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懿君
(南谯区林业和园林局,安徽 滁州 239000)
中山杉在皖东低洼地块造林和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研究
王懿君
(南谯区林业和园林局,安徽 滁州 239000)
本文研究了不同立地条件、不同地下水位条件对中山杉造林保存率和树高、胸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山杉在皖东丘陵低洼地块引种栽培,保存率达到91%以上,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地形变化导致的地下水位因素对中山杉的树高、胸径和蓄积量生长的影响是显著的,高埂地块至低洼地块树高生长的变化幅度为189.5%、171.1%和118.4%,胸径变化幅度为128%、115.1%、90.3%和74.2%,蓄积量变幅为55.6 m3/hm2、40.7 m3/hm2、24.7 m3/hm2和14.4 m3/hm2,是试区综合平均值33.9 m3/hm2的164%、120.1%、72.7%和42.5%,表现出土壤含水率对中山杉早期生长有显著影响。
中山杉;低洼地块;城市绿化;造林;可行性
中山杉(Taxodium hybrid'zhongshanshan')属杉科落羽杉属半常绿乔木,是原产北美落羽杉属落羽杉、池杉、墨西哥落羽杉3个树种的优良种间杂交种。树干挺直,树形美观,绿叶期长,常绿性好,耐盐碱、耐水湿,抗风性强,病虫害少,一般5~6年可进入速生期,树高连年生长量0.6~1.0 m,胸径连年生长量1~2 cm,单株材积年生长量可达0.1 m3,寿命长达200年以上。因其适应性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种植,不仅是农田林网、滩涂造林的优良树种,而且在城市园林绿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绿色景观通道等方面呈现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山杉羽状复叶,叶长0.6~1 cm,螺旋状散生小枝上,不成二列。根系可深入3 m以下土层,有1至数条主根和大量细根,在低洼地块或河湖滩地、堤岸上,6~8龄时在根部向上长出“气根”,长达2.0 m、粗20 cm,主要是为适应原生态区长期浸泡在水中的环境,起到呼吸、通气、固着和贮藏养分等作用,被美国誉为“永不腐朽之木”。在用材林、能源林、碳汇林、休闲林和水源涵养林的营造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广泛运用于湿地生态修复、沿海防护林建设和盐碱地绿化造林,以及城乡绿化和农田林网等,也是水网地区和城市绿化适宜的品系。
位于皖东丘陵的滁州市南谯区属于半丘陵半平原圩区的地貌特征,在滁河和清流河流域,分布有较大规模的低洼地块,笔者拟通过中山杉的引种栽培,以期优选出皖东地区适生的耐水湿优良品种。
试验地位于滁州市南谯区腰铺镇东陈村胜天河一带,海拔20~60 m,属于滁宁快速通道两侧的低洼地块。土壤为黏盘黄棕壤和水稻土,土层深厚肥沃,pH值7.5;年均降水量1 031 mm,平均气温14.6℃。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与原产地江苏省靖江市相近,但冬季温度略低,基本适于中山杉栽培。
试验地面积20 hm2,造林年度为2012年11月底,初植密度为3 m×3 m,选择胸径4 cm、高4.5 m左右的苗木;整地方式为全垦挖穴,穴规格为80 cm×80 cm×60 cm,施基肥,间作油菜、豆类等矮杆农作物;同时选择高埂地块、高位地块(暴雨后短时间被水浸泡)、中位地块(暴雨后7~15 d被水浸泡)、低洼地块(阶段性被水浸泡时间达60 d以上,全年持水期在5个月以上)进行布点造林。2015年12月底树木停止生长后调查树高,胸径等变化因子。
调查范围:对滁宁快速通道两侧森林长廊林带不同区位的3年生中山杉进行样地调查,主要调查树高、胸径、冠幅等因子。
调查方法:按照林带分布状况机械设置临时性样地,对样地内中山杉进行每木检尺,记录地类特征、地下水位情况和树高、胸径等因子。
3.1 地形因子对中山杉树高生长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高埂地块树高生长最快,单株最小值6.3 m、最大值7.5 m,平均树高为7.2 m,比同期栽培的低洼地块提高89.5%;高位地块高生长变幅为5.7~6.8 m,平均值为6.5 cm,与低洼地块相比,提高了71.1%;中位地块高生长变幅为4.0~5.1 m,平均值为4.5 cm,与低洼地块相比,提高了18.4%。说明地形因子对树高生长量有极显著影响。
