目标是造就丰富的灵魂,使人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生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审美教育

凡是能陶冶性情、丰富心灵的活动都是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蕴含着丰富的人性之美、自然之美、科学之美。审美教育的目标是造就丰富的灵魂,使人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生活,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语文教材中,都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脍炙人口。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美。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美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成了语文课堂的新元素。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幻灯片、投影、电视录像等。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得还不够完善,他们更多的还是直观感受。而多媒体教学正是运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增加文章的形象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从“悦目”到“赏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从而唤起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欲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通过描写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来抒发作者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这篇课文语句优美、生动,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的同时,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但对于一些远离海域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单从课文的语句中来受到美的熏陶,有一定困难。如课文中对西沙群岛海水的描写是这样的:“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怎样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海水的美呢?笔者搜集了有关西沙群岛海水的一些图片和视频,剪辑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感受海水的“五光十色、瑰丽无比”。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教学给学生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二、对比分析,让学生鉴赏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了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他们不仅行为美、品质美,而且心灵美,他们崇高的品质和人格魅力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比较是认识美的差异的基本手段,课文中往往采用了对比手法来表现人物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从而感受到美的形象。同时还要深刻地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促使学生以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为榜样,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西门豹》一文时,就可以抓住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对他们进行分析比较,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学生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

三、感悟语言,让学生品味美

语言是通往心灵的桥梁,文学作品所创造的意境都是由语言来体现的。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给人以美感,赋予人启迪。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的经典之作,是作者在生活中审美体验的精华。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琢磨、欣赏、发挥想象,使学生感受到语句中所蕴含的语言美。

1. 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语言。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第一自然段是这样的:“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这里的树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多。教学时笔者请学生用批画法画出自己感受深的词语,“数不清”“几百里”“绿色的海洋”等词甚至连省略号也被学生牢牢抓住,学生感悟到这些词运用得极为精妙,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美的境界。

2. 通过对比,感悟语言。课文中很多优美的句子就是要通过比较来体会它表达的情感,在比较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笔者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一文时,就通过比较的手法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这些描绘花在不同时间开放的语句,课文用了不同的表达方法。笔者采用比较法,把所有的句式都换作“几点钟,什么花开放了”,让学生通过比较,深切地感受到文中句式表达的多样性、文中语言的生动优美,同时又积累了好词佳句。

四、展开想象,让学生创造美

丰富的想象可以帮助提高审美能力。它是对相关的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教材中的许多优秀诗歌和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加以想象、联想,去寻找、感受语言美、形象美。

小学生受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他们的想象往往是片面的、直观性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想象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些诗人善于描绘景物并借生动的画面寄寓自己的感情,在描写上故意留有空白,对此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创造想象,领略其所蕴含的意境美。如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抓住“一枝红杏”展开想象,想象园子里春意盎然的景象,可以引导他们想象园子里已是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想象园中已是绿草如茵,蜂飞蝶舞。

通过想象,丰满了文字的内涵,使既有的对象变成含蕴丰富、生生不息的审美对象。

五、感情朗读,让学生升华美

鲁迅先生说:“音美以感耳。”说明朗读能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习兴趣。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的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如何通过朗读来体会情感呢?可以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品读、教师引读等多种方式来体现。教师范读可以起到表率的作用,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从教师的范读中掌握一些朗读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范读过后,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时他们自己读,就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这样对作品的情感有了更深入的把握,进而受到美的熏陶。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去年的树》就是一篇很好的朗读材料。课文歌颂了小鸟与大树之间最真挚的友情,赞扬了小鸟重承诺、守信用的美好品质。全文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生物之间的友情的。笔者让学生用多种方式反复去品读课文,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感受课文主人公之间的情感。如让学生抓住小鸟的三次问话“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从而体会小鸟焦急、担心的心情,感受这对好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通过对话朗读,学生被大树和小鸟之间的友情深深地打动,自身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共鸣,用有声语言来再现美。

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美的因素的挖掘和设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能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从而使学生成为身心完美的人,主动地追求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进而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九俊,姚烺强.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概论[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 卜玉英.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 教学月刊·小学版,2006(7下).

(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322000)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