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婕
[摘要]当代,中国产品设计水平和市场现状处在一个良莠不齐的多面格局,中国传统技艺的发展和创新也正在面临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境遇。在对中国传统技艺传承的文化根脉和人类技术发展的逻辑关系的论述中揭示传统与现代技术之间存在对接的内在联系和外在契机,并从中国新型生产方式、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长远生存的视阈上提出可行的对接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中国产品设计;中国传统技艺;现代工业技术
[Abstract] The level and market of Chinese product design is facing fierce pressure, meanwhile,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is facing a dilemma. This paper is focusing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log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oo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trying to find out their internal connection and external opportunity, and offering an integrated proposal from a new visual angle which concludes new relation of production in china, the cultural diversity of the world and long-range survival of mankind.
[Key words] Chinese product design;Chinese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Modern industrial technology
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国传统工艺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TJYY11-2-081
全球互联网的极速发展和与之相伴而生的各种服务体验模式的助阵,不仅把今天中国产品快速推向了国际竞争的平台,而且也把它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供需特殊阶段,以至中国制作的产品在短短几年间演化成种类无数、品质悬殊的局面,这也揭示出背后的制造到设计格局是无序和有序的相互交织。那么,在中国产品市场面对国内外混杂的竞争场景之时,在中国产品设计开发面对若干未来发展路径之时,在中国产品品牌面对在国际舞台寻求自身形象特色和优势之时,我们锁定了本土技艺所传承的工艺技术与审美风格以及它的道法自然和精神指向,来探求一场不是唯一、旨在真实的对接。如果说,站在人类技术发展的历程上,亦站在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上,这仿佛是一场自我的相遇和自我的解救,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抽丝剥茧,既需内取养料又需融汇变通,以期使中国产品设计挖掘内涵潜力,塑造非凡气质,收获新的生机。
一、中国产品的多面格局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产品作为百姓日常生活选择的主要渠道是供不应求的,产品制造只有不断集中上产量才能满足大众现实需求,而产品品类标准并没有受到格外关注。随着市场开放力度加大,国外产品逐渐进入,对于浩大的国内市场规模和不算强的民众购买力,中国产品并没有很快受到本质上的冲击,且大力发展的制造业反而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带动经济强势增长,也可谓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但是,中国在扩大生产的同时一系列的弊端和问题也逐步显现,如资源浪费导致成本上升,高排放导致环境污染,全球大规模协作经济模式的展开导致竞争更加激烈。随着人民币升值以及劳动力成本攀升等更多客观因素接踵而来,中国许多制造密集型企业(OEM供应商)的发展路径注定越走越窄,而没有发生变化的是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实际上仍处于世界经济价值链的下游。入世后,全球化进程加剧,中国在加速转型,希望全方位地融入世界,然而,众多国外企业依靠自身的国际名牌优势,迅速抢占中国市场份额,使我国民族名牌真正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此时,原有的后发优势一去不返,中国产品面对内外夹击后,从核心技术到外观样式,开始被动依靠模仿和复制,虽在经济回报上有些立竿见影的成效,但却导致产品市场和行业进入到另一种无规则和极其尴尬的境地,中国产品面貌一度呈现出一片混乱景观。