3.2 地形因子对中山杉胸径生长的影响调查
表1 地形因子与中山杉树高生长关系
从表2可以看出,3年生的中山杉对湿地的适应性有一定的选择性,高埂地块和高位地块试区造林保存率均为100%,中位地块试区造林保存率96.3%,而低洼地块因当年气候寒冷、造林时间偏早和2013年持续高温干旱、长期浸泡在水中等原因,实际保存率为91.5%。同时,不同区位的生境差异导致粗度生长有一定差异,并且变动幅度明显。高埂地块粗度变幅为9.3~13.4 cm,平均胸径达到11.9 cm,并且最小单株胸径也大于低洼地块最大单株8.5 cm;高位地块粗度变幅为8.5~12.4 cm,平均胸径达到10.7 cm,并且最小单株胸径与低洼地块最大单株8.5 cm持平,表现了良好的生长状态;中位地块粗度变幅为5.5~11.8 cm,平均胸径达到8.4 cm,同样优于低洼地块;低洼地块粗度变幅为5.5~8.5 cm,平均胸径达到6.9 cm,成为总体生长情况最差的试区。
表2 地形因子与中山杉胸径生长关系
综合分析结果,高埂地块平均粗度11.9 cm,是试区综合平均值的128.0%,高位地块平均粗度10.7 cm,是试区综合平均值的115.1%;而低洼地块平均粗度6.9 cm,是试区综合平均值的74.2%,表现出土壤含水率是中山杉速生丰产主要的制约因子。
3.3 地形因子对中山杉胸径生长分布结构的影响
表3结果显示,高埂地块粗度分布级为9、11、12、13 cm共4个径阶,所占比例分别为6.7%、13.3%、53.3%和26.7%,主要集中在11、12 cm径阶,占80%,表现出明显的速生丰产性特征;高位地块粗度分布级为9、10、11、12 cm共4个径阶,所占比例分别为5.9%、41.2%、35.3%和17.6%,主要集中在10、11 cm径阶,占76.5%,表明林分生长速度相对稳定,林相整齐、造林绿化效果较好;中位地块粗度分布级为6~12 cm共7个径阶,所占比例分别为10.7%、25%、10.7%、25%、14.3%、10.7%和3.6%,主要集中在7、8、9 cm径阶,占60.7%,表明林木分化最为明显,林分结构松散、林木生长量相对不足,达不到速生丰产目标;低洼地块粗度分布级为6、7、8、9 cm共4个径阶,所占比例分别为29.2%、41.6%、25%和4.2%,主要集中在6、7、8、cm径阶,占95.8%,表明试区受到地下水位较高因素影响,“气根”尚未形成,林分虽然均匀整齐但形成小老树林,早期适应水环境能力不足。适当的控制土壤含水量,尤其是通过排涝措施有效控制较长时间的淹没是非常必要。
3.4 地形因子对中山杉蓄积量增长及分布结构的影响
3.4.1 地形因子对中山杉蓄积量生长结构的影响
表3 地形因子对中山杉胸径生长分布结构的影响
表4 地形因子对树木蓄积量生长结构的影响
表4结果显示,高埂地块蓄积量分布级为9、11、12、13 cm共4个径阶,径阶蓄积量分别为0.024、0.080、0.400、0.248 m3,所占比例分别为3.2%、10.6%、53.2%和33%,主要集中在11、12 cm径阶,占86.2%,成为速生丰产的主体;高位地块粗度分布级为9、10、11、12 cm共4个径阶,径阶蓄积量分别为0.048、0.420、0.480、0.300 m3,所占比例分别为3.8%、33.8%、38.4%和24%,主要集中在10、11、12 cm径阶,占96.2%,表明林相整齐、速生丰产性较好;中位地块粗度分布级为6~12 cm共7个径阶,径阶蓄积量分别为0.024、0.091、0.051、0.168、0.120、0.120和0.050 m3,所占比例分别为3.8%、14.6%、8.2%、26.9%、19.3%、19.2%和8%,林分蓄积量主要集中在9~11 cm径阶,占65.4%,表明林木分化明显、结构不稳定、生长量处于较低水平目标;低洼地块粗度分布级为6、7、8、9 cm共4个径阶,径阶蓄积量分别为0.056、0.130、0.102和0.024 m3,所占比例分别为17.9%、41.7%、32.7%和7.7%,主要集中在7~8 cm径阶,占74.4%,表明试区受到地下水位较高因素影响,普遍形成小老树林,对中山杉早期速生丰产带来不利影响。
综合分析结果,高埂地块林分蓄积量达到55.6 m3/hm2,是试区综合平均值33.9 m3/ hm2的164%,高位地块蓄积量达到40.7 m3/hm2,是试区综合平均值的120.1%;中位地块蓄积量达到24.7 m3/hm2,是综合平均值的72.7%;而低洼地块蓄积量达到14.4 m3/hm2,仅占试区综合平均值的42.5%,表现出土壤含水率对中山杉早期生长有影响。
