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中小学生性价值观培育现状及根源分析お

2016-11-19 11:22张春和
关键词:根源中小学生困境

张春和

摘 要:

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村,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西部农村中小学生的性意识成长和性价值观培育方面的系列问题令人担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对中小学生的性价值观培育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难以形成有助于中小学生性价值观念培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在网络色情的冲击下,中小学生成长中的性道德观被网络色情扭曲和肢解,性道德认知被失控的性乱象颠覆和异化,这些现象主要根源在于性文化的无序性、性道德观的冲突性、性行为的失范性。

关键词:西部农村;中小学生;性价值观;困境;根源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4006707

西部农村中小学校由于地理和经济原因,普遍存在思想封闭、观念认识陈旧、高素质师资队伍短缺、教育环境恶化等问题。同时,在西部农村“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的比重较大,留守儿童占整个调查对象的53.7%。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问题”[1]。因此,在网络色情日益泛滥的社会环境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生的性意识成长和性价值观培育方面的系列问题令人担忧。

一、西部农村中小学生性价值观培育现状

对于西部农村的中小学生而言,性教育和性价值观培育比天方夜谭般的神话还遥不可及。一方面,学生家长自身的文化科学教育底蕴薄弱,或者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无力或不能为自己孩子提供家庭教育,学生几乎无法获得来自家庭的性价值观引导和教育;另一方面,西部农村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相对封闭的传统习俗,促成狭隘、偏颇的性观念与日益开放的性文化激烈碰撞的冲突局面,形成了混乱的性价值观培育环境。

(一)性价值观培育是学校教育的空白区域

性价值观培育在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处于空白状态,学校在学生人格教育方面存在偏误与缺陷。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校(尤其是西部落后地区)的价值观教育都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学校对健全人格的塑造和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目前,在中小学生的教育核心是强调考试竞争,学校的中心工作都是在围绕“提高升学率”这个奋斗目标而努力,而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价值观念和意志品质等方面却没有予以充分重视,对于学生个人成长的关键性教育和引导也都被弱化或忽略了。具体来讲,中小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主要集中在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和必要规范引导上,价值观培育缺乏系统而完善的统筹考虑。长期以来,中小学价值观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既使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社会关注重点对象依然是高校大学生群体,而中小学生价值观培育一直是被家长和学校所忽略,教育内容存在模式化倾向,教育方式存在僵化倾向,没有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发展趋势,缺乏必要的拓展和创新。因此,中小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尤其是性价值观培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尤其是经济文化落后的西部地区,仅有极少数学校开设了性教育课程,且教育内容基本上只偏重性知识的简单传授,完全忽视了学生成长过程中对科学的性意识和性行为的终极需求,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灵净化与性美德的塑造。

在我们进行的随机问卷调查中,对于“当发现男女同学有传纸条、写书信、单独约会等情况出现时,老师的态度”的回答情况:小学生中回答 “老师会严厉批评并禁止” 占89.5%,7.6%的学生回答“老师会通知家长并训话”,仅有2.9%的学生回答“老师会耐心开导,说明利害关系”;初中生66.7%的学生回答 “老师会严厉批评并禁止”, 22.3%的学生回答“老师会通知家长并训话”,11%的学生回答“老师会耐心开导,说明利害关系”;高中生46.9%的同学回答“老师会严厉批评并禁止”,13.9%的学生回答“老师会通知家长并训话”,39.2%的学生回答“老师会耐心开导,说明利害关系”。分析以上数据可知,小学老师对待学生“早恋及性倾向”问题的方式和态度比较简单,基本上是以“堵”为主,几乎没有以教育和引导为主的“疏”;初中教师对待学生“早恋及性倾向”问题的方式也是以“堵”为主,缺乏必要的全面引导;高中教师对待相同问题的态度有较大变化,采取了“疏”、“堵”结合的方式,但“疏”的内容主要受制于“高考升学”的压力,对与性相关的责任意识、美德要求等价值观甚少涉及。高中教师即使对学生进行性意识和性行为疏导,其目的也是基于关注学生升学率的角度而进行。因此,从根本上说,在西部农村的学校教育中,伴随学生性意识而发展的性价值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二)性价值观培育是家庭教育中的真空地带

