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当下,受社会大潮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厌学,道德品质明显滑坡。一些青少年“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珍惜”,不感恩父母,不尊敬师长,不遵守公德,不讲秩序,同时缺乏良好的心态,好吃懒做,贪图享乐,甚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沉湎游戏、娱乐。有些青少年无视法律,无视道德,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中华传统美德。他们胸无大志,见识短浅,看不到青年人的意气风发;看不到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看不到读书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一些青少年犯罪时无知无畏,不计后果,情节恶劣,社会影响大。
教书育人重在育人,“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教育学生先成人后成才才是教育正道。笔者以本校为例,通过对高一和高二年级600多名文科生的问卷调查和对个别文科学生的访谈,管窥高中历史课德育的具体问题。
一、历史学科的德育功效毋庸置疑
通过对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显示,德育功效列前三名的是政治、历史、语文三门学科。这三门学科德育素材丰富,功效明显,而历史学科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担负着中学德育的重大任务,其德育功效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认为:高中历史课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历史课堂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国际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高中历史教材和辅助教材丰厚的素材是高中德育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专职历史教师是德育最重要的主导者。
历史学科教学,在时间上把学生带进久远的时代,缅怀古人;在空间上把学生引向无边的宇宙,思考世界,传承文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升品质,提高素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
二、高中历史课地位尴尬
调查表明,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文科学生认为历史课不重要,也不会下功夫去学。
我们分析: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应试教育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舆论是:能使孩子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乃至考上大学是评判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能使孩子学业成绩提高是评判好教师的唯一标准;学校高考升学率高低是评判领导业绩的唯一标准。同时在教育功利化的恶性循环下,历史学科日益“边缘化”,被大家称为“副科”,历史专职教师被称为“副科老师”。各个学校设法提高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专职教师的地位待遇,如绩效工资发放中,许多学校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学科每节课的发放系数远高于历史课;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再增加周课节数,历史学科一般周课节数不足。这样历史学科在学校、在社会都处于被动地位。历史学科这种尴尬的境地,很难组织有效的德育。
三、历史课德育实效性不强
调查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文科学生认为历史课德育效果不佳。
我们分析:由于一些错误的教育导向和舆论导向,直接导致一些教学能力强的历史专职教师纷纷流向语文等学科,更有甚者跳槽转行。学校里语文等学科教学能力略差,考试成绩低的科任教師就被安排教历史课,使这些教师的自信受到严重打击,更何谈对学生进行人格养成、情感体验的道德教育。一些历史教师工作积极性下降,不思进取,不求上进,在教学中应付工作,得过且过,历史课上得有气无力,枯燥乏味。一些历史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对教材挖掘不深,补充不足,灌输和说教居多,不能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把事例和事理结合起来,从而使历史课失去了“灵魂”;一些责任心强的历史老师顶着压力,本着良心拼命教书育人,但也只能把历史课上成“考点讲授课”“高考增分课”,使历史课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功能大大退化。
四、学生学习历史课的认识不正确
调查表明:对学习历史课的目的,一部分学生认为是“为社会造福”,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为实现人生理想”,个别学生则认为“为考大学,为找工作”,极个别学生目标不明,说不清楚。从学习的形式来看,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听故事、上网浏览的形式学习历史的占大半,通过潜心攻读教材等史书,做一些社会调查研究,听讲座报告等形式学习历史的学生很少。从学习内容来看,喜欢学习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的占大半,大多数学生对近现代史不感兴趣;喜欢探究历史人物类型依次是: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对政治史感兴趣,对经济史不感兴趣;对正史记不清楚,学不到位,对奇闻野史,故事演义反而记忆清晰。
我们分析:现在的学生,漂浮在社会上,在家里、在学校很少参与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和生产严重脱节。他们对社会的理解有偏差,对人生的思考不足。特别是在和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生活相对安逸稳定,居安而不思危,缺乏忧患意识。没有从较宽的视野和较高的境界去思考人生,也就很难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很难胸怀天下,肩负起个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历史使人明智,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要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中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研究表明,高中生的道德品质修养处于内化趋于成熟的时期,以自律为形式,逐步奠定道德准则,并逐步运用信念调节行为。因此,高中阶段强化德育至关重要,我们历史教师要勇敢肩负这一历史责任,找到应对的策略。
参考文献:
李静.浅谈新课程下如何有效实现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J].科技创业月刊,2014(3).
注:本论文支持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学历史新课程德育现状调查和德育对策研究》,主持人,杨培智,批准号:GS[2014]GHB0428。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