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画学月刊》的编辑理念

2016-11-19 07:48张荣国
创意设计源 2016年4期
关键词:民国时期

张荣国

[摘要]《画学月刊》是民国时期一份质量较高的美术期刊。通过对栏目中具体文章、插图以及广告经营、版权保护与营销策略等详尽阐释与分析,得出刊物的栏目设置、文章分布及其次序关系之间具有内在逻辑,达到了与创刊宗旨的有机统一。这一编辑理念,对当今美术类期刊极富借鉴意义。

[关键词] 民国时期;《画学月刊》;编辑理念;有机系统

[Abstract]The Monthly Chinese Painting is an art publication of high quality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rough elaboration and analysis of articles, illustrations, advertisements, copyright protection and marketing strategy in the column, the writer conclude internal logic relations from setting of columns, 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order of the articles. The editing idea that the organic unity of internal logic and the core of spirit is very meaningful for todays art periodicals.

[Key words]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Monthly Chinese Painting; The editing idea;Organic system

“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争奇斗艳、百家争鸣的繁盛时期。随着大批游学海外的青年艺术家归来,西方艺术及思潮涌入中国,一场以中西艺术混流为时代特征的,旨在促进中国文化复兴的新艺术运动席卷中国艺坛。”[1]中国画因受西画影响,出现了“复古派、新进派、折衷派、美专派、南派画、文人派”[2]。在如此环境下,中国画该何去何从?是摆在众多有志之士面前的严峻课题。《画学月刊》(图1)就是在此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本综合性美术月刊。1932年9月1日创刊,上海利利公司文艺部出版兼发行,主办者为谢梦鲤,主编为刘海粟、黄宾虹、张孟嘉、贺天健、俞寄凡等知名人士。谢氏在《宣言》中阐述了创办杂志的缘由和目的:近代中国画日渐颓败,“盖先矩沦丧,不绝如缕;后学嚣张,盲从无则。人尚演进,我则退化,耻莫甚焉”[3]使然。由于当时国人蔑视传统崇拜西画,因而他从中西艺术之别指出了中国画的高明,以及近年来欧人所尚之后期印象派即与中国画道同理,理直气壮地指出“我国画道,固未尝不精深也”[4],“知吾国画道之价值,并不亚于他人者,明矣。”[5]由此“因邀请当代同人,共肩巨任。或阐古以示范,或析理以明系,或著说以启后,或释辞以证异。虽枝叶各异,而根本则一贯,盖不外乎阐扬画道,发挥文化之特征也,斯则本刊发行之旨趣耳。”[6]

一、文心相通:文章内核的相互统摄

《画学月刊》之首篇文章是该杂志主办者谢梦鲤的《宣言》、第二篇是黄宾虹的《前言》,两文分别谈到了中国美术界的现状,办刊的缘由、宗旨。这在本期刊物中起到提纲掣领的作用。接下来的“论坛”栏目刊发了两篇有分量的文章:一篇为陈小蝶掷地有声、尖锐而有理有据的批评文章——《中国画之将来》,批判了那些“现在的学者,他自己不肯刻苦生到变化,一味狂凃瞎抹,倒说中国画没价值”[7]者们;另一篇贺天健的《理法论》,通过中西艺术的比较,确认中国画的先进性,针对《宣言》和《中国画之将来?》所涉及画坛局面提出“借古以开新”来扭转其弊。

“研究”栏目中,刘海粟的《石涛的艺术及其艺术论》一文,通过对中西艺术的本质比较,从而坚信中国画尤其清初革新派“清初四僧”之石涛、八大为真正绘画艺术精神的登峰造极者。刘海粟学习西画并一度游学欧洲,但并不迷信它,这种客观的学术态度是可贵的。俞寄凡的《洋画之科学的研究 》一文,对先史时代、埃及、希腊绘画的造型、色彩特点以及颜料的制作进行了客观介绍。