对于西部农村的中小学生而言,性知识常常是家庭教育不愿涉及的空白地带,性价值观培育则完全被作为禁区和盲区而被家长长期忽视。

首先,农村家长对性知识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性认知存在误区。由于家庭对子女成长教育存在短见与偏颇,西部农村许多家庭对性价值观在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家庭教育长期关注的重心只在乎子女的学习成绩,几乎无暇顾及子女在性价值观方面的相关培育。伴随我国沉重的升学和就业压力,并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社会心理和家庭厚望,我国中小学生在家庭教育中获得各类“性”意识培育中,最为持久和惯常的思想灌输就是只要学习“拔尖”,其他一切可以不用管,因为“成绩好”就可以“一俊”遮“百丑”。于是,不仅家长自身不关注子女的性价值观念培育,而且还自觉或不自觉地“泯灭”子女在性价值观方面的成长需求,特意回避与子女就“性”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谈论,担心过多谈论“性”会“教坏了孩子”。

其次,家长对性的认知偏颇致使在性教育上出现无知和偏激行为。中国“谈性色变”的文化传统严重制约家长(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对“性”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家长缺乏对性相关问题的科学理解,缺乏对子女在性意识成长和性行为需求方面的尊重,无能力对子女的性价值观培育进行有效引导和教育。在问卷调查中,93%的男生和59%的女生从未与父母谈及过性方面的问题。关于“父母亲对子女与异性同居的态度”这一问题,西部农村87.6%的女孩家长“感到羞耻且无法容忍,一定强力制止”(其中68.7%的家长有“打骂子女的行为”);10.2%的女生家长“先说服教育制止,继而强制隔离和阻断”;2.2%的女生家长“愿意聆听孩子的想法,劝导并帮助孩子解决相关问题”。关于“父母对你谈恋爱和日后婚姻问题上的教育引导方式”这一问题,西部农村高中生中,有48.4%的学生回答“父母根本不谈论这类事”,22.3%的学生回答“父母只是简单警告不要早恋,其他问题根本不说”,16.2%的学生回答“父母会借影视和媒体的相关故事暗示不要早恋,对婚姻相关问题避而不谈”,13.1%的学生回答“父母会详细罗列早恋的危害,并提及与婚姻相关的问题”。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学生对相同问题的回答也证实了绝大部分家长只是简单地看待早恋的危害,对子女可能出现的“性行为”进行简单粗暴的消极预防和阻止,无法客观有效地引导子女正确地对待早恋现象和迟早要出现的性行为,引导孩子们做到学业和人格的双重成长。

此外,农村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留守状态的中小学生,他们长期与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不仅完全缺失父母对其进行恋爱和性问题的教育引导,而且脱离父母的有效监管后,最易成为网络色情的重要侵蚀对象。总之,在西部农村,中小学生来自家庭的性价值观培育几乎为零,亟待引起教育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三)性价值观培育的社会文化环境混乱

