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学勤
摘 要:德国名镇哥廷根创立的“哥廷根学派”和“哥廷根思想”,是世界科学文化奇迹。对于正在创建特色小镇的当代中国而言,它是难以复制的。但它在环境运营、文化运营和商业运营方面所建构的现代城市发展路径,对中国有诸多启迪。伴随着新型城市化浪潮,中国特色的小镇创建刚刚起步,这需要在历史审视的框架下,汲取哥廷根在建城史上留下的精华,探索从特色小镇到中国名镇的新路。
关键词:哥廷根;特色小镇;新型城市化
Abstract:Gottingen in Germany created a world miracle on scientific culture that would be known for the Gottingen school and the Gottingen think, it seems rather difficult for Chinese characteristic towns to replicate. The development paths on the environment, culture and businesses operation are also inspirational. With the waves of new urbanization, the beginning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towns also requires the scan with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learns the essence of Gottingen to explore the new road from characteristic towns to famous towns in China.
Key words:G?ttingen ; characteristic towns ; new urbanization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7)-01-36(5)
曾经的世界数学中心、坐拥47位诺贝尔奖得主、并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科学启蒙运动的德国名镇——哥廷根,2012年和2016年笔者有幸两次因公造访,前次受邀参加哥廷根大学275周年校庆,被哥廷根旧市政厅礼堂的百年文化传承所震撼。2016年受邀参加“中德社会计算论坛”,时间相对充裕,并因国内正在兴起“特色小镇运动”,因此对哥廷根进行了多方位的考察和研究,以望对中国特色小镇创建有所启迪。
1 文化视角下不可复制的哥廷根
人口不到13万、建城超过千年的哥廷根缔造了太多的奇迹,以至于和英国的牛津、剑桥,德国的海德堡一起侥幸躲过了二战期间盟军的大面积轰炸,完好地保存了1500多座15世纪到19世纪修建的红漆木衍架建筑。(图1)徜徉哥廷根街头,几乎就像穿越历史,浸润于前现代文化之中,有幸能与几百年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哲人、诗人和政治家们共处在同一个世界科学文化高地。留德十年的季羡林先生对这座大学城曾作了这样的描绘:“哥廷根大学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德国学术史和文学史上许多显赫的名字,都与这所大学有关。以他们名字命名的街道到处都是。让你一进城,就感到洋溢全城的文化气和学术气,仿佛是一个学术乐园,文化净土。”
从哥廷根学派到哥廷根思想,以一个城市命名其学术称谓,并绵延上百年仍有影响力,非哥廷根莫属。与阿基米德、牛顿并称为世界三大“最重要数学家”的高斯于18世纪任教于哥廷根(图2),并开创了“哥廷根学派”。此后,黎曼、狄利克雷和雅可比在代数、几何、数论和分析领域的贡献续写着这一学派的辉煌。到19世纪,著名数学家克莱因和希尔伯特更是吸引了大批数学家前往哥廷根,仅追随他们的博士就有七、八十人,从而使哥廷根数学学派进入了全盛时期。直至20世纪初,哥廷根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世界数学中心和麦加圣地,当时全世界学数学的学生中,最响亮的口号就是,“打起你的背包,到哥廷根去!”
哥廷根作为科学启蒙运动的重镇,一方面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创建于十八世纪的哥廷根大学,它的首任校长冯·明希豪森于1734年受英国国王委派,在哥廷根创办大学,旨在弘扬欧洲启蒙时代学术自由的理念,哥廷根大学也因此一开欧洲大学学术自由之风气,在大学创办之初,即设有神学、法学、哲学、医学四大经典学科,尤以自然科学和法学为重;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在哥廷根大学学习、任教或研究的47位诺贝尔奖得主中有20位获得物理奖、14位获得化学奖,这也使得哥廷根成为德国乃至欧洲科学精神的发源地和象征。哥廷根思想区别于其他人文思想,它从科学出发,并通过科学来探求世界精髓,也因此为启迪人类的科学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科学精英外,来自人文社科领域的许多重量级学者也在哥廷根求学或任教,社会学大师马克斯·韦伯、尤尔根·哈贝马斯,哲学家亚瑟·叔本华、德国大诗人海涅、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以及中国的朱德元帅和国学大师季羡林等,都曾求学于哥廷根大学,现象学大师埃德蒙德·胡塞尔、世界童话大师格林兄弟等,都曾任教于哥廷根大学,他们共同为哥廷根创造的文化遗产使得哥廷根成为不可复制的世界级文化名镇。
