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白
6月2日至5日,参加由省作协、吴堡县委、县政府共同主办的“纪念柳青诞辰100周年,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柳青故里采风行”。商震、霍俊明、阎安、吴克敬、杨海蒂、孙惠芬、乔叶、张英、宋晓杰、邢小利、姚逸仙等30余人参加。采风的几天,走访了千年石城、柳青图书馆、黄河二碛、毛主席东渡纪念地、碛口古镇、柳青故居、柳青曾经上学的私塾,品尝了因《舌尖上的中国》爆红的高家塄村空心挂面,零距离体味吴堡的历史人文、自然风貌和民俗传统、回顾柳青的创作道路,重温柳青精神……可以说采风行程满满,收获很多,感受颇丰。
在短短的半月时间内,两度到吴堡,皆因柳青百年。上一次是参加由西北大学和榆林学院举办的纪念柳青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5月18日因为行程仓促,蜻蜓点水式地参观了柳青故居、图书馆,同样到高家塄吃了空心挂面。表层面地对吴堡有所了解,反倒触发了走向深度的兴趣。
关于柳青
就我本人而言,读过柳青几乎所有的作品,如作品集《地雷》、如另两部长篇《种谷记》《铜墙铁壁》,就连当时发表在《榆林报》上建议如何发展陕北的调研报告也有记忆。但印象最深的是长篇《创业史》,尤其是第一部不止一遍;中篇《狠透铁》和散文《王家斌》(梁生宝的原型)。我读柳青,是作者、读者的浅阅读,远未达到专家、学者、研究者的深度解读。仅就《创业史》政治与文艺关系,贴近还是疏离问题作点滴感慨:当时,建国初,从互助组,到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让农民走农业集体化道路,是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建国之初的中国梦,是当境的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柳青写出了时代精神,作为“三红一创”之一的《创业史》无疑就是时代高峰!如果说时至今日,有研究者认为柳青的文学创作与政治贴得太近而生质疑,饱受“时代局限”的指责,我想说,柳青的悲剧是柳青的,也是时代的。这一观点我在西北大学与榆林学院举办的研讨会上表达过。
我们得承认,新时期以来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土地的重新包产到户,包括土地的流转,与当年的走合作化道路是一种事实上的逆向而行,是一种反动。这或许就是受质疑的由来。但所有的文学评论家理当清晰,作品的时代背景只是作家思想与精神依托的壳,而语言、细节、人物、氛围,是小说作为一门艺术得以成立的基本元素。是否可以这样表述,以小说的四要素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深度、艺术风格来着眼,四者的合而为一无疑是高度,是至境。有哪位作家不想使自己的作品达此境界?复制、解释、创造一个世界是综合了文学的各种要素统一后的三种境界。复制是自然主义的摄影式,解释是带了观点的解读,而创造一个世界是任何一个作家都想抵达的去处。
记得俄罗斯作家普里什文那句:作家是当代的人,同时也要想到永恒。把这句话倒过来解读,柳青想到了永恒,但他毕竟是当代的人。有哪位作家能脱离了现实,脱离了当下?那就该写虚拟写未来去了。
我想说,请客观、公正、理性地对柳青作出评价;柳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为文精神,是值得真正想写出好作品的作家倡导和学习的。
关于吴堡的旅游资源
吴堡想开发旅游业,从而带动或促进经济发展。我以为这一想法是好的,但我们能想到的,别人几乎全部都想到了,甚至我们没想到的别人也想到了。也就是说旅游业是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要想从中分一杯羹或做大,恐怕要有超常的思维才可现实。那么,吴堡缺少的仅仅是一篇如《岳阳楼记》《腾王阁序》式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吗?也对,也不完全对。除了基础设施如食宿条件、交通等等硬件,和宾至如归的服务质量、井然有序的管理、环境安全保障等软件,还要有独特、唯此一处的景观。
那么,吴堡有那些可以纳入旅游的资源呢?我以为首当其冲的是文化。吴堡是享誉中外的陕北民歌《赶牲灵》的诞生地,是文学大家柳青的故里,同样也是青藏公路的主要实施者慕生忠将军和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的故乡;读过作家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的读者都明白这本书名概念上的所指。吴堡有自己独特的方言,也有深厚的历史人文、缘源。据我所知,吴堡族群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之争。战败后的越王勾践,装疯卖傻,卧薪尝胆,最终战胜了胜利后骄奢自满的吴王夫差。吴氏宗亲或达官显贵迫不得已逃亡到这里;另一种传说是,大夏国的赫连勃勃在攻战长安后,把在长安经商的所有吴越(江浙)之人,全部掳掠至此。好像史界比较认同后一种说法。吴堡应该从族群、方言的来源去挖掘、考据。如此,一定会使吴堡这方水土增加更多的魅力;再说,毛主席东渡纪念地。毛主席在延安13年,转战陕北后,从这里东渡黄河走向西柏坡,掀开了建设新中国的诗篇。这绝对是独一无二的资源。加之千年石城的兴衰、柳青图书馆较全的柳青著作版本陈列、仅次于壶口的黄河二碛、古色古香的碛口古镇、柳青故居、柳青曾经上学的贡院(私塾)和空心挂面,无不可以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特别想说说拓展思维,比如城中的广场为什么要叫中心广场?有柳青有张天恩这么好的资源不用,偏偏选一个任何城市都可以叫的名字,恰恰显得极其没文化了。给柳青或张天恩塑像,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不是很好么?
许许多多的旅游景点,无不以文化为灵魂支撑。文化的融入恐怕是吴堡旅游产业兴盛的重要走向!
采风花絮
采风团住吴堡火车站侧的新景点同源堂,有幸与博学多才真正做学问的邢小利先生同居一室。同住的三天里,两次几近彻夜的长谈,使我对省作协的文脉有了更多的了解。真正可以说受益匪浅。
期间,利用闲暇的时间,我还就网约车写出了杂文《唱衰没落拥抱新兴》,为出租司机追打网约司机、打砸网约车、涌堵交通要道表达自己的观点。当时,网约车尚未合法化。
有团友的女儿在美国留学,言及比较与区别,归国的女儿讲,在美国“好山好水好无聊”,回国后“好脏好乱好快活”。有无言过其实,没去过美国不好说。但就感受而言,可见中西或中国和美国的优缺点。环境、基础设施,美国可能优于国内,但人文、人际是否疏离或冷漠?就值得我们鉴别了。
柳青故居的后沟里不远有柳青上学时的私塾,第一次来因行程仓促未能得见。这次参观了感觉别有洞天。私塾过洞上镶嵌的“贡院”二字工稳端庄,令人倏生敬畏。这里虽已衰败如遗迹,但仍让人联想当年的草木茂盛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因为在黄河二碛给杨海蒂和乔叶照过几张像,以为技术不错,到了高家塄参观时便被呼叫。其中有趣的一张,是杨海蒂站在搭于架上晾晒如帘的空心挂面前,名之以“一帘幽梦”,便被“授予”御用摄影师了。
最有意思的当属在高家塄村吃空心挂面宴前的参观了。孙惠芬、乔叶、杨海蒂几位坐下来,在大娘和大婶们手把手的教照下,学做空心挂面。这岂止是采风了,是实实在在地体验生活呀。
回想采风的几天,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及团友间的交流互动,特别是吴堡宣传部长李光泽等诸承办人的苦辛,成为一段恒久的记忆,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