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秋霞
班主任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它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在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我一直在尝试着如何把繁琐的班主任工作化解成简单精致化的管理艺术,现今想来可以概括成两个字“管”和“育”。管就是管理班级里的各种小岗位,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育就是在各类活动中培育孩子的优良品行。
一、管班级大小岗位
1.设计“官帽”
人们常把国家体系比作是一个机器,一个班级何尝不是一台精密仪器?要想班级像机器一样正常地运作起来,班主任就要像安装零部件一样把班级的每个岗位安排到位。每接到一个班级,我就开始给学生量身定做“官帽”。如倒垃圾的叫运输队长,擦窗户的叫美容师,关电灯的叫电长,管理图书的叫馆长,擦饮水机的叫机长,管吃饭的叫桌长等等类似联合国高级官员的头衔。
但要落实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小岗位设计就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周全合理。我一般会建立两套岗位,“流动岗”和“固定岗”。“固定岗”根据班级里的吃喝拉撒制定各个岗位,“运输队长”“电长”“馆长”“机长”“桌长”等就是固定岗。固定岗责任到人,定期检查。“流动岗”就是班长轮值制。人人竞争上岗,参与管理,同时人人接受管理。
2.优化评价
清代教育学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学生好胜心强,喜欢竞争,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热情,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我们班级每天一小评:评价“流动岗”,请值日班长来播报一天的学习、生活、卫生。一个礼拜一大评:各个固定岗位大比拼,拼出优秀的机长、运输长、馆长等并写好喜报张贴于教室外,形成一个你争我抢、争先恐后的竞争氛围!
3.加强培训
班主任要做好各个“长”的后盾、顾问,甚至教练和导演。“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于刚走上小岗位的学生来说,我总要安慰他们:“放开手脚做,做错了不要紧,谁刚开始做都没经验,不会做来找老师啊。”对于较复杂的组织活动之类的事,班主任不妨当好顾问提醒小干部讲究工作方法,教给他们一些工作技巧。如,我向我班的岗位小干部就传授了“四少四多”真经,即少向老师告状,多和同学商量;少用大声语,多说悄悄话;少出口伤人,多以理服人;少自以为是,多公平做事。对于一些突发性的事件,学生的应急能力欠缺,这个时候班主任就要扮演教练或者导演的角色,具体地示范指导,再放手让学生做。
二、育孩子优良品行
如果注重“管”是我班级管理的基础,那么,“育”则是我班级管理的“灵魂”。所谓“育”,就是通过“管”中的各种活动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心态阳光、勇担责任、性情高雅的人。
1.塑造一个阳光灿烂的心态
平时我要求我的孩子先学会笑,一定要甜甜地笑,还要甜甜地和人打招呼,就是嘴巴抹了蜜的那种甜,这个时候孩子总会被我逗乐。所以,我常常教育我的孩子时时把坏事反过来处理,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改变心情来得到快乐,这样阳光灿烂的心态能让我的学生遇到挫折也保持乐观开朗,学生也会因此而终身受益。
2.培养一种勇于承担的责任感
我组织了一系列的角色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加强对责任的认识。
首先,让学生在“班级管理角色”中体验,让每个学生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参与班集体管理,培养自我责任感。其次,让学生在“学校工作角色”中体验,当一天辅导员、老师、校长、清洁工等学校工作人员的角色,让孩子们都有为集体出力、为大家服务的机会。再次,让学生在“家庭主人角色”中体验,把当一天家长作为扮演的角色。这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学会为父母分忧,培养我爱我家的家庭责任感。最后,让学生在“社会成员角色”中体验,就是帮助孩子在社会中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组织和引导孩子在亲历亲为的实践中获得一种体验,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使学生生活于社会中,成长于社会中。
3.打造一份健康高雅的性情
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强化了礼仪教育:
首先进行形体训练,让孩子平时举止行动做到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
其次,引领学生诵读经典,培养学生高雅气质。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许多传世之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让学生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认识祖国文化的伟大,丰富积累,增强文化底蕴,陶冶高尚情操。
最后,组织学生亲近大自然、陶冶学生怡然性情。我常常围绕“亲近大自然”这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把孩子带进大自然,真正感受自然的无穷魅力……
教育名家李镇西写的《做最好的教师》一书中就说道:做最好的老师,首先要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我。我想说把冗杂的班主任工作做到管于无形,育之有道,就是学生心目中最好的教师。
参考文献:
[1]蒋园园.中小学教师领导者角色的有效性:实践改善与资源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刘珊珊.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班主任角色转换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
[3]钟迪.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探讨[J].人才资源开发,2015(22).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