2 运营视角下或可借鉴的哥廷根
哥廷根虽躲过了二战期间最猛烈的炮火,但大批知名的犹太籍科学家和学者在二战期间被迫离开哥廷根,使哥廷根的文脉遭受重创,从哥廷根学者获诺贝尔奖时大都处在20世纪上半叶,最新获得诺奖的哥廷根学者仅有2013年生理学奖和2014年的化学奖得主可见一斑。
褪去光环的哥廷根与世界其他城市一样被卷入现代化进程,不过作为一直保持四分之一人口为大学生的大学城,它以无可比拟的文化遗产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哥廷根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在哥廷根,覆盖主要街区的大面积木衍架建筑仍保存完好,其中大部分还在使用中,不经意的一抬头就能发现名人故居的石刻,且标有名人在此居住的时间段;刻在旧市政厅地窖餐厅入口处的拉丁文“哥廷根之外没有生活”,仍吸引着每一个驻足停留的游客或学子;漫步切尔滕纳姆公园(Cheltenham Park),随时可与沉睡的伟人进行心灵对话,市民或在名人墓旁踢球嬉戏,或喝酒弹琴,伟人们也似乎从未远离这座城市;而市中心的“鹅女雕像”见证了无数哥廷根大学的博士生喜获答辩通过(图3),并接受他们乘坐花车前来献吻;每当夜幕降临,除了餐馆和超市,绝大部分商店已打烊,人们聚集在街边酒吧,对酒当歌,畅谈人生……
进入21世纪的哥廷根宁静安祥,除了所有的传承仍流淌着骄傲的血液外,表面上看,它更像一个长者、一个智者参与全球化和信息化冲击下的现代生活,事实上小镇所有的秩序都来自于城市的精准运营。
2.1 环境运营
关于哥廷根的城市环境,季羡林在《留德十年》中的描述再恰当不过:“哥廷根素以风景秀丽闻名全德。东面山林密布,一年四季,绿草如茵。即使冬天下了雪,绿草埋在白雪下,依然翠绿如春。此地,冬天不冷,夏天不热,从来没遇到过大风。既无扇子,也无蚊帐,苍蝇、蚊子成了稀有动物。跳蚤、臭虫更是闻所未闻。街道洁净得邪性,你躺在马路上打滚,决不会沾上任何一点尘土。家家的老太婆用肥皂刷洗人行道,已成为家常便饭。在城区中心,房子都是中世纪的建筑,至少四五层。人们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中世纪去。古代的城墙仍然保留着,上面长满了参天的橡树。”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季老当年的感受记忆犹新,不过其环境背后的运营更值得借鉴。
初到哥廷根,如果还未倒过时差的话,每天凌晨4点左右就会听到街道上各类清扫车工作的声音,除了清扫车司机外,从不见环卫工人在街头工作,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所有环卫车辆均能爬上路牙与地面形成一定角度,在保持倾斜的状态下工作。等早上7、8点人们上班时,所有的城市户外空间已被清扫完毕,确保了人们出行环境的有序和洁净。在哥廷根,无论是市民还是游客,都能保持较高的文明素养,使得白天没有随地乱扔垃圾杂物的现象出现。
为了做好城市垃圾处理工作,在哥廷根相对偏僻的街头都能看到大型卡通式垃圾存储箱,外表干净,设计有趣,毫无异味,不了解的过客还以为到了游乐场。在哥廷根垃圾分类非常细,包括有机垃圾 (Bioabf?lle)、轻型的包装 (Leichtverpackung)、旧玻璃(Altglass)、问题物质收集 (Problemstoffe zur Sammlung bringen)和不属于前述4种的垃圾 (Restmüll)等。垃圾都需分类投放,市民、学子、游客无一例外。
不仅如此,为满足未来大环境发展的要求,哥廷根市于2009年协同市政集团和哥廷根大学共同发起“哥廷根气候保护”项目,制定了居住、经济、服务、宣传和能源供应领域的一揽子计划,除了近60家当地组织机构和企业参加外,许多市民、协会和民间组织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这一气候保护规划的制定。
2.2 文化运营
在哥廷根几乎不需要探寻,随时都能感受到文化硬实力的存在,城市中心如雷贯耳的路名有:高斯路,韦伯路,普朗克路、黎曼路、格林兄弟路……在城市边缘的席勒草坪、俾斯麦塔、集思湖和莱纳河,几乎都能寻觅到大师们昔日的脚印。如此多的伟人在近三百年内频繁地在哥廷根驻足停留,除了追寻科学精神,以及德国高校较自由的注册制外,哥廷根在多方面形成的文化软实力也是其中重要原因。(图4)
