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玲
【摘要】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主动实践、切身体验,才能获得有思维深度的收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对话;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实施以来,对话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纷纷在自己的教学中践行着对话的理念,但由于认识上的差异,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偏向:教师讲得多,讨论对话多;学生读得少,直面文本的对话少。
对话式教学与长期以来形成的灌输式教学的最大差异是:后者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教师将自己的钻研所得灌输给学生,学生是听懂的,而不是自己读懂的;对话式教学则强调知识的自我建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实践活动。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主动实践、切身体验,才能获得有思维深度的收获。
那么,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呢?
一、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阅读兴趣,让师生平等对话
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民主的。教学对话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交谈,而是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试想,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随声应和,彼此之间不敞开心扉交流,根本不可能实现高质量的、充满活力的对话。由此看来,进行对话教学的前提是教师真正转变教学观念,从高高在上的讲坛上走下来,来到学生之间,蹲下来与学生进行平等而又真诚的沟通,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好伙伴。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当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理解,不同的声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时,教师即时捕捉、激励、引导,并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在这种民主、平等、互动的格局中,学生的心灵自由、个性张扬,最终创造力得到释放。
小学生年龄小,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积累的限制,其阅读活动自然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如何点拨呢?张庆老师说得好,教师好像“红娘”,他的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谈恋爱”。因此,对话前,教师要创设条件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对话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充裕的时间、空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红娘”退居一旁,切勿喋喋不休地干扰。在学生疑难、困惑处,教师适时“扶一把,托一下”,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小组合作化解阅读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二、处理好三种对话的关系,抓住对话主线,让对话渠道更畅通
在阅读教学中,对话关系有三种:第一种是师生或者同学之间的对话,第二种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第三种是师生与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对话。其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先行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独特的体验、发现后,再和老师或同学对话,这样的对话才有质量和意义。而且,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各种相关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的意义发生碰撞,产生回响交流。因此,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把着力点放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主要线上,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圈画批注、静思默想,通过文字使思维得到细化和沉淀。
三、以阅读文本的感受为切入口,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对话更加主动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充满丰富情感和独立精神的个体。基于这种认识,教师以学生对文本的最初感受为切入口,唤醒学生真实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如教学《最佳路径》一文时,在学生了解了有宽有窄、优雅自然的迪士尼乐园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时,教师随机点拨:“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的脑海里产生了些什么问题?”如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溅起一圈圈思维的涟漪,激起一朵朵灵性的浪花。“这样的路径是怎么设计出来的?”“迪士尼乐园的路径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路径?”“迪士尼乐园的路径设计与老太太卖葡萄有什么关系?”就在学生的主动质疑中,学生对文本的精神诉求被唤醒,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也成了学生自由精神舒展的过程。
四、以学生的独特体验为基础,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对话更灵动
当学生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课文时,文本也抵达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学中,我们常看到教师这样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假如你是一位游人,来到著名的葡萄产区,看到漫山遍野的葡萄园,你愿意到哪里去买葡萄?”“假如你就是格罗培斯大师,看到老太太的这种做法,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们以身体之,以心悟之,主动建构文本的内涵,随着文字去触摸格罗培斯大师那博大的智慧和精益求精的品质。
五、以激励评价为手段,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让对话更个性
无论是初读课文后的质疑问难,还是深思精读时的随机点拨,我们都要做到教师始终与学生站在一起,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倾听着学生的见解,赞赏着学生各具个性的表达。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这样的评价:“多美的声音,多美的路径呀!”“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说得太精彩了!”“书就应该这样读,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当中去。”“你体会到自由选择的快乐”……教师的信任、鼓励,让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流泻出一首首充满才情和哲理的诗。
因此,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关注文本,教师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适时进行点拨指导,铺设好师生、生生、生本、师本之间对话的桥梁,课堂对话才有实效,才能真正让教路、学路、编者的思维真正相通,让学生在课堂对话中生命得成长,个性得到张扬。真正的课堂对话,是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脱离课文的对话是无效的。表面上看似很热闹的对话,如果忘却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学生就不能获得言语智慧的提升。因此语文课上教师一定要守土有责,把教学重点放在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想办法让学生细读、默读,在读中主动发现问题,再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和探究一个个加以解决,让学生在自主感悟、体验和想象中获得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师要与学生结伴而行,或唤醒,或激励学生去发现,去精思,去领悟,去玩味。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