然而,混乱之时,信息时代威力突显,我们很快重新认识到创新的价值和知识产权的意义和重要性,过往经历和教训更是让国内各路业内人士纷纷行动起来,先后涌现出海尔、联想、吉利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大力度研发自主品牌产品。由于市场需求,以工业设计为先导的独立设计公司第一次出现在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中并相对快速地成长起来。各级政府部门也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发展和扶植政策,并设立了我国首个设计奖项——红星奖。国内各高校相关专业教育也及时跟进,从教改到创新,注重培养设计人才的实际能力,同时以设计和理论等不同形式成果参与到实践中来。可以说,所有的努力让我国的产品设计终于拥有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崛起。
可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又一次超越了我们的预想。互联网平台的建立和开放以势不可挡的姿态来势汹汹,从应用到普及,再到其带动的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等技术,以改变一切的力量,正在上演着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其中在空前短的时间里,解构了原有的价值链条和产业格局,引发了各个产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生存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建构;变换了不同的分工协作方式、产业链关系、消费与生产的关系;创造了全新的产业生态和经济模式,给正在崛起的中国产品创新驱动再次燃起了强劲的发展引力和无尽动力。
今天,我们可以借助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线上终端模式,在极度扩展的搜索空间中看到不计其数的产品,它们或不同产地,不同品牌,不同品质,不同价格;或不同功能,不同技术,不同样式,不同风格;它们还可能有型号与版本之分,批量与定制之分,内销与外销之分,原创与仿制之分等等。然而,不同入口的统计数据又让我们看到,产品开发周期和使用寿命一样在缩短;产品品类的差异化和同质化趋势同时存在;
二、中国传统技艺的冷暖境域
那么,在当下这样一个以科技为先导的多元化的商业空间里,与千差万别的现代技术产品相比,来自传统技艺所支撑的产品阵营可谓是无奈地被边缘化了。尽管这些年,从传承文化角度,从生态环保角度,从人性物欲角度,相关政府部门及专业人士都由此在积极致力于我国传统技艺的推广和应用,但客观地说,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直接关系依然存在不容辩解的距离。
中国传统技艺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也始于我们祖先获取食物、衣着和居所的生存行为,这其中蕴含着工艺产生的因果缘起,亦可看作是中国传统工艺创造的文化根脉。具体而言,华夏民族在漫长的生命进化及社会发展过程中,依仗其天地自然之客因变迁,因材施技,由技生艺,且代代相传,繁衍积蓄,才创造出无数既有质朴无华,又有精湛叫绝的技艺品类,其中,智、情、艺、理皆通。
随着我国社会阶级的出现和分化,来自于日常生活的传统工艺才逐渐划分为官与民两大系统,几千年来,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定位和价值不同,风格和工艺迥异的样貌特征。建国以后,中国几千年的贵族阶层和皇家文化灰飞烟灭,为满足特殊阶层审美和日常生活需求的技艺,也因此失去了不断发展的动力,这就是部分原属皇家宫廷的技艺品类从此定格在了明清时期的大致风貌的原因所在。与此同时,民间技艺在社会工业化进程中也难逃日渐衰微的命运,本土技艺发展就此遭遇低落期。
然而,不管是成长于民间的还是后来专为特殊权贵阶级服务的传统技艺,其早期发展都是以物质生活需要为基础和推动力的。换言之,我国的传统技艺之所以可以经过千年的不断传承和丰富,是因为技艺始终与当时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与人们之间有着真实的故事和无限的情愫。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提升,不可否认,当代中国的传统技艺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一部分传统工艺在所属的技术领域甚至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但是从技艺本身的角度看,此时由于它们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而逐渐失去了往日质朴的美感和旺盛的生命力。正如日本民艺理论家柳宗悦在其著作中所表述的,“与用结合最为紧密的器具所表现的工艺之美才是最健全的”。
今天,在各种自动化机器产品包围的环境中,我们似乎已习惯用观赏的目光去看待那些久违的已奉为国粹的传统技艺,同时更加遗忘了依然存于都市之外数量可观的保留原生态的传统民生技艺。换句话说,中国传统技艺本身没有能与现代生活需求同步更新和在技术以外的精神领地探求与当代生活的融合与对接。它们与我们生活分离的时间越长,我们也就越无法真正参透技艺内在所包含的信息和意义。这是一种双向的背离,是中国本土技艺现实中的冷暖境域。
三、取法自然,活化传统,合流共进
(一)为什么要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技艺?
