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建设企业课程的途径和措施研究

2016-11-18 08:16霍览宇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霍览宇

摘 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关键要素,本文从企业课程建设这个角度分析校企合作的开展,主要分析了国内外校企合作的特点及发展情况,分析了目前国内职业院校企业课程建设的现状,学校推进企业课程有和重要意义,重点介绍了学校推进企业课程的几种方法,阐述了学校整合企业课程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企业课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3-148-3

1  问题的提出

高职教育一个属性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其职业性,这个本质决定了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必须紧密联系。因此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一个关键要素,甚至可以说校企合作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高低。虽然随着目前高职院校的发展,国内某些高职的师资和办学实力在不断提高,其对外技术服务能力甚至超越了普通的二本院校,但是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总体水平不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由于目前我国并没有出台相关法律制度要求企业对职业教育承担相应义务,造成企业对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并不热心;其二是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自身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缺乏对企业的吸引力;其三是企业还没有意识到高职在校企合作方面潜力,大多数的企业对高职不了解,认可度不高,停留在以前的惯性思维中,认为高职是技校,还是习惯于原来本科院校的合作模式。以上三个原因造成我国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水平普遍不高。

本研究就是针对这个现实问题,提出以企业课程为校企合作的核心,探索一种新的校企合作途径,让企业快速地与高职院校增进了解,取长补短,共同成长。本课题所提的企业课程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对课程的定义一般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课程理解为学校为实现某一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进程的总和,狭义的课程则单独的指向某一门学科。企业课程可以借鉴这个概念,只是开设的主体是企业,其目标则主要是为了让学习者适应某一岗位或工作;狭义企业课程则是指企业的某一培训课程。由此可以看出企业课程与学校课程的主要区别在于目标的不同,学校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人,让学生全面成长,企业课程主要目标是做事,让员工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但是对于职业教育而已,培养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教会学生做事,因此,职业学校的课程在部分目标上与企业课程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引进企业课程是符合学校课程培养目标的。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校企合作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校企合作类型的研究;二是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等;三是校企合作主导地位研究等。校企合作主要体现课程构建上,国外有很多研究成果,如麦吉尔(Msser)和比奇(Beech)提出的行业单元型模式,梅列提出的职业群集型模式,博茨提出的职业发展型模式,布鲁纳提出的概念统整型模式。国内校企合作的研究也分三个方面。一是校企合作政策和机制体制研究;二是欧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借鉴研究;三是校企差异的研究。校企合作课程上的研究主要是消化和吸收欧美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进行创新,如蒋乃平提出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姜大源提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等。因为企业课程的内涵相对较小,国内外研究不多,主要停留在企业培训的方法、信息化手段等。

国内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领域的研究差异明显,原因是职业教育发展程度不同,国外校企合作已经深度融入职业教育体系中,研究侧重某种成熟模式的补充和发展;国内校企合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高职院校或从校企合作的机制体制建设领域研究,如“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研究,或借鉴欧美模式进行应用研究,如现代学徒制模式研究,虽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国内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实践并不顺利,大多数的模式还是停留在纸面上,究其原因还是在校企合作的具体途径上,缺乏创新,难以落实。

3  研究意义

3.1 企业课程是学校与企业最容易实施合作的地方,高职院校容易推进,有较好的可行性

企业课程是学校和企业在业务上最相近的内容,在这个领域企业和学校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容易产生共鸣,最容易实施合作。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引入企业课程能够增加其职业性,更贴近市场,欢迎企业以某种形式参与的学校的教学中来;二是企业由于自身的发展需求,也会谋求自身课程能进入学校,既能为其培养潜在客户,扩大影响力,普及企业价值观。

3.2 企业课程不是简单的引进,要发挥企业课程的最大优

势,需要研究协调机制,有研究必要性

企业课程目标是为培训做事,而学校则是未来人的发展,二者的目标并不矛盾,学校课程在目标上部分包含了企业课程,只是更长远些,而企业课程相对学校课程而已培养目标更直接,更具体,更多的是关注技术细节,有细致的标准。企业课程更多地面向社会,学习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较好的学习基础,而学校学生则未必;因此引进企业课程后在培养目标上要进行修订,教学方式要进行调整。

3.3 企业课程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促进后续教师能力、技术合作水平的提升

企业课程可以作为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的先行方式,能打下校企合作基础,促进后续教师能力提升、技术合作水平的提升,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建设有较好的推广性