“著述”栏目,黄宾虹的《画学常识》、张孟嘉《淞滨谈录画》、胡强君《据梧斋画语》三文。前者谈了上海的画坛盛状、各色形态和不良习气。针对“盖惟妙惟肖,非学之过,而愈趋愈下。乃不善学者之咎也”的现状,进行了开方治病:“然则欲明作画,如何而可?夫求规矩准绳,求法度于笔墨,参差离合,验真迹于临摹,源流派别,务穷其变迁。显晦阴阳,上师诸造化。贵多读书,质疑于师友。首先立品,祛惑于魔邪,画以存道,道犹路也。人所共由之路。”[8]张孟嘉是贺天健的朋友,其文指出“东西风俗不同,绘画亦异。誉中国画者,为神秘不可测。毁中国画者以为毫无一点价值。此种论调,大抵以西画例中国画,遂有此极轩轾评判。殊不知各有门径,不必强同。若中西杂揉,势必非驴非马,陷国画于永无复兴之一日。惟晚近作风高唱神韵之说,置一切画理于不顾,象物极不成形,设色尤多背谬,任意涂抹,遑论笔墨,贻人口实,良有以矣。”[9]针对此种现状,提出了“借古开今”的建设性意见。他还以鉴藏家的眼光,对中西艺术精神的认知、古代藏品真伪的识别,以及珍品印刷的改进等给了美术界建设性意见。胡强君是贺天健之妻,认为“作画重笔墨,夫人而知之矣,而不知笔墨之雅俗,又系乎人格之高卑。”[10]强调“人格即画格”。

“文苑”栏目刊发了经颐渊《风尘中题画》诗12首。“传纪”栏目中的《艺林名人年表》,以图表的形式简明扼要的列出了自清仁宗嘉庆九年至清穆宗同治元年间生卒的众多艺术家,具有重要的参考检索价值。

通过对以上各栏目具体文章的分析后不难发现,其遵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补充问题、完善问题”的逻辑关系。就具体内容而言,则从中国画的现状、中国画的先进性、中国画的理法论(具体方法、借古开今)、中国画的真谛(强调内在精神,以八大、石涛为代表)、开阔艺术视野(西洋画的介绍)、技道兼修(临摹、师造化、多读书,立人品、存画道)到独立之思想(擅鉴别,多思辨,求画理、艺不强同、阅佳本)与独立之人格(不为名利、人格即画格)的轨迹展开。这是给国人铺设的一条中国画成功走向将来的路线图,也是一个成功艺术家必备的条件、方法、素养和情怀。由外而内、由技而道、由人格到画格,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链条。

二、以图证文:“铜版”栏目中绘画作品的核心功用

《画学月刊》的“铜版”栏目,是指杂志前面铜版纸印制的、精良古今中外插图。对于美术专业杂志插图而言,除了具有独立欣赏、借鉴和临摹学习价值外,更是对文字部分的有益补充,起到以图证文的重要作用。由此而言,图片的甄选和排列顺序必然经过了编辑的深思熟虑,充分体现其思想导向、价值取向与编辑理念。

刊中插图乍看似乎就是采用了常规性“由古至今、由中到西”的时空顺序排列。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它是根据刊物的精神内核精心进行的逻辑安排:就空间而言,涉及到了中国元明清绘画和法国的现实主义绘画;数量而言,中国画多西洋画少;序列而言,中国画在前西洋画在后;所占版面尺幅而言,中国画大(一幅一面)西洋画小。这一原则充分体现了中西并重,但更注重传统绘画,不崇洋不媚外,发扬国光的思想。这与刊中有关西洋艺术文章少,以及贯穿于整个杂志“国画优于西画”的理念是一致的,体现了办刊宗旨。

文中的三幅法国现实主义的西洋画——克罗培(库尔贝)的《石匠》、米勒的《晚钟》和独米爱(杜米埃)的《剧场生活》,都是名作,有的极度写实,有的夸张变形,但一个共性就是关注下层人民的生活。为了有助于作品的理解与传播,均配有言简意赅的文字解说。这对读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审美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就常规而言插图应该与刊中文章相匹配,但读过刊中唯一的一篇相关西洋画的文章——俞寄凡的《洋画之科学的研究》后发现,文中主要谈及的是埃及与希腊艺术,与法国的现实主义毫不相干。难道这只是为了推介西洋画?显然不是,通读本刊所有文章后发现,当时美术界严重存在着国人多信奉西方写实主义且以此来贬低中国画之不科学的怪状,并试图用西方写实主义来改良中国画,刊中文章正是鉴于此而展开的反击。应该说,这几幅西画的刊发,目的是让有志之士启迪智慧、明辨是非,把它作为与中国画进行甄别的参照物,而不仅仅是介绍西洋画知识,编辑的用心良苦可窥一斑。