性文化是人类表达性的一种方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表现为性伦理、性审美和性道德的有机组合,属于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内容。我国历史上有悠久的性文化和系统而完善的性道德观念体系,它不仅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性行为,也制约着家庭构成和成员间的基本关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性文化披上“性神秘”和“性封闭”的外衣之后,一直是将未成年人排斥在性文化影响之外,因此性伦理与性道德观教育始终没有向未成年人“开放”,而仅仅是作为已成年人的专属权利区而封闭地存在和发展。但是,汹涌而来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使西方性文化携带性自由与性解放的强劲能量撕裂了中国传统性文化的神秘面纱,使专属于成人的性道德、性伦理和性审美等问题的讨论褪去了封闭性和保守性,日渐被搁置于公众关注、社会认可的学术高度,诸多的两性问题被呈现在公众的视野。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中小学生性价值观培育的文化环境都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因处于社会文化传播的末梢,西部农村的社会文化环境更加恶劣一些。在网络信息的冲击下,相对封闭并自成体系的文化环境被打破了,淳朴而传统的乡土文化正在被各类外来文化疯狂地解构,各类光怪陆离的性文化观念和信息借助现代媒体传播平台纷至沓来,包括各类低级、庸俗、下流和淫秽图片和文字信息的广泛流传,形成了混乱的、多元的性文化环境。而且,长期以来,保守而封闭的乡村文化在其淳朴的文化语境中,较少涉及性内容和性价值教育。即使乡村文化在特定层面涉及家庭、婚恋和性伦理等观念,但一直都是专为成人限定的专属特区和隐秘地带,处于成长发育中的学生常常被家庭和学校隔离在这类性文化影响的真空地带。游离于积极健康的性意识引导的中小学生,一旦在现代媒体信息中被置于各类性文化价值观冲撞和交融的断裂带上,是盲从和尝试西方性自由?还是因循和坚信中国性保守?这使性意识萌动的中小学生陷于了性价值观选择的两难境地。尤其是在中西性文化的冲撞和较量中,由于中西方的性文化所秉持的价值观念也存在诸多排斥性和抗拒性,西部农村中小学生相对于发达地区城市的学生而言,在各类网络色情的推波助澜下,更容易受到巨大的性文化裂痕和性价值观念冲突的影响,而必然地被置身于一个支离破碎的性文化环境中,艰难地承受性自由与性封闭、性保守与性解放的观念较量引发的价值裂变。因此,西部农村中小学生在性价值观培育的文化基础和社会环境是混乱的,需要政府和教育界高度重视。

二、中小学生性价值观培育缺失的影响

在网络色情泛滥的大背景下,性价值观培育是中小学生性教育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前提。在西部农村中小学,由于学校和家庭对性价值观培育的认知有限,性价值观培育长期以来被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忽略。但是,在各类网络色情信息触手可及的环境里,如果性价值观培育长期缺失,其结果可能导致中小学生应有的性道德认知日益缺损,对性行为发展应该坚守的基本准则逐渐沦丧,最终使其成长中的性意识也日渐丧失规范和约束。没有规约性意识发展很容易演绎成性行为放纵。这种可怕的局面一旦出现就可能在几代人之间出现恶性循环,以致于形成性自由和性解放的泛滥之势。因此,对中小学生的性价值观培育状况进行研究已是学术界迫在眉睫的紧要之事。

(一)中小学生成长伊始的性道德观被网络色情扭曲和肢解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性教育内容和形式都存在偏颇,不仅教育方式缺乏灵活性和吸引力,而且系统完整的性知识难以进入学生的视野,渴求性知识的学生只能将目光投向光怪陆离的现代传媒,通过偷窥媒体的色情信息,支离破碎地归纳和演绎性知识。对于文化生活贫乏、课余活动极不丰富的农村中小学来讲,学校和家庭根本无条件进行基本的性观念教育引导,而快速发展的网络媒体(互联网、手机)既是孩子们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也成为孩子们接触性知识、了解性行为的唯一途径。因此,方便快捷的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中小学生获取性知识和感知性愉悦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为追逐商业利润,提升点击率,各大网站漠视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不惜以扭曲的、变态的性文化迎合网络受众猎奇的畸形心理,以愈演愈烈的色情信息吸引网民眼球的同时,将各类低级庸俗的性价值观念和淫秽的色情图片毫无顾忌地进行传播,让毫无识辨能力的孩子们朦胧的性意识被躁动和蛊惑,孩子们原本纯真的视野受到污损。尼尔·巴雷特曾指出:“从令人可笑的女人照片的流行,到由于发行淫秽、非法并完全没道德的互联网主页而被起诉和关监的儿童流氓犯,计算机色情包括了广泛的罪恶和罪恶之人”[2]。青春期既是中小学生的价值评判标准、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角色认同日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性意识萌芽和性道德观念形成的初始时期。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念体系中是非、善恶、对错、良莠、荣辱……等价值评判标准还没有完全建构起来,性道德观念和性伦理意识仅仅处于朦胧状态。“网络色情作品凭借其高度刺激的情节、画面和声音本身所造成的强烈的感官刺激”[3]。汹涌而来的色情信息带来的性解放、性暴力、性变态的直观“示范”和“刺激”作用,会让他们兴奋不已和不知所措。国内学者潘绥铭的一项调查显示:倾向于想看描绘性交的图像材料的人高达68.2%[4]。简单效仿低级下流的性表达和性行为,不仅会对其身体成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如患上生殖系统疾病和形成终生的心理阴影;而且在片面和极端的任性甚至是不负责任地解决问题背后,常常是与法律和道德相悖。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面对难以抗拒的网络色情诱惑,学校和家庭应该及时地以培育性价值观为重心,在中小学生思想观念中植入良好的性伦理意识和性道德观念,帮助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构建起科学的性认知系统和价值评判标准,辨别各类信息的真伪和良莠,有效抵御网络色情的欺骗和诱惑。否则,学校和家庭就等于自动放弃了性教育和性价值观引导,放任网络色情信息对青少年的侵害,最终结果只会造成中小学生优秀性价值标准的丧失、性道德观念的混乱、社会角色的错位和社会责任感的缺乏,甚至产生变态的性意识和扭曲的性价值观。被扭曲和肢解了的性价值观念继续发展,会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未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会直接表现在婚姻家庭观上缺乏严肃性,缺乏对两性关系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在性行为上表现出无限度的随意性和宽容性。