我国职业教育目前正处在发展阶段,校企合作水平不高仍然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通过企业课程的方式,提供一种新的校企合作途径,带动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专业建设模式的研究创新,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4  企业课程引进的方法

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课程几乎都是校企合作的课程,如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国际劳工组织的MES课程模式等。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的特点,企业参与学校课程主动性不强,让企业真正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可操作性不高,因此如何引进企业的培训课程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方式。以工科高职电气类专业为例,企业课程主要有以下类别,一是中上游知名软硬件设备供货商如研华工控、西门子自动化、博世力士乐、FESTO、ABB、KUKA机器人等企业提供的产品、技术类应用培训课程;二是下游制造企业如大众汽车、中联重科、三菱电梯等提供生产线调试维护、液压系统装调、电梯维保等生产制造或产品售后维护的培训课程;三是第三方培训服务企业如工控网PLC培训等。这些课程严格上来说也是企业的一种服务产品,不是企业可以随意提供给学校的施舍之物,但凡优秀的企业均有自己优秀的培训课程,是融入了企业相关文化精神的优质产品。由于企业有很多差异并且企业课程也有很多类别,如何引起企业课程,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引进方式。

4.1 校企合作建设实验室的方式

这是最容易的方式,学校将实验室建设与这些企业的课程引进绑定起来,建设校企合作实验室,如西门子先进自动化实验室等在全国很多高职院校都有,通过合建实验室,采用设备提供商的技术和设备,应用其技术支撑培训课程(后文简称技术课程),还可以取得其技术认证,不仅能对学生开展课程教学还能对社会进行技术培训,使学校和企业双赢。

4.2 校企合作推行技术认证的方式

学校已经建有很多专业实训室,有较好的设备和技术条件,在这种前提下,重新投资建设实验室没有必要,但是可以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认证,如GE、ABB、工控网自动化培训等,企业可以通过考察学校的设备情况,通过设备评估一旦满足企业的认证标准,一般也会提供相关的认证培训课程(后文简称认证课程),帮助学校实施企业技术培训和认证。

4.3 学校承接企业售后服务基地的形式

很多企业产品往往需要在不同的地区建设售后技术服务中心,若学校能与企业合作建设售后服务基地,不仅能够节省企业租赁土地、建设厂房的成本,还能帮助企业从学生中培养售后工程师,这种基地一般也会有成熟的售后技术支持课程(后文简称售后课程),如三菱电梯就在全国各地的职业院校中建立技术人员的培训中心。

4.4 校企合建订单班级的形式

这种方式是目前高职院校提的非常多的一种方式,企业参与到专业培养中来,实行校企合作订单培训,学校按企业需求联合开发设置课程(后文简称联合课程),课程有企业定制,适合特定企业的需求,如该校开设中联海外服务订单班,有企业的文化课程、液气压传动课程等。

上述四种方式分别以设备、标准、基地、课程为合作的载体,采用的形式不同,难度也不一样,效果也不同。笔者建议核心能力课程建设以前两种方式为好;综合能力课程以后两种为好。

5  企业课程整合的措施

优质的企业课程本身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对职业院校不是拿来即用,需要进行一定的整合,这个整合包括了对引进企业课程的改造也包括了对已有学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造。对企业课程的改造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与学校课程的融合上,比如教学任务描述上不仅是完成某一功能,还有培养某一思维;教学方法上不仅是技能操作,还有涉及相关技术的讲解说明等。对课程体系的改造主要体现在与已有的学校课程之间的融合,比如在前后续课程的设置上。对前述不同的企业课程而已,整合的措施也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具体措施。

5.1 以企业课程为基础的项目化整合

很多职业院校的课程是项目化课程,设计了具体的工作情景,通过完成指定的工作任务实施课程教学,而很多企业课程如前述技术课程,大部分还是停留指导工程应用的角度,如在软件的操作、硬件的选择、安装、调试等具体的技术细节上,在程序指令的教学上则根据具体的指令进行介绍和案例验证的方式,其中涉及大量的相关术语和工程表达方式;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企业工程师或技术员在对某一技术细节进行设计时的参考和示范,类似技术手册;往往初学者很难看懂技术手册,因此需要将这种企业课程进行整合,需要将技术手册转变为教学指导书。因此这种企业课程就需要进行项目化设计,将其中具体细节的技能操作融合到一体化的教学任务中去,再通过一步步的引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理解技术手册的技术术语和表达方式。这种项目化的改造比较适合前文所述的技术课程和认证课程。

