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妮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的春风一度席卷大江南北,创新成为衡量孩子能力的重要指标。创新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基础教育义不容辞的挑起这个重担,为我们培养新一代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创新教育 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
在人的一生中,小学教育起关键性作用。良好的小学教育,将为日后的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在小学教育中,应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之中,要贯穿并实现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摒弃传统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的核心是:以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以培养能熟练掌握知识的人才为教育目标。由此,必然导致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和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个体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学生智能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新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府在切实履行承若,推动教育制度改革,比如我们的高考英语实行一年多考,将最好成绩列入高考成绩;高考不分文理,建立综 合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计划的划片就近入学比例,避免过去造成很多教育贿赂的择校热现象,使更多的穷家孩子可以进入更好的学校;比如中考的学完即考,避免了学生重复性的劳累复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等。
素质教育创新观不再追求传统教育的“灌输”、“充电”和“加油”等作用,而是要起“引爆”的作用,旨在释放学生的潜能,注重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
二.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人们面对同样的新问题,没有最好的,甚至唯一的答案,大家都共同面对着不断变化的,时刻向我们提出新的挑战的环境。能否富有创新性的予以应对,决定了他是否处于社会的有利地位、还是不利地位。小学生思维尚未定型,好奇性强,敢于探索,教育的重点应由放在分数上,转移到放在创新性应变能力上。
目前,我国的教育存在“短视”行为,关心孩子或学生“目前掌握了什么,有了什么可以看到的本领”,导致学校狠抓“升学率”,教师狠抓“得分率”,这样必然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发挥。
创新教育观坚信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新性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新性人才。从人的素质看,并不是什么素质都可以创新,只有具备符合创新要求的素质特长才能创新。因为人的创新精神是各种心理活动在高水平上的总和,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最佳选择与组合。
创新教育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首先要乐观的估计学生的天性,善意的评估学生的天性与行为表现,关注学生身上那种内在的进步发展的需要和倾向。其次,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不要忽视学生年龄特征和成长规律,要承认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承认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的人,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没有走出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巢臼。创新教育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创新教育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把教育的核心追求从“知识”转向“发展”,从“继承”转向“创新”。
创新教育是未来教育,要努力培养知识与能力,科学与人文,道德与智慧相统一的个性和谐发展的人;创新教育是综合教育,必须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创新素质的整体性;创新教育是全脑教育,必须把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在人脑全面开发的基础上;创新教育是生命教育,中小学教育必须从关注认知到关注情感,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生命。
当今时代,“人生有涯”与“学也无涯”的矛盾日益尖锐,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人类社会的所有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只是学得越多越好。中小学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作为重要内容,要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与发展的兴趣与能力。
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创造技能
传统教学致力于给学生系统的知识,建立某种合于规律的形式,但教师的辛劳往往换来学生的被动,学生所体验到的往往是对规律的屈从,知识的增多换来了头脑的呆板。
创新教学就是要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教学新过程,这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素质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
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探究和发现的真实情境,这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工作的必要条件,为了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教师必须负责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实物的。他们是引起和形成学生探究发现经历的工具,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对象。学生需要在改造材料的过程中完成发现并改造自己原有的认识。
教学的基本任务应是着眼与学生创造性心理功能的不断开拓和丰富创造性活动方式,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态度和形成创造性人格。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中直接进行创造性活动,如重新发现概念和定理,归纳有关规律,自己制作模型和学具,自己规划、组织和设计探究性小课题等。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特性和新颖性,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心理品质,注意促进学生直觉、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为了促进这些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引导学生运用直觉解题,组织参观、考查、游历等活动,让学生接受到更多的科学技术信息,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增进他们对社会性活动的了解,教师要向学生不断提出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和提出怎样的问题,维持学习活动的适当难度,不断向学生提出讨论中有争议的部分,以便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比如,讲《一分钟能干些什么》一课,为了使学生初步感受1分钟的长短和1分钟的价值;认识秒,知道分秒的进率;使学生体会到时间的宝贵,认识到珍惜时间的必要性。教师通过播放电视录像,让学生观看高年级男女生包饺子竞赛的场面,让学生以跳绳,写字,画画,读课文的方式来感受1分钟能干些什么;通过观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电视录像,来估算升国期的时间,通过教具及多媒体课件演示,来了解秒与分之间的关系,教师根据每节课具体知识内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教具,学具相结合,使枯燥的,没有趣味的,抽象的知识变成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鲜活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使学习多样化。学习活动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都能成功。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地探索,积极地参与,教师应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每个环节的作用,还要重视环节之间的优化组合,达到整体的最佳功能。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的多媒体课件、视频、音频、实物投影及网络等恰当的应用到教学环节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认识从学习生动丰富的情景开始,是外部丰富多彩的世界通过感官经过抽象概念化形成,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例如:《等高线》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播放航拍的美丽山河的自然风光电视短片,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并被片中的景色深深吸引,再通过教师制作课件的演示,将山脉等高的点连成线,逐渐演变成平面的等高线地图,学生以小组的方式用各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成假山,同一种颜色的橡皮泥在一个高度上,制作完成后,各组配代表通过实物投影将作品演示给全体同学观看。然后再根据制作的假山,绘出等高线,同学们根据绘画出的等高线与假山对比,通过讨论,可得出等高线的疏密,弯曲的方向,表示假山的山坡是缓是陡,是山背还是山谷,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和掌握了有关等高线方面的知识。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生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小结
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同时,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有其最佳形成期,若学生错过具体学习知识的时机,以后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弥补,但若失去培养能力的宝贵机会,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对未来的人来说,终身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教育应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使他们学会自己获取知识,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化教育》2005第八期
2.《中国电化教育》2005第十期
3.《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张志勇,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