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黄海
沈大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原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小学部主任、小学语文教研员,曾担任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分会会长。沈老师长期潜心于小学语文教育的实践与研究,1980年以来,有150余篇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编著并出版了十几本教学论著和学生读物,主持的“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训练的认识与实践”等课题获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多次赴新加坡培训汉语教师,赴香港、台湾等地作学术报告,被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央电教馆等单位聘为全国小学语文学科培训专家。沈大安老师于2016年1月17日不幸因病辞世,本刊特辟专栏以表纪念!
沈大安老师从教47年,退休后仍在全国各地讲学,潜心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50余载。沈老师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包容语文之万象,以愚公移山的意志痴迷教育之研究,汲取众家精华,洗铅华存素心,围绕为什么教语文、用什么教语文和怎么样教语文这三个语文教育的基本问题,深入探索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撰写了上百篇文章,编著并出版了十几本教学论著与学生读物,其学术风范质朴无华,其研究态度扎实严谨,留下的精神财富可谓丰矣!研究沈大安老师小学语文教育思想,挖掘其理论之特征,探讨其实践之价值,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小学语文教育之规律,更好地继承老师遗志,增强深化语文课程改革之信心。
一、积极倡导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儿童观”
沈大安老师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视野颇为宽广,既有对小学语文教材建设的物态研究,也有对小学语文教师培养的人文思考;既有对小学语文教育文化建设的宏观研究,也有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的微观研究……在广阔的研究视野中,沈老师始终秉持了小学语文教育“为什么而出发”的哲学思考,择取小学语文之要素,融通语文教育之要脉,以追本溯源的方式拷问语文教育的实质,大力主张基于儿童发展为本的小学语文教育观,即一切从儿童出发,为儿童建设适宜的语文教育,为我们构建出稳健和互长、平衡和开放的小学语文教育生态系统。
(一)指向儿童的生命发展
为什么教语文?长期以来存在着两大认识和解读:一是学科维度,侧重于以学科的视角理解语文教育,二是社会维度,侧重于以社会发展需要的视角理解语文教育。学科维度下的语文教育较多地关注与强调教学的系统性;社会维度下的语文教育则更多地主张语文教育要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上世纪90年代初,沈大安老师主持了《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训练的认识与实践》课题研究,在总结古今语文教育之得失、汲取中外母语教育之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但小学生不是机器,而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儿童,语言文字不能机械训练,在语言文字教学中要关注儿童的情感和人格的发展。基于儿童生命发展,把儿童发展与学科建设、社会需求有机融合,是沈老师小学语文教育思想的思维原点,这与21世纪初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
(二)尊重儿童的认知特点
在确立以儿童发展为本的逻辑起点后,沈大安老师又提出小学语文教育必须要充分体现儿童认知的特点。沈老师在《小学语文还姓“小”》一文中指出:小学语文这门学科,一是姓“语”,二是姓“小”,我们的教育对象是6~12岁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成长的阶段,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在日常教研活动中,沈老师经常教导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可以非常深刻和独到,但在教学时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教的是儿童,儿童不是小“大人”,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儿童,或牵引着他们向前,小学语文教育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儿童的认识水平。从儿童的视野出发,把握儿童的认知起点,尊重儿童的认知特点,精准定位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是沈老师小学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支柱。借助这个支柱,沈老师小学语文教育思想大厦得以伫立于世。
(三)适应儿童的心理需求
沈大安老师还从现代教学论出发,作出了精辟分析:我国传统教育历来重视知识的传承,容易成为以教学内容为本,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容易成为以教师为本,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教师过于强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发展是硬道理,教育的硬道理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的过程不是教师灌输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儿童是主动学习的人,他们有天生的好奇心去探求知识,小学语文教育必须要适应儿童的天性。沈老师在《语文教学走向生本》一文中明确提出“要更多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怎么学的,寻求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利用学习环境,自主建构,实现知识、能力、方法、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精准定位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创造并实践儿童适用的小学语文教育过程,这是沈老师儿童主体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我们推动小学语文教育走向纵深发展的必然之路。
二、为儿童发展构建多元开放的“大语文”
传统教育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学生学习内容与空间十分单一而有限。沈大安老师在《语文教学大策略的更新》一文中指出:跟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太注重课堂,太看重课本;语文教学和研究做得很精很细,花费的时间很多,教师也非常辛苦,而语文教学的效益却始终不高;我们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从大策略上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同时,沈老师在文章中还提出了“课内不宜教得过细,课外不宜统得过死,对学生学习潜能的估价不宜过低”等具体的操作要求,为我们建构适合儿童发展的大语文教育描绘了美好的蓝图。
(一)为儿童编好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沈大安老师非常重视小学语文教材建设,主编了原浙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参加了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为儿童编好语文教材”,是沈老师的精神追求和职业要求。沈老师教材编写的实践智慧,不仅体现在对语文教育本质功能的尊重和实现,更在于对儿童语文学习内在规律的尊重和把握。如在编写原浙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沈老师非常重视儿童语文学习过程中言语能力的培养,具体架构了儿童言语能力发展的整体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建构了以儿童言语能力发展为主线组单元的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体系,形成了浙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沈老师非常尊重儿童阅读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特征,精选儿童喜欢、体现儿童生活的优秀文章,让教材更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贴近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该套教材的习作训练部分,沈老师还非常重视“习作例文”的编写,通过“习作例文”的引路,激发儿童习作的兴趣,指导儿童习作的方法。唯有尊重和把握儿童学习内在规律的教材,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才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教材。这些成功的教材编写经验,如一颗颗流光溢彩的明珠,闪烁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史上,值得我们永远地尊重和继承。
(二)积极地推广儿童阅读