5.2 以企业课程为基础的综合化提升

很多技能性企业课程是直接面向生产技能的,对很多技能操作是指标化的检测和判断。如电子产品检测等企业课程中,对于检测的结论往往是一堆数字指标,达不到指标则为错误,根据不同数字指标组合指导技能操作;又如机电液系统的装调等企业课程,只有编号,编号之间需要完全对应,否则出现错误。这种课程由于不同的组合和不同的编号其实是对应着某种设备内部的某些工作原理,由于企业课程目标限制,将后续原理部分忽略掉,不仅不会影响培训效果,甚至还能排除一定的培训干扰。但是引入到学校后,则必须将后续原理纳入相关前续课程中,才能将该企业课程的综合效果进行提升。这里课程的改造比较适合前文所述的售后课程。

5.3 校企联合课程的开发

前文所述的企业课程往往是中大型企业才具备能力进行开发的,对于中小微型企业限于企业本身的能力,不大可能有自身特色的企业课程。对于企业课程做得好大型企业,员工的流失对其公司的影响不大,而对于小微企业而已,优秀员工离职所带来的技术流失,特别是核心员工的流失对于企业将是致命的打击,对这些企业而言,其在所处行业的案例经验决定了其江湖地位,而很多小微企业的案例经验掌握在少数核心技术人员手中。因此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如果能够将公司案例经验存在公司的硬盘,通过公司的企业课程得以快速延续话,这个问题将迎刃而解。小微企业拥有的案例经验是课程建设的矿产,而课程这是这个矿产中开发出来的结晶,能帮助企业开采这个矿产的最优合作者当然是没有相互竞争的学校。校企合作如何开发这种优质“矿产”,可以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

5.3.1  以学校为主体,引进企业项目,到学校进行课程开发

企业支持学校以其项目为主体开发课程,企业提供项目技术资料、技术咨询服务,学校派出教师进行消化吸收,开发出教学项目。教学项目可作为学校课程载体,学生则可以作为企业的潜在员工,同时也可以进行内部培训。这种方案适应小微企业的核心技术含量不高的场合,如自动化设备的集成项目。这种方式比较有利于学校,所以一般企业不太热心,在技术支持上企业不会尽到全力,对学校师资的能力要求较高,若师资水平有限,有开发不了的风险,造成项目失败。

5.3.2  以企业为主体,引进学校团队,到企业进行课程开发

企业热心做培训,甚至将其作为自身的一个盈利点,会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开发培训项目,会主动找到学校合作,邀请学校团队共同开发课程。这种方式的企业要么是确实在推进企业内部建设,促进企业文化提升;要么是市场需求,对外提供技术设备必须要附带课程等技术服务。这种企业为主的方式,其课程开发是有其内在需求驱动的,也是为其自身服务的,更多的是与其设备捆绑服务,因此学校要么能够采购其设备,要么能够根据其技术自己研发教学设备,做好设备配套才能取得最大成效。

5.3.3  行企校多主体,建设项目团队,共同进行课程开发

行企校多主体需要一个平台,比如职教集团等组织,可以是多所学校和多家企业,校企专家坐下来一起商讨校企联合课程的开发,这种联合课程的建设有利于帮助职业教育与整个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不是前述某一个或一类企业的单个行业。但是这种合作开发起来难道更大,虽然参与的组织更多了,但是协调管理的难道也就更大,往往很难形成共识。因此这一类方式的建设往往需要权威和龙头,学校需要权威专业的引导,企业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需要形成良好的利益共同体,搭建专业或专业群议事决策的机构,形成高效的推进团队,拥有良好的工作机制,学校能培养优秀的受企业欢迎的学生,企业能提供优质的生产项目和实习岗位,各单位相互协作,对这个专业或是专业群的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国内多数这种组织凝聚力不强,主要原因是政府工作的缺位,高职院校在行业的影响力薄弱。

6  总结

高职院校开展企业课程的引进是借鉴企业资源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很多企业也有自身的培训课程进入学校的需求,这种校企合作的方式对校企双方而言都是双赢的。由于不同学校和企业的差异性,校企合作建设企业课程的方式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 考 文 献

[1] 赵有生,王军,张庆玲,刘金华,逯家富.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11).

[2] 段小莉.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4(09).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