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晓利
【摘 要】说话能力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准。说话能力也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说话能力的养成是一个长期不断培养的过程,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高低的一种重要体现。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当做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并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关键词】说话能力;培养;策略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母语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重视说话训练是社会发展向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人们常说,当今的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年代,科技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在人们广泛的交往及紧张的工作中,事事要求高效率,不可能事事都先形成文字再进行交流,用声音来传播和保留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声音传播的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因此,重视说话训练更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一、加强自身学习,树立榜样示范
俗话说:“打铁先要本身硬”,“强将手下无弱兵”,“口才是练出来的”。著名记者霍杰的老师李燕杰曾说过:“一个人活在世上,在年轻时,要选择几个好老师,选择了好老师,就选择了榜样与事业。”如果语文教师本身具备过硬的说话与朗读水平,就会首先给学生留下一个动听悦耳,亲切自然的良好印象。教材是学生的阅读文本,是学生吸取营养的主要载体。教师在讲课时读不准字音,或者没有感情的泛泛而读,就会让学生难以感悟文章的深层内涵,就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会使原本丰富活泼的语文课堂变成一潭死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好普通話的准确应用者和朗读技巧的示范者。
二、分析心理因素,做好说话诱导
农村学校的学生,95%以上没有说普通话的习惯,有些在课堂上能说,但极不标准;特别是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习惯用方言,如果让其改为普通话就不吭声了。分析这些原因,主要是“不敢说”、“不好说”、“不会说”、“害怕说不好别人笑话”等心理因素所导致。
1.针对这些情况,我在本校找几名朗读比较标准的学生,让他们用普通话在班级谈经验,讲方法,用学生身边的榜样给他们做示范。
2.有些学生爱嘲笑别人,是因为以往在小学阶段,说方言养成习惯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人都在说了,这种现象自然会消失。在教师的正面鼓励,正确诱导下,良好的风气就会形成。
三、抓好课堂教学,促进水平提高
1.坚持课前5分钟口头小作文。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为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素质,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我在每节课时,教师说3-5个题目,让1-3名学生任选其中的一题进行即兴演讲,题目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学生说话时,老师往往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微笑,就能给学生增加无穷的力量,即使有些学生当时的确不敢开口说,我也提出希望,最终学生们都能逐渐进步。
2.某一单元就重点课文的某一问题,展开讨论。讨论是也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讨论中可以让许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交谈与对比,了解自己的说话水平,当然教师也要提供一些好说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比如《孔乙己》这篇文章学了以后,让学生以“孔乙己走出咸亨酒店之后”为题,讨论孔乙己的结局。学生众说纷纭,但绝大多数说出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这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一致的,从讨论中学生更加深刻的领会了全文的寓意。
3.注重现代汉语知识里词法,句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与朗读技巧的训练。学生要想具备比较高的素质,掌握基本理论很有必要,“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就体现了说话的技巧与艺术特点。朗读技巧,关键是处理好声音的高低、停留、快慢、轻重这四组关系。
4.重视思想教育,提高学生修养。按照德育为首的方针,要教育学生加强自身修养,上好各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严格要求自己。说话要体现出语言美,“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如果口才很好,而不注意文明用语的话,反倒给人一种鄙俗的感觉。每个人品德高了,才会让每一个生命,都不断活得精彩;才会让许多事情变的简单,教育变得和谐。
四、开展多种活动,提供展示平台
口才是每个中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之一,说话不仅仅是一门学问,也是青少年将来赢得事业常变常新的资本。好口才会给人开创美好前景,善表达,会判断,能聆听,巧应对,是衡量口才好坏的重要标准。中学生是形成好口才的重要时期,作为老师,如果能够开展多种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些展示说话的平台,那么就会加快学生说话能力的形成。
在工作中,我通过辩论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竞选播音员、假如我是老师、10年后的我等多种形式的比赛与发言,使学生们有了表现自己的舞台,有了享受成功的机会,就会形成自主说话、热爱说话、放声说话的习惯,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说话的乐趣,才能乐于说、敢于说、勤于说、善于说。
当然,说话培养的最终目的还是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学生能真正成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华菊.《现代教育文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4
[2]郑荣健.《现代教育文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4
[3]尹定欢.《现代教育文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