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生明�オオ�
[摘要]新课标提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从学生实情出发,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讲解点,使自己的精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和说。
[关键词]主体少讲精讲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103
教改进行了多年,可看看我们身边的同行,还有不少人把讲台当做个人舞台,总舍不得放弃教师主体的权威,学生则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当教师讲解课文喋喋不休时,当教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时,学生则在下面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语言发展和逻辑思维发展,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快乐、扎实,既没有教师反复的强调,也没有过多的作业,有的只是学生思维想象和发展的空间。这样的课堂,学生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那么这其中的秘诀是什么呢?那就是教师少说,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教师少讲,让学生美美地读
有位教师在教学《孙权劝学》一课时,不是口若悬河,炫耀口才,而是让学生先后六次默读课文,第一遍找出不认识的字词,让同伴解决,通过中间四遍阅读,让学生分别思考谁劝、劝谁、为什么劝、以什么方式劝,最后一遍让学生感悟道理。六轮学习中,教师始终以读代讲,创造机会让学生自读、问读、悟读、品读、赏读、熟读,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劝”的启迪。
二、教师少讲,让学生自由地说
同样是这节课,经过六轮阅读和积极思考后,学生轻松自在、无拘无束地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感受,对于谁劝、劝谁、为什么劝、以什么方式劝,他们说出了对某段文字的理解,说出了对某个历史人物的看法,说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得。针对个别学生提出的困惑,均有同伴积极为其解惑。读完最后一遍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扮演孙权、鲁肃和记者,由记者提问,扮演孙权和鲁肃的学生要求表情动作到位,语言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并且有的小组还创造性地将他们的谈话继续了下去。学生神采飞扬,他们生动的语言表达把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也正是在一次次的朗读和语言表达中,他们感悟到了文章的内涵寓意、表达技巧,进一步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再现甚至升华了当时的场景。如果整个课堂是一场戏,教师就是导演兼观众罢了,而真正的主演是学生。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反复的读和悟,学生都有了深层次的感悟和理解,总想考考别人,个个按捺不住喜悦,甚至怕由于举手而失去机会,直接站起來“质问”,其他学生也不甘示弱,还没等问题叙述完,就急于回答;有的学生把手举得老高,在教师眼前晃来晃去,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的问答激情四射,语言表达层次分明。笔者简直不敢相信,学生居然有如此深厚的文学功底。不,《孙权劝学》已经告诉了答案。
当然少讲不等于不讲,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当讲授和适时点拨的课堂,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引导的课堂,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教师的品词析句,学生的学习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由此看来,在课堂教学中,该讲的地方教师应当精讲。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从学生实情出发,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讲解点,使自己的精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和说。
学习是伴随学生终生的大事,教师在教学上应该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应该是“以人为本”,而非“目中无人”。如果教师独占课堂,把持着话语权,不给学生读的时间和想的空间,不给学生说的机会,这就只会阻塞学生的思维,钝化学生的想象,助长学生学习的惰性,延缓甚至扼杀学生的感悟,它将造成直接的恶果,那就是导致学生主体意识的沦丧,使学生患上了 “集体失语症”,在课堂上学生已经无话可说,他们听不到自己发出的声音。学生如果没有了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幻想,自己的理想,将会沦为教师和课本的传声筒。可见,教师一定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