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许多小镇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大幅度改善之后,开始追求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倒逼政府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文化建设上来,这与在经历了以市场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育人、产业育人快速发展之后的高职院校又重新回归文化育人的方式类同。由于高职院校与小镇在文化建设的特色与内容方面具有一致性与互补性,因此,开展校镇文化共建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与现实意义。校镇文化共建中,既要创建文化平台,开展多种文化交流,又要使校镇文化充分渗透、互相补充;通过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挖掘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小镇特色文化,完善小镇的文化内涵;丰富小镇文化活动,营造特色文化氛围,提升小镇文化品质;创新特色文化产品,推动小镇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特色小镇;高职院校;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朱伟芳(1978-),女,浙江绍兴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地域文化。
基金项目: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度规划重点课题“人文旅游发展背景下绍兴地域文化对外交流译界研究”(编号:135017),主持人:朱伟芳。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3-0037-05
一千多年前,当牛津大学的几十位教师与学生来到剑桥创立剑桥大学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这些师生带来的不仅仅是育人的知识与育人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大学的文化——一种具有浓厚宗教色彩、哲理色彩和科学色彩的大学文化,影响、感染着剑桥人,经过一千多年的文化发展与文化融合,今天的剑桥小镇已经被剑桥大学进行了彻底的文化洗礼,成为了具有浓厚桥剑特色的文化大镇。中世纪的大学对所在的城镇在文化方面产生的影响之大,是后人难以想象的,以至于在人们的心目中,大学文化与宗教几乎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影响和引导着人们对于文化的渴望与文化的追求,这不能不承认大学文化的独特魅力。今天,虽然大学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大学——大学的使命和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小镇也不再是原来的小镇——小镇的经济实现了现代化、小镇的文化更加多元且更加综合,但是,研究大学与小镇的文化融合,尤其是研究具有浓厚区域特色和产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文化与具有鲜明水乡特色的浙江小镇文化的融合,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瓶颈
我国高职院校一直重视文化建设与文化育人,在研究与实践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养成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理想情操的要求出发,研究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内涵,认为“大学文化,是指一切在校园内部环境和校园外部环境的互动下,形成的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是学校以青年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以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行为方式以及由青年学生参与创办的报刊、讲座、社团及其他文化活动和各种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1];“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丰富而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良好的人格、激活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教学育人的不足”[2-3]。二是研究高职院校文化环境建设对培育学生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的推动作用,提出“在校园的标志性建筑上布置校训,在校园显著位置放置校训石,在办公场所悬挂与专业相关的名人字画”“通过校内外的环境布置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性格及职业操作能力”[4]。三是研究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特征,提出高职院校文化具有“层次性”“包容性”“延展性”“继承性”“创新性”,“大学领导”“教职员工”“学生”等多重主体影响着高职院校文化的建设[5];“师生通过完成融入文化元素的教学或学习任务,加深对学校的认知,提升对学校的责任感与归属感”[6]。四是从职业需求出发,研究具有企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文化,“营造企业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体现职业特色,实现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耦合”[7-9],等等。这些高职院校文化研究成果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很大帮助,但对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帮助不大,反映出高职院校在文化育人方面的偏执与缺失,许多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似乎已经陷入了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提出校镇文化共建,既发挥高职院校文化研究与文化创新的特长,又发挥小镇特色文化的优势,使小镇文化要素更加完整,使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内涵更加丰富。