哥廷根的文化软实力体现在多方面。比如,大学图书馆向社会上任何人开放,即便是外国人也无需任何证件,可以在阅览室里随意借阅任何书籍和报刊杂志;哥廷根所属的下萨克森州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与其他六个联邦州共同发起了“视觉图书馆”联合会(GBV),它是全德国图书馆联合会中第一家进行网上远距离借书的图书馆,拥有全面的网络数据库;在哥廷根凭有效学生证,即可在歌剧院、交响乐团和博物馆等单位组织的多种文化活动上享有优惠或免费政策。
当然,相比其他大学城,最吸引学子们背起行囊到哥廷根求学的,还是这座城市保护名人故居的方法:哥廷根几乎没有所谓的名人故居参观点,很可能不经意的租房就是名人当年的下榻之处,也许还能在他们曾经使用过的书桌上伏案,与他们在梦中相遇,并聆听他们的教诲……
2.3 商业运营
哥廷根并不是一个商业城市,它没有浓厚的商业氛围,对亚洲人而言,它因为没有大的亚洲超市而显得不方便。不过它有其独特的商业法则维系着这座城市的商业运营。
首先,与其他德国城市一样,哥廷根的火车站就是一条标准的商业街。火车站没有候车大厅,也因德国火车的准点率极高,如果提前到火车站那么就意味着去享受美食或逛街。这条商业街并不因为在站台的下层,就有轰鸣声或异味,漫步其中,你会怡然畅快,忘了是来赶火车。其次,由于来往哥廷根的全世界各种族的学子或游客非常多,使得哥廷根的商业布局更像一个旅游城市,你想要从哥廷根带回德国特产,那么在这里就可解决,不一定非要去下萨克森州首府汉诺威或者交通枢纽法兰克福,而且价格还要相对便宜些。再者,对哥廷根市民而言,赶每周二、四、六早上位于老城南边的集市(Wochen Markt)不失为一种乐趣。这个集市历史悠久,类似中国的室外菜市场,除了能买到各种新鲜的蔬菜水果肉类等食物外,常常还有音乐美酒鲜花相伴,能感受到浓厚的本土情调。鹅女雕像所在的广场也叫集市广场,每到周末,全城的男女老少和哥大的老师学生仿佛都聚到这里休闲、购物,哥廷根的文化中心也一下子变成了商业中心。
3 历史审视下的中国特色小镇创建
兴起于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正值中国新型城市化建设的高潮。2016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文:“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这一中央顶层设计直接将特色小镇建设推向全国,堪称中国“十三五”期间的“新城市运动”或“特色小镇运动”。
一边是有千年建城史的德国名镇,一边是新世纪城市化浪潮中刚刚起步的中国特色小镇,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似乎都很难比拟。但是面对经历了千年兴衰、特别是饱受两次世界大战战火的哥廷根仍生机盎然,吸引着全世界的膜拜者和青年学子,中国的建设者们,需要将这场特色小镇运动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视野之下进行探索思考,才能寻找到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如何用历史审视的眼光和理念来创建中国特色小镇?回溯哥廷根绵延千年的城市发展史,笔者认为,中国特色小镇建设有四大“忌”:忌急功近利、忌有“特”无“市”、忌重“产”轻“文”,忌官热民冷。
3.1 忌急功近利
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有太多急功近利之弊,许多大拆大建不仅割断了城市文脉,还造成了千城一面的局面。这轮特色小镇运动,如果被误导成某一届政府的政绩工程、被开发商裹挟成一场圈地运动、被百姓看作是一次换汤不换药的城郊结合部改造,那就完全远离了“特色小镇”的初衷。破除这样的急功近利,唯有将前人和来者都放置在特色小镇建设之中:前人在这片土地上的耕耘和硕果,要尽最大努力保留;同时要将百年后、甚至千年后的来者纳入关怀,他们未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能否得到滋养?当然,现居于其中的原住民和新移民在小镇创建中的话语权、小镇创建后的宜居权,更应受到呵护。
3.2 忌有“特”无“市”
这轮特色小镇创建运动,产业导向居多。例如浙江目前进入前两批创建名单的79个特色小镇,多半是产业经济导向,有皮革、毛纺、茶业、竹业、陶瓷等,这些产业如不进行现代意义、甚至是后现代意义上的改造,并进行“互联网+”的转型,这些“特”并不一定能带来“市”。“市”,包括消费市场,也包括资本市场和人口迁居市场。特色小镇由政府发动,受制于城市GDP的牵引,在一轮又一轮的创建评比中很容易陷入政绩冲动,如果不将小镇特色进行全方位的包装扩容和升级换代,很可能落入产业园、开发区的套路,使得特色产业在全球化、信息化下缺乏竞争力,小镇新城难以吸引更大范围的就业,也就不可能形成更多新移民的迁居潮。
3.3 忌重“产”轻“文”