中国的传统画,刊发了元明清三代画人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作品8幅。有名气并不太大的元代张孙扬、徐幼文的两幅山水画;被誉为明四家之一重功力的仇英的人物画一幅、倡导南派的巨匠董其昌山水画一幅;清初四僧之一、革新派的石涛山水画三幅;支配清代画坛主流的所谓“保守派”的主将之一王石谷山水画一幅。应该说,就文图匹配而言,石涛的三幅作品显然是配合刘海粟的《石涛的艺术与其艺术论》一文,因而数量较多。之所以如此,恰恰是文中倡导的石涛重表现、重主观的艺术精神乃是艺术之实质,石涛是作者推举的最杰出代表;《宣言》《中国画之将来》《理法论》等文章,也通过中西绘画的对比强调了中国画优于西画。“铜版”栏目中其他中国画虽然不能与文章形式上相互对应,但在刊物宣扬的艺术精神内核上确是暗合的。因为贯穿与整个杂志的精神命脉之一就是中国画要师法传统,借古开新、发扬国光,因此提供不同朝代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作品就是为了对传统中国画作出客观准确的认知、评价与选择,正如张孟嘉反击的那样:“若中西杂揉,势必非驴非马,陷国画于永无复兴之一日”[11]。值得回味的是,其中恰恰有一幅四王之一王石谷的《仿关仝笔》,而且是当时美术界颇具影响的陈小蝶之藏品,这似乎是对其文中所言的那些“他自己不肯刻苦生到变化,一味狂凃瞎抹,倒说中国画没价值”的“现在的学者”的棒头一喝[12]。同时体现了编辑们通过中西对比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体悟、肯定与发扬!而不是把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陈独秀“首先要革王画的命”的“四王”绘画等同于中国画,并视为洪水猛兽。

三、广告经营、版权保护与促销销售策略

(一)广告经营

期刊广告是通过期刊向公众介绍商品、服务和企业信息等信息的传播媒介。广告经营是期刊出版单位的重要业务内容之一,是经济来源之一。因此,一本期刊从创刊始,就成为整个策划方案不可或缺的部分。《画学月刊》创刊号,显然也遵循了这一原则。并制定了详细的《画学月刊广告刊例》(图7),如下:

另附有《备注》“广告概用白纸黑字如须色纸或彩印价目另议。代撰广告文字不另加费,代绘图样制版酌收润资及工价。连登本刊广告三期照码九折,连登本刊广告六期照码八折,连登本刊广告全年照码九折。”由此可见,广告定价根据所占版面位置、版面大小和刊载期数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优惠价。那这些具体的广告,编辑是怎样处理的呢?

首先,期刊所刊登的广告内容,与期刊的性质和风格要尽量保持一致,以维护期刊整体特色,以免影响其专业价值和学术定位。因此,在封面、封底、封二、封三、内页等安排什么性质的广告就显得至关重要。《特约经理故宫博物院各种印刷物》一则就是刊发在“画学月刊广告刊例”的“特等——底封面之外面”。包括《故宫周刊》、《故宫月刊》、《史料旬刊》、《故宫书画集》、《文献丛编》、《清光绪朝中日外交史料》的简介、价位、邮寄方式等。这与本刊性质保持了一致。(图8)

其次,对商业广告而言要巧妙地融入众多美的因素,尽量减少商业气息。《益利汽水》广告刊发在封三,即刊中的“优等——封面底之内面”,加上视觉较为重要的上半版面为较为精致的插图,下半部分为手写魏体的商品名称和简洁上口的广告语等,图文并茂。此种形式既增强了宣传效果、实现了商业价值,同时又增益了“美术”要素,规避了与刊物性质导致的明显冲突性(图9)。

最后,进一步强化了本刊信息和独特之处。在属于“普通”等次的“正文末篇之下一页”刊发了《优待本刊定户》告知,其相对的另一页面则为其它广告,包括“投稿须知”、“画学月刊广告刊例”“定阅价目”、“法律顾问通告”以及本期定价、主办者、主编者、发行者、印刷者、代售处和版权标识等必要信息,类似现在杂志的版权页。