二、高职院校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的逻辑起点
高职院校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的逻辑起点主要有两点:一是特色小镇的文化挖掘、文化培育、文化创新,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方法途径,都需要高职院校的参与;二是高职院校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实现文化育人,同样需要小镇特色文化的充实。
(一)特色小镇的文化建设离不开高职院校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文化建设也需要快速跟上,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浙江省政府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前提下提出特色小镇的文化建设。到目前为止,经国务院批准,浙江已经有两批共200个小镇正在进行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特色经济建设;二是特色文化建设。经过政府职能部门的统筹协调、资金运作与产业发展,特色小镇的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文化建设方面相对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少高职院校师生的参与,需要与高职院校文化融合。
1.小镇特色文化的挖掘需要高职院校的帮助。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原因,江浙一带小镇的许多特色文化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又由于改革开放几十年,人们过于注重经济发展,疏忽了文化建设与保护,使得原本已经保留不多的小镇文化又丢失了许多。要做好小镇的文化建设,首先要做的是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这是一项既没有经济收益,又费时费力的事情,虽有政府的发动,社会响应寥寥无几。但是,这项工作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则具有不同的意义,小镇特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在内涵上具有趋同性与互补性,而且高职院校师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与文化创新能力,比较适合从事小镇文化的挖掘工作。
2.特色小镇的文化内涵需要高职院校文化来充实。正是由于小镇保留下来的特色文化越来越少,因此,要丰富小镇特色文化不仅仅需要对遗失的小镇文化进行挖掘,还需要融合其它文化内容,充实小镇文化。但是,可以融入小镇文化的“外来文化”必须具有小镇的地域特色和产业特色,而高职院校的文化恰恰具有这两个特点。其实,高职院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本身就是地域文化与专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以高职院校文化反哺小镇文化正是小镇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3.特色小镇的文化传播需要高职院校师生的推动。小镇的文化建设不仅仅只是文化元素的增加与文化产品的增多,同样重要的是对小镇文化的宣传与发扬,虽然许多人可以从事这项工作,比如,小镇人通过日常生活习俗与文化产业内容传播小镇文化,通过旅游服务和文化服务传播小镇文化,但是,与每年都在不断变更的高职院校学生的数量相比,这些从事小镇文化传播的人则显得数量不足,发动来自全省乃至其它省份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传播小镇文化,会更显成效。
(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离不开特色小镇
高职院校文化不但具有高校特色,还具有地域特色,高职院校文化的地域特色越丰富,文化育人的内容就越丰富,育人的效果也就越好。高职院校要尽可能传承、吸收更多的小镇文化,并将之内化为学校文化。
1.高职院校文化的地域特色源于小镇文化。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在育人方面,招生与就业数量最多的是本地学生;在开展科学研究方面,合作与服务最多的是本地的企业、行业、产业;在依托专业与技术开展社会服务方面,主要面向的也是当地的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政府职能部门。因此,高职院校在育人、科研、社会服务中形成的文化,主要元素或是起主要作用的也依然是当地的特色文化,即小镇文化。
2.高职院校创新文化产品离不开特色小镇。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每一所学校都有文化产品的研发功能。学校研发的文化产品必须有其自身特色,这一特色应体现出教师的专业特色、本地的产业特色、区域的文化特色,其中,教师的专业特色取决于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当地的产业布局,而当地的产业布局与区域文化有紧密的衔接与因果关系。因此,学校研发的文化产品关键是体现出本地的文化特色,要体现本地文化特色就离不开对小镇文化的挖掘、研究,而且,在设计、制造出文化产品之后,还要依托小镇的文化企业、旅游产业实现产品的交易销售。
3.高职院校提升文化育人水平也要依托特色小镇。高职院校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丰富学校文化内涵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育人,但是,仅仅依靠学校本身很难提高文化育人水平,必须要依靠社会、依靠企业、依靠政府,尤其要依靠特色小镇,依靠小镇的文化元素与小镇的文化活动,要安排学生到小镇进行文化调研、学习观摩、研究思考,最好能够融入到小镇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以小镇特有的文化元素培育学生。
三、高职院校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的理论基础
高职院校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既要符合文化建设要求,又要研究方法途径,还要搭建平台,设立建设项目,组织活动内容,因而需要研究内在规律。
(一)文化渗透的布朗运动规律
在高职院校和特色小镇文化共建过程中,两种文化之间必然会产生文化元素的渗透,这种渗透方式符合布朗运动规律。布朗在高分辨率的显微镜下观察到两种不同浓度的液体混合在一起时,分子之间存在着从密度高的一方向密度低的一方渗透的现象。将两种浓度不同的文化元素混合在一起,也会存在从文化元素密度高的一方向密度低的一方渗透的现象,渗透的快慢取决于两者接触的频率以及接触的范围。
(二)文化再生的生长规律