语文教育的核心意义不仅在于激活儿童今天的生命,更在于为儿童美好的未来着想。儿童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仅凭借课堂教学就能够轻易实现的,语文教育必须要有一种教学现实的视野突破和形态跨越,为儿童打通一条持续发展的跑道。基于这样的深谋远虑,沈大安老师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不遗余力地呼吁“大量阅读”,主张“把回家作业的时间节省下来,让孩子多读书”,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育的形态创新,大力推广儿童阅读,积极开展绘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等教学研究。沈老师从众多的书籍中精心挑选适合儿童阅读的读物,编制了杭州市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引进了绘本阅读,举办了杭州市小学语文班级读书会;组织编写了《语文新天地》《阅读快车》等多套学生读物,给学生课外阅读提供最佳的精神食粮。无论是视野的突破还是形态的跨越,其目标都在于寻找到语文教育的精神基座和行动灵魂——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基。
(三)拓宽儿童的语文实践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语文学习的资源,到处都有学习语文的时机。沈大安老师认为,学生在课外看电视和玩其实也是一种学习,是一种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的特殊方式,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特殊途径。我们的孩子不是玩得太多,而是玩得太少了;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小时候不玩,沈复就不会有《儿时记趣》,鲁迅先生也就没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回忆。沈老师一直鼓励学生要看适合特定时段的、适合自己的节目,如高年级学生可以看七点钟的《新闻联播》,低年级学生可以看《大风车》等节目,课堂上交流自己看电视的收获,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肯定大有长进。到21世纪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沈老师又鼓励学校结合当地资源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富阳永兴实验小学、余杭区实验小学等学校开展试点研究,总结出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开发利用的三大策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三类课型等经验并积极推广,进一步加强了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加强了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探索儿童简单有效学语文的“真课堂”
“有效”是语文教育永恒的价值追求,而“有效教学”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课堂。有鉴于此,沈大安老师特别重视语文课堂的建设,积极探索基于儿童发展的“好课”标准,并对“好课”的实践特质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和价值提升。沈老师在《我想这样教语文》的讲座中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心中的“好课”标准:实实在在教语文,落实语文教育的本质特征;简简单单教语文,突出语文教育的核心要素;从从容容教语文,把握语文教育的学习内容;轻轻松松教语文,彰显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带着这一教学理想,沈老师指导多名青年教师参加全国小语会组织的课堂教学观摩比赛并获特等奖。
(一)上儿童有用的语文课
沈大安老师在日常教研活动中一再强调:“要上有用的课,而不要上对学生实际没有好处的课。一些课上下来的感觉是很好看,但对学生没有一点用。今天的课,应该越来越向家常课发展。”沈老师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认为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有三个关键性的操作要素:一是对文本要有正确深入的解读,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要有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其中文本解读是基础。沈老师非常重视文本解读,他在《文本解读的观念和方法》的讲座中告诉我们:解读文本不仅要正确解读“作者意义”,即作者欲在作品中表达的主观意图;还要正确解读“文本意义”,即在具体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语词意义;更要正确解读“读者意义”,即读者通过阅读所领悟到的实际意义。如沈老师在《今天我们怎样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说,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文本意义,不仅要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感受到作者对不幸的穷人深切的同情及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的哀怨之情,更要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让他们感悟到在不幸的时候不要悲观绝望,要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怀着美好的幻想和追求,从小培养学生对待困窘和艰难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优秀的文学作品影响学生的一生。从儿童终身发展的角度解读文本,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与教学过程实施的有效度。
(二)上儿童喜欢的语文课
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好的老师,语文课一定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让语文教学更有效——教学内容选择》的讲座中,沈老师指出:课堂教学应具有趣味性,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考虑学生的兴趣;在一篇课文当中,哪些东西是孩子感兴趣的,我们要把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有滋有味地来学习课文;儿童的兴趣点有时会与教学重点不一致,教师需要运用教学机智化解这种矛盾。如《三个儿子》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可在听课时会发现有的学生关注的问题是“一桶水很重,妈妈拎不动,一个孩子怎么拎得动”。沈老师认为,我们的教学一定要关注学生的问题,最好是顺学而教,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这桶水很重,妈妈拎不动,小孩子拎得动吗?确实也拎不动。这个孩子可能拎着这桶水只能走几步,只能走几米,但是他为什么还要去拎呢?”这样,就把学生关注的问题转化为与课文人文内涵相一致的问题,把学生的兴趣点和课文教学的重点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
(三)上儿童自主的语文课
“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些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沈老师最喜欢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的这段教学名言。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沈老师一直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理念,经常和我们说:我们面对的是儿童,教学设计不必太刻意,环环紧扣未必就好,一节课一般要求三大板块左右,一定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如《花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介绍了牵牛花、蔷薇等九种花在一天内不同的开花时间,沈老师极力提倡课堂教学要大板块设计,避免一问一答、一句一句式的烦琐教学,可以通过“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种花?为什么”“这一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也用了这种写法,把花写活了”“你能学习这种写法,也来写一种花,把花写活吗”三个板块,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静静地读书,细细地思考,慢慢地感悟,引导学生发现并运用语言表达的规律:这段话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写时间的词有的在句子的头上,有的在句子的中间;把花当作人来写,描写了开放时的心情……语文课不只是教给学生语文的知识,更要教给学生一种探索的精神,让学生终身受益。
流芳未及歇,遗训犹在壁。沈大安老师以赤子之心长期执着于小学语文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尽其一生之力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兼容并蓄、大道至简的小学语文教育之画卷——为儿童教语文。吾等后继之学,必将努力领悟老师之思想精髓,发扬老师之教育神韵,继奉老师严谨之学风,为小学语文教育迈向理想之境界而不断前行!
(浙江省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 310006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东洲中心小学 31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