(二)中小学生萌芽状态的性道德认知被失控的性乱象颠覆和异化

我国日渐开放的性环境也带来开放的性意识和性行为表现。我国传统文化对性的诉求是隐晦和含蓄的,但是在中西性文化碰撞和新旧性观念交替的社会转型期,两性的伦理道德明显冲破了传统文化的各种禁忌,从而使人们的性行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张扬,性解放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度,人伦道德观念日渐堕落和失范,并不可避免地形成性行为的失控和泛滥。例如,腐败官员权色交易包养二奶的淫乱生活频频见诸报端;平民大众的婚外恋、多角恋酿成的悲剧层出不穷;收入不菲的男妓与女妓被人艳羡和追捧;“一夜情”的倍受青睐……。此外,诸如苏紫紫、凤姐、芙蓉姐姐等靠出卖自己的“色相” 而一夜成名的网络红人大受追捧。我国的色性乱象无疑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和现实问题。

成人世界淫欲泛滥的乱象不仅引发社会道德沦丧的危机,而且严重影响处于性价值观成长培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的性审美和性道德。美国著名学者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指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尤其在青少年儿童的学习中,观察学习的地位就更为重要”。“班杜拉的玩偶实验证实了儿童是通过观察成人攻击性的行为,从而习得了攻击性行为,这种攻击性行为可以立即表现出来,也可以延迟表现”[5]。基于这一理论,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个人认知系统和心理意识尚在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自主性和自控力差,对外界不良行为的影响缺乏辨别力和抵抗力,因而他们的角色扮演一直在学习过程中,其行为是参照和模仿外界对象的结果”[5]。青春期的中小学生处于对性产生特别兴趣的敏感年龄,对异性萌发好感,并开始向往与异性接触和交流,甚至有模仿成人尝试发生性行为的原始冲动和强烈愿望,并逐渐从成人性交往中获知性审美和性道德的基本要求,从而奠定其未来一生的性价值观。但是,我国当前的性文化环境杂乱无章,各类荒诞而赤裸的性乱象(一夜情、性多伴、同性恋、性虐狂……)通过网络四处传播,张扬肉欲至上的性爱观得到认同,完全无视性的责任和忠贞。面对成人世界狂乱而怪诞的性乱象,处于青春期的中小学生刚刚萌发的性道德和性审美意识,不仅会被性乱象的刺激性、肉欲性所淹没和颠覆,而且还会被放荡不羁的性行为异化,并诱发出性犯罪。