挖掘小镇传统文化是文化共建的重要内容,挖掘的方法遵循学术规律。但是,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挖掘层面,还需要让挖掘出来的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这就需要研究小镇文化生存的外部条件。传统文化之所以需要挖掘,就是因为小镇的环境已经不再适合传统文化的生长,要使它们重新生根发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就要象对待植物的种子一样,进行浇水、施肥,提供空气、阳光等生长条件,文化的再生也需要营造生长环境。
(三)文化重构的发展规律
文化共建的另一个内容是文化创新。犹如两种不同液体混合到一起必将形成一种新的液体一样,两种不同特色的文化相互渗透不只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会出现大量的文化创新。与液体相互混合产生化学反应所不同的是,在文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着人的思想与人的行为这一特点,所以,文化的融合所带来的文化创新,其内涵更加丰富,对人们的影响更加深远,而且文化的融合、文化的创新等文化重构现象将会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次文化重构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形式上更加多样,也就是说,小镇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的文化重构符合融合、重构、再融合、再重构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
四、高职院校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的要素构成
了解文化渗透的布朗运动规律、文化再生的生长规律、文化重构的发展规律,并以此为理论进行高职院校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应强调以下几个要素:
(一)文化融合的充分性要素
产生布朗运动的充分条件是将两种不同浓度的液体倒入同一个容器之中,使两种液体充分融合,同理,欲使两种不同特色的文化达到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目的,也需要保持两种文化频繁互动、充分接触。
1.文化交流的多样性与制度性。多样性可使文化交流的内容更加丰富,制度化可使文化交流的机会更有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多种层次、多个维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文化交流。例如,安排师生到小镇参与文化调研,参与小镇文化志愿者服务;开展小镇文化宣传与特色文化产品研发,将高职院校文化元素、小镇文化元素融入到特色文化产品中;邀请小镇文化名人到学校讲课,介绍小镇的生活习俗、特色饮食、四季风光、名胜古迹、历史文化、文化名人,制订文化活动的长效机制,不断丰富与创新小镇的特色文化内容。
2.文化渗透的基层性与特色性。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是小镇百姓,只有依靠小镇人,才能更好地继承、发扬小镇文化,因此,要让众多的小镇人参与文化共建,尽可能调动小镇人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挖掘小镇人热爱的文化内容,为他们组织喜爱的文化活动。例如,利用各种传统节日为小镇营造文化氛围,培养小镇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养成自觉维护传统文化的习惯;通过制造、销售、宣传小镇文化产品,扩大文化渗透范围,提高小镇文化影响力;开发文化旅游,开放文化场馆,建设文化雕塑,提升文化品牌,在提高小镇特色文化影响力的同时,提升小镇人的文化品味。
(二)文化挖掘的再生性要素
传统文化的再生需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将已经淹没于历史长河中,具有鲜明特色并能很好地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文化内容挖掘出来并加以发扬;二是营造文化氛围,加强文化宣传,提高文化活力,使挖掘出来的传统文化得以“再生”。
1.对小镇传统文化的挖掘。高职院校可成立小镇特色文化研究基地,聘任高水平文化研究专家、小镇长者、有兴趣和专长的学校师生、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专家作为基地的研究骨干,长期研究小镇的文化发展史;成立课题组,通过走访调研、专家研讨、文献分析、实物论证等方式,挖掘不同历史时期小镇的文化特色,分析产生特色文化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研究特色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小镇人的经济、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特色文化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成因,研讨小镇各历史时期特色文化的产生、发展、变迁、融合,将已经流失的、正在流失的、将要流失的文化,利用各种平台、渠道、方式方法进行传承、发扬。
2.小镇传统文化的“再生”。文化再生至少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一是能够丰富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二是能够融入到现代文化之中或是独立生存;三是虽然当下不具备生存的环境,但可以用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保留下来。为此,高职院校至少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挖掘出来的再生文化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再生文化,欣赏、享受再生文化带来的愉悦,将再生文化融入到生活、工作、学习中,让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二是撰写再生文化书籍,以文字、图片的形式,为再生文化提供新生平台,甚至将再生文化融入到春节、元宵、端午、七巧、中秋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使再生文化展现出新的活力;三是将再生文化融入到小镇的特色建筑之中,使小镇人习惯于再生文化习俗。
(三)文化重构的创新性要素
小镇文化表现为三种形式:已经被传承的文化元素、获得再生的文化元素、不断创新的文化元素。三种元素的交叉出现,必然会出现文化重构。创新文化元素是文化重构的主要源泉,文化创新是文化重构的主要动力。
