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云�オ�
[摘要]在农村初中学校,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学习自觉性和行为习惯差,课堂参与度低,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善于发现学困生的优点,多方面引导转化学困生,才能不断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良好班风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101
农村初中学困生影响班风的表现可谓是五花八门,有时吵闹不停,有时却是死气沉沉、启而不发,教学效果差,让教师头疼不已,通过以下几个典型的类型进行分析,探寻解决途径。
一、调皮捣蛋型
一般来说,学生在课堂上捣蛋的原因大多都是无心上学,没兴趣上课,想着法子做些无聊的事,影响班级秩序,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类。
1.好挑事端类
农村留守儿童日常父母管教少,而初中是学生生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他们开始有“大人”意识,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可自己各方面都不是很突出,引起教师关注不多,表扬更是指望不上,同学注意也不多。心里的渴望与现实的落差,使他们对课堂纪律置若罔闻,常捉弄同学、与老师顶嘴、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以引起别人的注意,很令老师头痛,面对这样的学生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师生进行一对一的必要沟通,教师耐心细致地与学生交心谈心,不要一上来就训斥、教育,要想办法多了解他们的想法,既做良师又做益友,慢慢引导其以正确的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赢得他人的肯定,满足他们一定的心理渴求。
其次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心理学家利伯纳通说:“受到激励的学生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反之,则成绩有下降的趋势。”如何通过激励方法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呢?要客观评价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而不是应付式,泛泛浮夸,不能只看成绩,而要看到他们的努力,进步的点滴,及时进行回应,往往收到良好的效果。记得有一年,笔者中途接手八年级一个班的教学任务(这是一个很调皮的班级),第一节课笔者提问,有个学生抢先站起来并作答,但答案不正确,旁边就有个学生讽刺地说:“明明就不懂还抢答干什么,丢脸!”被嘲笑的学生很不服气,课堂顿时开始骚乱起来。为了控制课堂,笔者敲打几下讲台让大家肃静下来,不动声色地说:“那请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好吗?”没曾想他竟说:“关我什么事,我才懒得答呢!”第一节课就碰上这样的“刺头”,一旦处理不好,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将会举步维艰。为了达到良好的批评教育效果,第一印象的威严必须得树起来,于是笔者沉下脸严肃地说:“你是这个班的学生吗?如果是,请遵守纪律,认真回答老师提问;如果不是,我马上让校警把你请出教室。”见笔者这么说他有些惊慌,不敢说话了。笔者趁热打铁,向全班问:“他是不是我们班的同学?”大家都说是。笔者又问:“那老师提出的问题关不关他的事?”此时全班学生都生气地望着他,有的甚至还指责他,“老师,罚他扫教室一个星期,罚他清扫宿舍卫生间一个月,罚他跑足球场20圈”。他羞愧地低头不语了。笔者知道批评教育要适可而止,火候不能太过,于是对全班说:“念他是初犯,今天就先不罚他了,我们用一周时间看看他的具体表现如何,好吗?”课后笔者又主动与他深入沟通,让他真正意识到错误,及时端正学习态度。随后的一周他表现积极,遵守课堂纪律,笔者及时表扬了他,之后的课堂中笔者尽量去发现他的优点,鼓励他,多次表扬他的进步,慢慢地他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了,学习成绩提高了,并主动协助教师管理班级纪律,严柔相济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要“约法三章”。当取得学生的信任后,教师就可以和学生商定课堂“要求”了。这些要求主要是为了约束他们在课堂中不犯错,但要求不能太多,罗列最主要的几点即可,太多了,难以做到,白费工夫,易引起学生反感。“约法三章”是保持良好班风的根本保证。
2.逆反心理类
逆反心理是近来教育实践中较为关注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学生自身要求与客观实际不相符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强烈的抵触情绪,表现为当众顶撞教师,不听从教师的管教等。其形成原因是复杂的,大致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一般有,一是错误的舆论氛围。如有的学生向教师报告情况说成是打小报告,在班里拉帮结派说成是讲义气、会做人等。这样的风气一旦在班中蔓延,就会导致学生认知障碍,产生逆反心理,形成不良的班风,影响课堂教学。二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失误。例如对学生采取不正确的态度,学生出现问题时不问缘由,乱骂一通,有的甚至采取罚站、赶出教室等过激措施,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还有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生硬、呆板,不能因材施教,或是备课不充分,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久而久之,与教师的敌对情绪就产生了。主观因素主要是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不成熟造成的。初中生对自己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渴望他人能把自己当做成人来对待,他们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但还不成熟,加上又没有经验,看问题容易走極端,自己观点与教师的不一致时,极易对教师产生反感。所以,我们要努力形成良好班风,这就要求班主任、任课教师齐力配合,共同营造良好班风,靠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也是不完整的。同时,教师也要多花心思备好课,多钻研教学教法,讲究教学艺术,对学生的评价要适当,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以诚相待,多想一些方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极少数顽劣类
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来影响和感化学生最为重要,首先要多了解、关注他们,倾听他们的想法,放下身段以朋友的姿态影响他,感化他。其次要对症下药,搞清楚学生的问题到底出在哪个方面,是家庭教育问题,还是基础薄弱,或是身体因素,还是社会不良影响,教师自己的教育方式,等等。找出问题的根源,然后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和引领,只要不是原则上的问题,对他们的要求可适当放低些,慢慢地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他们逐渐真正走进课堂。
二、自负心理型
造成学生自负心理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家庭的溺爱迁就是主因,日益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们形成了养尊处优的习性,容易导致自我认识偏差,表现为好胜心、嫉妒心强,自视过高瞧不起人,受不了半点委屈,不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例如,在课堂活动中常常只在观望或讥讽他人的表现,考试不理想,就说是教师教不好,或是找考试时生病等理由,教师批评两句,就发脾气甩脸色,不愿从自身找原因,而对别人的一点点小毛病就死拽不放。对这样的学生,在教学中要多提供一些磨砺他们意志的机会,强化他们能吃苦、会自强的意识,鼓励他们知难而进,勇于挑战困难。引导学生客观地自我评价,如当学生情绪低落,缺乏信心时,要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鼓足信心勇往直前;当他们高傲自大时,要进行适当的批评,帮助他们合理分析,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取长补短,发现偏差及时调整。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多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主动与学生多沟通,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解决问题,这样良好的班风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三、涣散懒惰型
懒惰是一种心理上的厌倦情绪,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头脑比较灵活,学习成绩不算差,但缺少上进心,做事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不肯吃苦;第二类是头脑比较笨拙,学习成绩差,所以无心学习。面对这样的学生就不能以分数来衡量他们的进步,而是转向如何使他们主动学习、调整心态为目标。首先要正确引导他们学会肯定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优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一个积极上进的心态。其次制订学习计划,养成今日事今日做的习惯,改掉拖拉的不良习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地督促,帮助其改掉惰性,形成积极上进的个性。最后利用榜样力量的影响作用,以表现优秀的学生为榜样,鼓励班集体向他们学习,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总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善于发现学困生的亮点,多方面引导教育转化学困生,才能不断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