三、性价值观培育的障碍性根源

人类的性是超越了动物繁殖性本能的灵与肉完美结合的高尚行为。人类性行为是个体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在两性关系中的综合体现。因此,要实现健康的性爱,除了解科学的性知识以摆脱蒙昧的性本能以外,还需要良好而高尚的性价值观念予以引导和支撑。但是,在社会转型期,各类思想、观念和意识相互冲突,各类文化价值观念相互肢解、对立和矛盾的状态下,成人要坚守正确的性价值观都会受到性文化观念混乱、性道德观念淡漠和性行为乱象的深刻影响,对于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尚待培育的中小学生而言,要培育良好的性价值观也必然会受到上述障碍性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对处于性教育“盲区”的西部农村中小学生而言,性价值观培育的上述障碍性因素更是不可避免。

(一)性文化的无序性

什么是性文化?所谓性文化就是人们对待性爱的态度、规则、知识和艺术的总和,包括性认知、性规范和性精神三大系统。性文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高雅的性文化富有审美价值和指导意义,可以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它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促使社会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相反,低级庸俗的性文化只会形成错误的价值导向,促使个人性观念和性意识发展的畸变,以至于家庭解体、社会动乱。具体而言,处于社会转型的过渡期,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加剧的大环境里,当前我国性文化传播和性文化内容都存在极大的无序化、媚俗化的发展趋势。无序而低级的性文化缺乏必要的价值规约,无力担当起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从而成为当前性价值观培育的极大障碍。

1.性文化对“性暴力”和“性变态”的价值宽容

为了实现追逐市场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大量文学和影视作品为了满足部分受众低级、庸俗的文化需求,在竭尽全力地媚俗中自动抛下高雅的外衣,完全忽略性文化的审美性、道德性和艺术性,以极度夸张的方式把性犯罪、性暴力裹挟着死亡、恐惧等因素混杂到色情作品中,过分渲染和宣扬诸如恋隐僻、性虐待、性畸变等非正常的性行为,并为其披上影视艺术或文学作品的外衣,将恐惧和欲望通过一种阴郁、惊悚的表现方式来传达性的罪恶,达到强烈的感官刺激和性欲满足。为了取悦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和感官刺激的需求,这类低级庸俗的文化作品对文明社会所唾弃的“性暴力”和”性变态”没有给予相应的批判和抵制,而是对其错误的价值取向给予了极大的默认和宽容,甚至表现出对低级庸俗的性行为的价值纵容。充溢“性变态”和“性暴力”的文化作品,本应受到人类文明道德的鄙夷和批判,但因其具有极强的媚俗性和大众性而有较快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西部农村中小学校,尽管没有置身于充斥着消极性文化价值取向的大都市,但在现代传媒的影响下,现代社会喧嚣混乱的各类文化观念,对于充满好奇心的西部农村孩子们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西部农村中小学生的文化活动极为有限,网络的神奇和色情信息的刺激,对于孩子们具有难以抵挡的诱惑,尤其是掩藏在各类色情信息的价值糟粕往往被孩子们误解为当今的时尚和潮流,并加以全盘吸收。