祖先遗留至今的技艺如同一个家庭祖辈留给后世的传家之宝,然而这个传家宝并非宝物一般只需珍藏,或像有些非遗文化种类一样只需原样保护。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于普通大众,如果今天只是让大家透过玻璃窗来观看承载着数千年技艺的相关展品,那与观看数亿年前的恐龙化石也无太大差异,因为这种形式让它们都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仅此而已。
上文提到,中国传统技艺开始于先人们的生存行为,包括从制作粗糙石器到繁复精美的工艺品,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文明进化过程,而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尚处古猿时期的人在直立行走后尝试用双手摸索各种技能这一重要环节。当人类懂得使用双手,才大大促进了自身大脑发育与智力提升,而人体构造与机能也才由此逐渐形成心、脑、手的逻辑配合,从而又不断激发手部的灵敏感觉,使人类创造性的想法得以成为现实,所以,传统技艺一般也可理解为是传统手工的技艺。从人类学意义上说,手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潜能,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人与天地自然之间共处的一种方式,是造物主对人类最温暖的恩赐(图1)。
在人类劳作中,手工赋予时间温度,赋予空间质感,赋予人间美的标准和意义。手工是机械制造无法替代的,手工制作的不确定性正是人类艺术创作充满灵动与个性可能的保障,所以,至今很多手工技艺仍然是任何机器生产都无法完成和达到的。手工的伟大与奇妙之处还在于它可以传递物质以外的情感共鸣,承载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一份守护与寄托、执着与希望,甚至是修行与信仰,手工成就的物品可以是有生命力的,有灵魂的。
如果说,对手和手工意义的解读及剖析是我们要继续发展传统技艺的内因,那么,中国传统技艺源于中华大地特有的天地造化就是其外因。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技艺中所体现的“因地制宜”(工艺源于大自然所给予的材料等因素)其实蕴含的是人与天地之间的生态因果,是有关宇宙、自然、环境、材料、技艺、审美、造型、利用、转化等认识和实践的智慧,是潜移默化地规范和调整人们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及思维方式的途径和手段、是经过长年累月的运用而得到反复印证的博大精深的系统知识,这些都是独具东方内涵和中国特色的,因此,我们的研究不应只锁定传统技艺表面的技术和艺术的升级,还要真正探寻属于技艺背后的真正要义——我们与本土技艺之间的血脉相连,我们为什么要服从于自然之法,我们从哪里来?又要走向何方?
(二)当代中国产品设计与传统技艺的共赢模式
兴起于西方,距今发展也不过五百年的工业文明曾一度取代了几乎与人类起源一样久远的手工文明,从此,人类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并先后以不同的现代技术,掀起了三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兴起,使人类开始使用机械大批量地生产各种产品,设计活动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工业设计阶段。
产品隶属技术美学,产品设计属于工业设计范畴。中国工业设计起步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远远落后西方,其成长初期的设计理念及实践都是直接引进发达国家(以德国、日本为主)的经验和做法。由于当时我国处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工业设计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并在随后的若干年时间里习惯于跟跑,缺乏自信。今天,中国部分产品品牌已经走向世界,中国产品设计以及背后一些设计师代表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亮相,但作为发展大国,其设计在规模和标准上以及综合实力上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图2)。
其实,不管是传统技艺还是现代设计及制造都是人类技术发展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中特有的产物,也创造了属于人类特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从人类学角度说,它们自身之间存在前后铺垫和传承创新,既有割裂不断的发展缘由,也有性质上的区别(图3)。
在人类社会进入高速发展的这个时代里,很多国家都开始思考和研究各自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诚然,从古至今,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毋庸置疑,华夏文化也是世界文明中的璀璨瑰宝,其中,中国古代绚烂多彩的物质文明是由众多传统技艺所创造的。因此,基于这样的文化继承责任;也基于在中国产品设计和中国传统技艺都面临发展瓶颈之时;最重要的是,虽然当代设计与传统技艺都在开创自己的发展空间,但是中国产品设计与自身的传统技艺之间存在可以对接的合理要素,且有相互 促进和启发的可能与空间,而这就是本项目研究的最主要问题。通过课题周期的调研与分析,以下三个方面是针对具体情境,对中国当代产品设计与传统技艺对接的阐释:
