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礼江
从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多年,我发现农村初中学生对历史课存在着严重的厌学现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不会厌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直以来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热门课题。但现实中却常常出现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对历史科目失去学习兴趣的普遍现象。新课程改革以来,虽然局面有所改观,但仍然不容乐观。那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教师能够为提高学生的历史兴趣做点什么呢?我就这两个问题,提出自己浅薄的思考。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说,他们的行为很容易受兴趣支配,因为兴趣是历史入门的导向,学生有了兴趣,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一、农村学生缺乏学习历史兴趣的原因
(一)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照本宣科满堂灌,课堂缺乏吸引力
现在历史成了大众科,人人可以教,很多教不好或者不想教其他学科的老师都加入了历史教师的队伍。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他们认为最简单、最易出成绩的方法,那就是上课不讲,直接勾书,然后背资料,背不了的就抄书、抄资料。有血有肉的历史简化为背诵与课文解释;没有激情与真情,缺乏亲和力;没有启发与引导,方法单一陈旧没有抑扬顿挫,语言单调乏味。这样的教学,久而久之必然难以发挥历史学科本应有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学生哪里还有半点学习历史的兴趣可言!新课改的首要目标是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学生学习方式单一,死记硬背,缺乏主动性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解答。这种問答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怀疑、好奇、挑战的精神在逐步丧失。新课程改革将把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作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研究,努力营造多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掌握和确立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学习者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视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在传统历史教育观,是强制学生接受历史使命感和注重对历史的重大思考,在教材里充斥着成年人的思想,这些思想多是先贤圣哲们用毕生精力探索出的智慧和真理,这些智慧和真理的确很优秀,但是他们与学生生活离得太远,学生的认知水平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尤其是中学生,他们只能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因而课堂气氛显得十分平庸和沉闷,学生也不可能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正是因为教学方式单一,填鸭式满堂灌教学,造成学生学习方式单一,死记硬背,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遭到扼杀。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那么应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二、上好序言课,让学生认识历史学习的价值,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习历史的自觉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让学生认真学习历史,首先就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历史。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历史不只是中考的需要,更是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根据心理学研究,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知兴趣,或叫求知欲。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活动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好奇心、求知欲(认知需要)是兴趣产生的心理基础;激发好奇心、求知欲是在刺激认知需要。那么为什么需要学习历史?作为历史老师,我们当然认为历史有用,而且是非常之大用。只有当学生明确了学习历史的意义,他们的学习内驱力才能增强,才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关键是学生认识到它的作用。可以用一些名人名言来提升学习历史的兴趣。如:
法国总统密特朗:轻史害国。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历史应当是人类的教师。
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辨。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拒不思考历史的民族、社会和个人是不幸的……世人应当认识和尊重过去,以便建设符合情理的未来。
综上所述,学习历史有利于国家、民族、个人的发展。学习历史可以很好地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学生只要认识到历史有用,必须要学,学生就会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就会对历史课产生兴趣,增强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师要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加强学习,提升专业素质和教师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历史教师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没有雄辩的口才,没有广阔的视野、哲学的思维、辩证的历史观就会上课无底气,教学无才气,做人无魅力,就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学生自然就无法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当然专业素质和教师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学校就可以具备的。所以要成为一位有魅力的历史教师要读书,要多读书,读好书。历史教师不能也不该只懂历史,只教学生历史知识,历史学科是一部百科全书,除了历史专业知识,它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经济、政治、军事、哲学、生物学、地理学、物理、化学、天文、美术、音乐、口才学、时政要闻等无所不包。只有认真阅读这些方面的书,成为“杂家”,才能在课堂上谈古论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穿越历史、回归现实,学生也才会兴趣盎然,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二)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任何人都不愿意“被勉强”,都不喜欢或者不希望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的事情大家都没有积极性,也不愿意“被动”地学习历史。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要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首先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教师就必须改变自己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就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开放课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教师就应该重新审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不再是教师展示才艺的舞台,而是张扬学生个性,唤起学生学习激情,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展现学生生命价值与活力的舞台,也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显示出来的场所。我们应该树立生本观念,改变僵化的教训策略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模式,要以饱满的创造激情和深刻的教育睿智,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环境而变,使课堂充满生机。以学生为本,就要求教师终结那种从外面向学生灌注预存的客观知识的办法,放弃以支配、控制、专断为特征的一套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对问题的独特看法,尽可能地采用激励、对话、合作与协商的方法发挥学生的自主积极性。
(三)改变历史教学的手段,增强生动性、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有位教育家说过:“如果我们没有新情景、新经验、新问题给学生,我们就不能责怪学生不喜欢我们的课堂。”一本书、一支粉笔,一节课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创新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营造教学氛围,使历史教学直观、形象、生动、妙趣横生。
1.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
幻灯片、投影、录音、微课、录像、影片、一体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帮助教师把远的拉近,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把虚的变实,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其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形象地重现历史原貌,可以让学生重温历史,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精神振奋,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情境中,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使学生觉得学习历史是轻松愉快的;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使他们觉得学习历史是有用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新课程教学环境下,提高学习兴趣,显然已经形成共识。作为历史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做到让学生体验学习快乐的同时,能够快速地掌握知识。
參考文献:
杜娟.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J].信息化建设,2015(5).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