2.性文化对“性迷乱”和“性放纵”的价值中立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汹涌而来的西方文化,我国青年举起“开放”的大旗,大肆宣扬西方斑斓迷离的文化价值观,盲目地效仿西方倡导的性自由和性解放,并借此向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进行猛烈的轰击和决绝的背离,尤其是开始了与中国传统婚恋观的背叛和决裂。伴随对传统性价值观的深刻反思和决裂,中国社会非理性地陷入了盲目模仿“西方”、抛弃“传统”的转型期。在挣脱传统价值束缚寻觅现代价值理性的过渡期里,刚刚扛起“性自由”大旗向“性禁锢”进行开炮的初始阶段,脱离传统性道德和性伦理制约的青年以释放“性压抑”为借口,自由放纵被传统价值观深深规约的“性”意识这匹“野马”,继而在盲从西方和决裂传统过程中,让人的“性”本能无拘无束地走向极端的“性放纵”和“性迷乱”。诸如,嫖娼、一夫多妻、婚前性交和婚外性交,甚至性乱伦,等等。出于对传统性价值观(性保守)进行彻底反抗的需要,社会文化主动或被动地给“性迷乱”和“性放纵”都贴上了“观念开放”、“人性进步”等标签,让人似乎看到了“开放”向“保守”宣战的巨大勇气和力量,社会文化逐渐对“性迷乱”和“性放纵”非理性地展示出最大的包容和默许,并缺失了应有的伦理批判与道德讨伐,最终让“性迷乱”和“性放纵”在人们的价值观里呈现出中立的特性。正是基于这种价值中立,最终导致了人们面对混乱和迷离的性放纵,陷入了选择“抵制”和“顺应”的两难困境中。于是,在诸多的性文艺作品中,为了渲染特定的主题和确保情节的凄婉,作品对各种性越轨和性违法行为给予一定的宽容、同情,甚至是一定程度的放纵,致使性文化的宣扬主题缺少文雅而含蓄的性审美和性价值引导。当然,如果性文化传播中对性放纵和性自由的尺度过大,必然会导致社会生活中人们逐渐丧失应有的性羞涩和性羞怯,继而将日常生活简单地混同于性生活,致使人们对待性生活的价值选择随意化、低俗化和媚俗化,甚至完全冲破人伦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约束,直接走向罪恶的性荒淫。

面对混乱无序的性文化泛滥,而“当下中国社会尚未达到应有的性开放程度,尚未形成主导性的性价值规范、性文明认知和性道德意识”[6],人们会难以抵御性的诱惑,尤其是中小学生的性道德观念和性文明意识尚未形成,随处可见的色情图片、夸大其词的性场景特写等赤裸裸地宣传“性”,“不仅不能提升公众的性文明和性道德”[6],反而会对中小学生尚待培育的性价值观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因此,在中小学生性价值观培育过程中,亟需对其进行阅读、文艺欣赏等方面的审美教育和指导,以使他们能够科学地辨别和选择有关性的书籍,正确对待文学作品及影视媒体中的性描写,培育积极健康的性道德观念。对于西部农村的中小学生而言,由于大量孩子家庭教育缺失,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审美教育难以得到正确的引导,这些孩子在性问题上的辨别力和审美意识相对更差,对其进行性价值观培育的难度也更大。

(二)性道德观的冲突性

圣经上有句名言“性交只有在结婚的床上才是合乎道德的”。作为一种道德现象,性道德不仅表现为一定的观念、情感、思想,而且体现在具体行为和各种活动之中。因为,只有道德约束下的性与爱,追求人类高层次需求的性与爱,才会是人生旅途上的一段美好时光。

什么叫做性道德?性道德是约束人类性行为的内在力量,性道德观是人类性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所谓性道德就是调整人类两性关系和性行为的社会规范的总和。性道德是社会道德渗透在两性生活方面的行为规范,是人们发展两性关系和实施性行为的思想指导。它是人们以性道德规范为核心,将符合人类发展的恋爱观、贞洁观和生育观应用于规范人类两性之间的婚前性关系、夫妻性关系和婚外性关系的特殊规范。

我国目前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转型时期,使价值观念趋于一致的文化条件在不断变化,多元价值冲突的文化格局基本形成,这是性道德观呈现冲突的重要原因。首先,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转型体现在家庭上,就是使传统的“生产消费合作社”婚姻观念向现代情感型婚姻观的转变。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似乎也带动了一场“性的大跃进”,开始挑战主张“万恶淫为首”的传统婚姻道德观念,竭力否定把性行为看作邪恶、淫猥的事情,主张科学合理地对待“性”和“淫”的关系。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冲击和碰撞下,既显得脆弱无比,又竭力确保被坚守和传承,因而在性道德观上展示出传统和现代的冲突。其次,随着东西方文化相互渗透和交融,在性文化领域中,主要表现为我国古代性禁锢思想和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思潮的交锋。在中国的性观念依然停留在性禁忌和性开放的徘徊之际,西方性道德观主张完全的性自由,在行为上表现为随意的性活动和性行为。受西方性解放、性自由的思潮影响,我国性自由的观念也开始流传开来,与我国传统的性道德观念形成冲突和对立的格局。

