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英
所谓“好口才”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说的事情通顺流畅地表达给别人,让别人感觉到舒服、自然,是一种享受的感觉,而且,觉得这种说法比别人棒,这就是所谓的“好口才”。
一个好口才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逐步、长时间训练所得,因此,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训练的,就是由小组长主持,每节语文课前1~2名学生轮流上台,进行三分钟左右的说话,形式多样、方法不一、内容各异,进行口头演讲的一种训练方式。
说话的内容很多,可以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感,也可以是自己的所想。因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说的训练就是其中一项练习内容。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把“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当成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把这种说话能力的训练作为提升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做法是:整个训练过程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刚开始学生演讲内容为“每天一句话新闻”“我喜欢的一句名言”“我想说的一句心里话”等,到二三年级后发展到学生自由演讲身边所见、所闻、所感,即“我看到的一件事”“我听到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我最讨厌(或喜欢)的人”,可以反映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也可以社会反映生活等。因此,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简单的训练看法。
一、訓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站在前面,面对全班同学侃侃而谈。开始时,尽管老师提前做了安排,但是有些学生还是说得不太好,有的学生甚至站起来时很尴尬,说不出一句话,也有的学生演讲时紧张得不敢正视同学,声音小又不清楚,结结巴巴,甚至打颤、发抖。于是,本着“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思想,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学困生简单一些,中间学生稍有一点难度,优秀生再提高一点难度,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达标”感,都相信自己在进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已不再紧张,他们不但积极参加演讲,做到吐字清晰,感情饱满,仪表大方得体,而且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人人争当课堂的主人,争先恐后,抢着发言,课堂气氛热烈活跃,使语文课堂表现得轻松自然。
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和应变能力
刚开始学生都不理解我的这一做法,都觉得老师占用了正常的教学时间,让本来就紧张的课堂变得越加紧张,所以有好多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还有的学生直接站起来对我说:“老师,三分钟训练就放到自习课上吧,因为我们的上课时间就紧张,这样会不会影响我们的学习时间……”听了学生的建议我也犹豫了,但是我又一想,滴水穿石不就是这个道理吗?积少成多。慢慢来,就会取得成效的。所以,一边开导学生,一边训练,慢慢地学生也接受了这种训练方式,也习惯了这种训练乐趣,并且兴趣越来越了。
由于课前三分钟演讲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活动,这关系到自己的形象是否端庄、表达的方式是否恰当、表达的语言是否流畅,所以学生对演讲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选材、认真思考的,而且有些学生为了准备演讲,要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进行深思熟虑,为了在学生面前表现得好而提前自己说给家长听、同桌听等,发现不好的地方,自己再思考、再加工,然后表现在课堂上,这样通过长时间课前三分钟演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提升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开始训练时,学生紧锁的眉头告诉我:演讲无话可说,没有资料,也无从下手。甚至有的学生为了应付老师的问题,随便说一句,也不管说的质量如何。后来我告诉他们可以从图书、网络以及广告等处搜集信息和查阅资料,一个学期下来,几个循环,学生积累的材料比原来增加了许多,不管在内容上、形式上都有增加,而且,我还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演讲材料专门准备一个小抄本,自己整理,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读一读,这样学生普遍感到,演讲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拓宽了知识面,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激发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夯实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原来,学生普遍认为作文是最头疼的事,总是觉得无话可说,也无从谈起,可是通过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学生搜集资料信息,然后表演,一个同学演讲完之后,其他人针对问题争先恐后地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评价指正,口若悬河,头头是道,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怕说错,爱面子,而是有什么就讲什么,有疑必问,有话必讲,说话趋于条理,不再是东拼西凑,应付差事,杜绝了自由放纵,形成了严谨的语言风格。再把这些语言收集起来,积累起来,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久而久之,学生不但说话能力提高了,而且他们的写作能力也明显提高了。
总之,通过训练,学生不光有话可说了,而且说的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有档次,说的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也有了一定的进步,所以,课前三分钟说话不光对语文教学有帮助,对学生的各种能力更有帮助。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