(二)版权保护

民国期间已经有著作权法,著作权人也有了一定的著作权意识。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修订了1915年的《中华民国著作权法》。同年颁布了《解释著作权法各项疑义令》。1927年,部分进步作家和编辑建立了上海著作权人公会。1932年初,中国著作权协会成立。1932年9月1日创刊的《画学月刊》,就有明确的著作权标识。例如,在上面谈到的类似版权页的中间,方框内标有较为醒目的“版权所有不准翻印”字样。最左边竖形方框内有明确申明:“江一平大律师受任利利公司文艺部、现代名家书画扶轮展览会、画学月刊社法律顾问通告:本律师受任利利公司文艺部、现代名家书画扶轮展览会、画学月刊社常年法律顾问。以后如有影射该公司会社等名称或侵害其法益名誉信用者。本律师当依法尽保障之责,此启。事务所四川路四十八号,电话一六九二三四号。”其中“江一平大律师受任”、“法律顾问通告”14字为本页最大号字体,令人关注。 另在本页“投稿须知”中,“来稿译名及字句本社有修改之权”等字样同样体现了明确的版权意识。值得注意的是,《画学月刊》“铜板”栏目提供作品的收藏家许修直就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1927年起任南京国民政府上海特别市法制室主任。

(三)营销策略

为了扩大消费群体,《画学月刊》推出了系列优惠政策。一是“刊物定价优惠”,可见其“定阅价目”:半年六册,二元二角;全年十二册,大洋四元;另附寄费,国内邮费四角,国外三元。而本刊标示“每册定价大洋四角”。一是特色强化,名人效应。“本月刊由现代名书画家、考古家、文学家、收藏家、艺术家百数十人组织而成。以发扬古今中外画学为主旨,内容精审,印刷鲜明,用以作为参考研究最为相宜”。一是“赠送名家楹联,另有社友权利”,具体内容为:“值兹发行伊始,特订下列优待订户办法。凡定阅本刊全年者皆得亨(享)此权利:(一)赠送名家书联,商请许修直、刘海粟、黄宾虹、钱瘦铁、王个簃、贺天健诸先生法书楹联千付,每一定户可指索一人所书并可加题上款。(二)赠送社友证券。本刊对于全年定户认为社友,每人赠送社友证一纸,凡系社友又得二种权利:(甲)社友如有古今中外名人字画等,不能确定其真赝者,得由本社代邀专家鉴定,不取酬敬。(乙)凡与古今中外书画艺术上一切疑问,得随时投函本刊,由本刊物诸主编先生在本刊中分别详细答覆(复)剖解。一是各埠各大书局代售(图10)。

《画学月刊》的广告经营、版权保护与营销策略无疑会吸引更多的定户、广告客户与读者。另外,通过“优待本刊定户”和“刊物定价优惠”的相互参阅,既能看到编辑们的策划思想与营销策略,同时对研究当时这些书画名家的书法润格、艺术市场以及鉴定书画的酬金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结语

毋容置疑,通过编辑对栏目的巧妙设置和结构性组配,使“图”与“文”成为一个有机系统,相互生发相互阐释,形成共同的精神内核。广告经营、版权保护与营销策略,也成了编辑理念的有机构成部分。体现了编辑们缜密的思维,准确的艺术价值导向和办刊宗旨把控。正由于此,《画学月刊》虽然仅出了一期,却是一本优质的专业期刊,在思想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内容与形式等方面达到了协调统一,因而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就专业性而言,现在看都不失为一本优秀的杂志。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由此来看当代的专业美术杂志,不仅让人嘘吁:缺乏的不仅是博学多才、专而多能的专业编辑队伍,更缺乏具有高屋建瓴、纵揽全局、运筹帷幄能力的专家队伍,以及编辑们、作者们那份肩负民族艺术振兴的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2005:103.

[2]陈小蝶.从美展作品感觉到现代国画画派[J].《美展》特刊,1929(4).

[3][4][5][6]谢梦鲤.宣言[J].画学月刊,上海:利利公司文艺部出版物,1932,1,(1):1.

[7][12]陈小蝶.中国画之将来[J].画学月刊,上海:利利公司文艺部出版物,1932,1,(1):6.

[8]黄宾虹的.画学常识[J].画学月刊,上海:利利公司文艺部出版物,1932,1,(1):19.

[9][11] 张孟嘉.淞滨谈录画[J].画学月刊,上海:利利公司文艺部出版物,1932,1,(1):20.

[10]胡强君.据梧斋画语[J].画学月刊,上海:利利公司文艺部出版物,1932,1,(1):22.

猜你喜欢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述评
浅谈民国时期中国画发展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域外翻译文学之探析
民国时期二胡音乐研究
从民国社会环境看文官考试制度的产生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民国时期媒体问题应急管理的特点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近代中英直接涉及西藏事务高级官员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