3.4.2 不同立地类型中山杉胸径生长方差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4个参试小区采用组内观测值个数不相等的调查方法,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样本数为101株,第一自由度为3,第二自由度为97,F0.05为2.7,F0.01为3.98,F检验的临界值为5.15, F>F0.01(3、101),从而推断不同立地因子对粗生长有极显著差异,同时对树木的高生长和蓄积量具有较大影响。
表5 中山杉胸径生长方差分析表
(1)中山杉在皖东丘陵低洼地块引种栽培,保存率达到91%以上,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地形变化导致的地下水位因素对树木的粗(胸径)生长、高生长和蓄积量的影响是显著的,表明中山杉早期生长对水分需求较大。
(2)早期试验表明,大苗造林速生丰产性强,主要指标优于原产地;气根是中山杉与池杉能够在低洼地块和浅水域正常生长的重要标志,早期尚未成型阶段应当加强排涝措施。
(3)中山杉树干挺直,树形美观,叶形秀丽,绿叶期长,耐盐碱、耐水湿,抗风性强,生长速度快,作为新型生态绿化树种,丰富了农田林网、滩涂造林树种,在城市园林绿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城市建设等方面将发挥独特的作用。
(责任编辑:杨婷婷)
Application Study on Taxodium hybrid'zhongshanshan'in Low Wetland Afforestation and Urban Landscape Greening in East Anhui
WANG Yijun
(Nanqiao District Forestry and Landscaping Bureau,Chuzhou 239000,Anhui,China)
In this paper a study was made on the effects of site conditions and groundwater levels on the survival rates and tree height and DBH growth of Taxodium hybrid'zhongshanshan'afforest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low wetland in East Anhui's hilly areas,both the survival rate and preservation rate of the introduced Taxodium hybrid'zhongshanshan'plantations reached above 91%,showing high adaptability;the factor of the groundwater level caused by topographic features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increments of the tree height,DBH and volume;from high bank test fields to low wetland,the variation range of the tree height growth was 189.5%,171.1% and 118.4%,that of the DBH growth was 128%,115.1%,90.3%and 74.2%and that of the volume growth was 55.6 m3/hm2,40.7 m3/ hm2,24.7 m3/hm2and 14.4 m3/hm2,which was 164%,120.1%,72.7%and 42.5%of the mean 33.9 m3/hm2in the test fields and showed that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early growth of Taxodium hybrid'zhongshanshan'plantations.
Taxodium hybrid'zhongshanshan';Low wetland;Urban greening;Afforestation;Feasibility
S791
A
2095-0152(2016)04-0012-04
2016-05-27
2016-06-12
王懿君(1974-),男,林业工程师,主要从事人工林栽培与天然林生态修复方面工作。E-mail:nqlywyj@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