面对冲突的性道德观念,中小学生难以选择和坚守科学的性价值评价,只能在无所适从中依循实用主义标准进行性道德观的选用,体现出对性价值导向的盲从性和无奈性。性道德观念的盲从必然地引发行为上的随意模仿和简单尝试,而模仿或尝试能够获得一定的性宣泄和性压力释放,最终从直观感觉上给中小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荷,并促使其性道德观趋于分裂、怀疑和混乱。作为性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性道德观的冲突和混乱,必然地使性价值观培育受到根本性的伤害和干扰。

(三)性行为的失范性

什么叫性行为?所谓性行为不仅仅是性器官的简单结合(即性交),而是包括性交、拥抱、接吻、爱抚,以及观看异性的容姿、裸体在内,为满足性欲和获得性快感而出现的动作和活动的总称。性行为作为人类基于生物性和社会性相结合的本能需求,若能得到社会道德和审美观念的规约,就具有促进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的积极效应。性道德在促进人类社会形成、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思想及行为得到不断升华和凝聚。但是,当爱挣脱性道德的牵引,性行为本身就可能尽显性行为的动物本能了。

当前,性爱泛滥且奔涌不息的时代,当各种性禁忌被纷纷推翻,社会性道德基本上就被置若罔闻,人们的性行为在各类大众媒体的鼓吹和诱惑下,纷纷挣脱道德规范的牵引和法律法规的制约。而脱离道德和法律牵制的性行为,过渡彰显性自由和性放纵只能导致性泛滥和性失范,从而使整个社会陷入透支性道德意识和性审美的困境。性行为泛滥的态势对青春期性意识萌动的中小学生无疑具有极强的负面影响。生殖学专家魏向东在青少年生殖健康专题调查中,对115名25岁以下女性进行生殖健康调查的结果显示:青少年学生性行为活动日趋频繁,性伴侣数量多而不稳定;学生中未婚先孕、人工流产、感染性病以至艾滋病等现象趋于低龄化,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社会性行为的失范对成长中的学生群体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深刻性体现在中小学生对传统性道德观念的知、情、意、行的整个过程中。事实上,新加坡教育专家经过大量调查的结论是年龄太小的男孩和女孩如果发生性行为,会对性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并将严重影响其未来的婚恋观和家庭观。

参考文献:

[1]王嘉毅,丁克贤.西部农村学校遭遇发展新瓶颈——来自甘肃、宁夏、贵州三省区的调查报告[N].中国教育报,2009-05-04.

[2][英]尼尔·巴雷特.数字化犯罪[M].郝海洋,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65.

[3]吴兴民,文伯聪.网络色情及其控制研究[J].政法学刊,2004,(1):72.

[4]潘绥铭,杨蕊.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14.

[5]王娟,李莉,林文娟,等.网络色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心理社会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6):417-418.

[6]陈庆贵.性文化节不能只有“性”没有“文化”[EB/OL].(2009-11-02)[2015-12-01].http://biz.icxo.com/htmlnews/2009/11/02/1404871.htm.

An Analysis on the Status Quo and Origin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Sexual Values in the Western Rural Areas

ZHANG Chunhe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1,China)

Abstract:In the vast rural areas of western China, the series of questions about sexual consciousness growth and sexual value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re worrying, due to the constraints of various conditions. Famil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in the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process of the cultivation of sexual values, there is a certain degree of loss, but it is difficult to form 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values. Under the impact of Internet pornography, the morality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s twisted and mutilated by Internet pornography, and Moral cognition is also being out of control by the chaos of subversion and alienation, and these phenomena are mainly rooted in the disorder of sexual culture, the conflict of sexual morality, and the loss of sexual behavior.

Key words: western rural areas;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xual values; dilemma; origin

编辑:鲁彦琪

猜你喜欢
根源中小学生困境
公共政策中社会排斥的产生根源及其防范对策
追课本知识本意,溯解题思维根源
跟踪导练(一)
网络暴力的危害及产生根源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An Analysis on the Cause of Babbitt’s Failure in Rebellion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