1.小镇需要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被动的文化创新,是指小镇之外的外来文化潜移默化地改变小镇的文化内涵,将新的文化元素渗透到小镇的主流文化之中,使小镇的文化自然而然地产生变革。主动的文化创新,是指人们根据小镇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在原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文化创造、文化重构,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可以说,被动的文化变革一直在发生,这也是一种文化渗透的布朗运动,这种被动的文化变革有可能使小镇文化往好的方向发展,使小镇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健康,也有可能往坏的方向发展,外来文化占据文化主阵地之后,必然排挤小镇传统文化。在校镇文化共建中,需要更加主动地开展文化创新,在融合小镇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的前提下,使创新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又更加健康。
2.高职院校应在小镇文化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文化的创新需要经济的支撑,文化的创新又有利于文化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文化产品,对经济有推动作用,这样的文化创新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高职院校应当在创新特色文化产品、加强特色文化创意设计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特长,利用小镇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产业资源、市场资源,从生活、娱乐、消费等角度,研究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爱好需求、特色需求、数量需求,将文化元素融入到生产、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环节,开发、挖掘各种文化产品,开创小镇的文化经济。
五、文化共建使校镇双方得益
文化共建不但有利于小镇的文化建设,也有利于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使校镇双方皆可得益。
(一)学校得益
1.丰富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内容。教师通过参与小镇文化建设,可以开阔文化视野,拓宽文化研究范围,提高文化素养;学生通过参与小镇文化建设,可以扩大文化活动空间,获得更加丰富的文化知识;学校通过文化共建,利用在特色文化研究方面有专长的专家学者为学校服务,可以丰富大学文化元素,增加文化育人的渠道,提高文化育人水平。
2.加强学校区域文化特色。将小镇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相结合,在高职院校文化中增添了文化元素,尤其是小镇已经传承下来的文化元素,曾经流失在历史长河中被研究和挖掘出来的文化元素,受到外来文化侵入而产生变异的文化元素,以及融入到文化创新产品中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具有明显的时域特色和地域特色,使高职院校文化更加多样、更具特色。
3.锻炼教师文化研究能力。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参与具有区域特色的小镇文化的研究,可以弄清楚小镇文化的发展规律以及影响小镇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特征要素,学会高职院校文化与小镇文化的融合方法,锻炼文化创新产品的实践能力。而且,项目研究有抓手,研究内容实用性强,感同身受,趣味性好,投入感强,教师研究能力提升较快。
4.提高教师文化服务能力。由于高职院校在帮助小镇、社区进行文化建设与文化服务方面重视不足,教师的文化服务能力已经远远落后于技术服务能力,教师的技术与文化之间已经失衡,通过与特色小镇进行文化共建,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现象,不但使教师越来越重视文化育人,而且通过文化挖掘、文化研究、文化实践,大幅度提高文化服务能力,为学校回归文化育人奠定师资基础与文化基础。
(二)小镇得益
1.完善小镇传统文化。通过师生对小镇传统文化的挖掘、再生以及对传统文化产生、发展、变迁、融合的研究,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文化创新产品之中,并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开发文化旅游,开放文化场馆,加强文化宣传,提升文化品牌,创新、完善、发展小镇的传统文化。
2.丰富小镇文化生活。通过师生挖掘小镇人热爱的文化内容,帮助他们组织喜爱的文化活动,调动小镇人对文化活动的参与热情;利用传统节日为小镇营造文化氛围,培养小镇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养成自觉维护传统文化的习惯,提升小镇人的文化品味,丰富文化生活。
3.拓展小镇文化产业。高职院校为小镇研发特色文化产品,设计特色文化创意作品,研究人们对小镇特色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爱好需求、数量需求,将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文化产品中,将文化创意设计融入到包装、服装、影视作品中,利用小镇的旅游资源、市场资源,发展小镇的文化产业,开拓小镇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孟庆浩.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8):52-53.
[2]曹孙志,谭学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分析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3):77-78.
[3]刘长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3(5):88-91.
[4]李向妃.从校园环境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5(3):55-56.
[5]曹赛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略论[J].大学教育科学,2003(3):76-79.
[6]王亮,钱群雷.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5(23):65-68.
[7]俞立军.企业化视阈中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0(7):82-83.
[8]冯莉群,李志谊,李云雷.企业文化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4):37-38.
[9]曹雪明,周东华.企业文化精神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1(23):37-39.
责任编辑 韩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