第一,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范围内不断上演不同程度的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竞争违规,道德触底等危机。人们开始意识到工业文明在创造巨大福利的同时,还会制造我们难以想象的负面问题,在某些方面危害着人类的持久生存,也在某些方面成为一种对人影响极强的“异化”力量。进一步说,“机械唯物主义肯定了物质世界,强调了科学技术的作用,但同时也完全抹杀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性质上的差别”。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这种机械的解释,导致了现代技术存在一定程度的无序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日益严重的困境和伤害。因此,我们在创造复杂机械的进程中,还需要不断回归自然去寻找指引,在传统技艺中发现人最本真的行为与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以借此“温润”现代技术,感化当代匆忙的人心。具体在实践环节,我们可以思考,例如,产品材料设计的选用与加工,产品生产成本与周期的协调,产品使用与废弃周期的控制,产品现代形态与传统技艺的组合等。这其中探寻的不仅是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节能减排,还有传统技艺中介于物质之外的精神所向,尤其是从中国传统实用技艺中挖掘物品生成以及在使用中人们对此的敬意之感,唤醒人们对于适度与平淡生活美学的认可。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并不是要抑制现代人追求生活品质,也不是否定或制约现代设计及技术向更高层面发展,而是希望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来滋养我们的处世之道(图4)。
第二,中国传统技艺品类繁多,几乎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但是今天我们尝试把产品设计与中国传统技艺对接,并不能生拉硬拽,不能为了结合而结合,应该在具体情境和应用中,有专业上的辨认,有客观上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有时代上的创新。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技艺的文化特质是具有“时间”和“空间”属性的,把过去某一时间或某一地区的技艺直接穿越到现代设计中是不适宜的。或者说,文化传统也是一直在积淀并在创新中发展的,我们牵手传统,并不是要否定现代的更新与进步,而是让“传统”以现代的形式不断地可以活在今世和后世,为后代建构母体文化形象体系和为世界创造物质文化的多样性,进而让人类文化进接到人类文明。
第三,当前世界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也正处在新旧时代的交替之中,一方面工业社会的规模经济仍然活跃,其中尖端的位置是被发达国家和新上升的发展中国家所占领。客观地说,“中国制造”因为缺乏长远发展规划,缺乏创新研究和技术改造,缺乏学习与系统管理,以至于在很多重要的国际舞台中遭到同行的嫌弃和冷落;另一方面“互联网+”模式、大数据模式等信息时代的产物已经出现,这是信息产生价值的时代,也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人的智慧得以解放的时代。信息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未来整个世界的距离和时间将被缩小到零,并以信息光速化优势使全球建立起新型紧密的依存关系和国际经济新秩序(图5)。
2013年4月,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了“工业4.0”战略,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是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工业4.0”概念引发了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关注,2015年,我国在分析国内外市场的基础上,遵循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客观规律,定制了中长期十年规划,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其主攻方向是推进智能制造,主要形式是互联网+。“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德国工业4.0”战略是一个革命性的基础性的科技战略,其立足点并不是单纯提升某几个工业制造技术,而是从制造方式最基础层面上进行变革,从而实现整个工业发展的质的飞跃。因此,“德国工业4.0”战略的核心内容并不拘泥于工业产值数据这个层面上“量变”,而更加关注工业生产方式的“质变”。工业4.0将使人类与技术和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发生全新转变。
显然,很快世界格局将被重新构建,中国产品设计既不能放弃对于高精尖技术的自主研发,也不要排斥向发达国家吸取、借鉴有益经验,尤其信息时代与智能时代的来临,使得经济全球化、需求地域化、消费个性化,并激发技术潜能无限扩展 ,传统技艺在与其悬殊的现代技术面前不但不会消失,反而可以通过信息化与智能化完成自己的华丽转身,把中国技艺的“密码”传遍世界,把中国技艺的服务定制给特定对象,把中国技艺与更广泛的现代技术进行融合、改良与创新,使中国工业、半工业、非工业等生产方式灵活地为产业升级服务(图6,7)。
总之,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落后与先进并存、传统与现代共生,需要积极探讨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我国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可能还需要同时推动“工业2.0”、“工业3.0”和“工业4.0”,既要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要实现在高端领域上的跨越式发展,建立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世界发展潮流的中国工业体系。不可否认,新的工业革命浪潮正在兴起,智能世界的前景正在展现,激烈竞争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国产品设计需要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从低成本竞争优势转变为质量效益竞争优势,从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转变为绿色制造,从生产型制造转变为服务型制造。在这个进程中,我们要懂得放眼远方,也要懂得适时地回转视线,“遇见自己”,实现中国模式,也赢在中国模式。
参考文献:
[1][日]柳宗悦.工艺之道[M],徐艺乙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