哥廷根得益于高斯开始建构的数学帝国,目前拥有39家测量技术制造商,但它作为名镇流芳百世,世人都被它的科学文化及背后的大师们所吸引,几乎无人知晓它的产业布局。中国即便是在产业导向下创建特色小镇,也必须从一开始就培植特色文化基因,基于本土又要超越本土。例如黄酒小镇仅有传统酒文化只能深藏于小巷深处,只有与互联网、体验文化、旅游文化嫁接的现代酒文化,才能香飘万里。在特色小镇打造特色文化,既需要漫长的培育周期,也需要历史的审视,仅有快销文化不足以持续久远,所以小镇建设周期中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应保持人文关怀,都需注入文化因子。只有这样,才能将小镇的硬件和软件进行产业与文化的融合。
3.4 忌官热民冷
哥廷根即使在帝国时代都是官僚气息较少的城市,在这座城市大学教授和科学家的声望远超达官贵族。用历史的眼光来看中国特色小镇,和小镇一起美名远扬的一定是拥有共同特质的小镇人,这些人可能是手艺人、可能是企业家、可能是设计师、可能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普通居民,而不是官员。因此在特色小镇的创建之初,即便由政府主导,依然要最大范围地激发小镇新老居民参与创建的热情和智慧,主动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未来小镇运营过程中,他们要有嵌入其中的权利,要有机会推动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
4 从特色小镇到中国名镇
在中国经历近40年的城市化浪潮后,特别在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过半之下,中国真正开启城市社会之时,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都已具备相当的城市发展常识,此时创建非行政镇、非行政区形态的特色小镇,应具备一定的历史观和大局观,也即在时间长河里、在全球版图中,将目前创建的特色小镇放置其中,看看未来是否能成为省级名镇、中国名镇,甚至是历史名镇、世界名镇?虽然不能确认哥廷根在建城史上是否有这样的战略构想,但至少它一路走来,所有的选择、所有的聚合共同造就了这座德国名镇和世界名镇,简单来说,中国创建这1000个特色小镇,在一开始就必须考虑到“诗和远方”。
许多正在申报的特色小镇目前还只有一个概念,只是一张3平方公里左右的图纸,或一个3A景区的框架,做得稍微深入些的,有一个多规合一的小镇规划、或有一个与特色产业相关联的商业模式,如何有诗意?诗意并不只是那点对酒邀月的情怀,其实小镇的诗意来自被小镇内外群体所共同欣赏的气质,这一气质可以吸引资金、可以吸引返乡、可以吸引人居,但它的培育必须从特色小镇全方位的策划开始。就像哥廷根拥有无数世界级的大师,它的气质宁静深远。而中国一些正在创建的文旅小镇,如果不注入人文、不考虑社区,很可能就是商业街加人工景点的复制,吸引不了正在成长、属于特色小镇主力消费军的中产阶层,同时也吸引不了曾经离开又想返乡的小镇青年。特色小镇独有的诗意气质需要政界、商界、学界、专业社会组织及公众一起长时间共同打造,赋予小镇鲜活的可持续的科技基因、文创基因及商业基因,并将自己不断修正更新,融入周边、融入城市群。
小镇的“远方”,既包括前瞻性的小镇定位、先进的产业布局,也包括绵延不断的人才梯队、跨越时空的小镇运营模式。几百年来哥廷根文脉随处可见,不断传承,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此可以沉睡、或与世界脱轨,哥廷根大学有相当活跃的各种族青年学者通过互联网频繁地与欧盟、与世界对话,他们继承了大师引领世界的衣钵,从不敢轻易让时间稍纵即逝,这也是哥廷根一直都有“远方”的根本基因。中国特色小镇这一富有创意的新型城市建构理念,要使它真正落地,必需从高处从远处做战略设计、从小处从近处进行铺陈,坚持步步为营的创建路径,大胆、开放、精准地汲取全球名镇的运营方略,才能使正在创建的1000个特色小镇真正的具有诗意,具有远方,使整个中国城镇化建设迎来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季羡林.留德十年 [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40.
[2]王涛.克莱因与哥廷根数学的发展[J].数学文化,2013(4):96-99.
[3]康斯坦丝· 瑞德.希尔伯特——数学王国的亚历山大[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8.
[4] 叶隽.哥廷根思想与德国启蒙大学观[J].书屋,2006(9):55-58.
[5] 黄汉平. 哥廷根学派的兴衰 [J].百科知识,1995(9):51.
[6]国家能源可再生中心.哥廷根:联合起来制定气候保护规划[R/OL]. (2016-03-29)http://www.cnrec.org.cn/.
[7]吴国文.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文:培育千个特色小镇 实现首个百年目标[N].中国建设报,2016-7-21.
责任编辑:蒋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