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明,周昭雄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
改革实践
物流业比重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证
周志明,周昭雄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93)
选取1978-2014年的数据,对物流业比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物流业占GDP比重存在先升后降的倒U型规律。从产业结构随经济发展变迁的角度对假说进行了定性解释。从两个方面证实物流业比重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成立。物流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需根据实际适度发展,并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服务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提供相应的的政策支持。
物流业比重;人均GDP;库兹涅茨曲线
在国民经济层面,物流被认为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动脉”,具有增强产业竞争优势、调节和平衡市场供需、助推新型流通形式发展以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等重要作用。在整个世界产业结构的变迁中存在这样普遍的现象:国民经济的发展先会使得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先升后降,而物流业所从属于的第三产业比重则持续上升。这一规律已经被学术界认可,但对于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化趋势并没有达成共识。从广义的定义来说,物流业是流通业的一部分,流通产业的功能是弥合生产与消费的分离,为第一、二产业生产的商品提供流通服务,这种流通服务的量与待售商品的数量和种类是高度相关的。流通产业与商品生产部门的密切关系很容易引起对下面问题的思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商品生产部门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会不会导致流通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
与上面问题相关的文献可以追溯到Anderson和Betancourt在2001年发表的文章,文中利用跨国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以批发零售为内容的狭义流通业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呈“倒U型”,于是,他们借用反映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倒U型”关系的库兹涅茨曲线来描述流通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流通库兹涅茨曲线的假说[1]。国内的文献包括李江帆、曾国军2003年的文章和杨波、王章留2011发表的文章等。前者按照国家统计局对服务业四个层次的划分,通过对我国第三产业及其内部结构升级趋势及发展特征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包含流通业的第三产业第一层次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会逐渐下降这
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我提出物流业呈现出库兹涅茨曲线特征的假说,对物流库兹涅茨曲线特征给出具体的解释如下:
①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初期,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阶段,商品化率很低,对于流通的需求不高,物流业比重很低。物流业作为流通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是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5]。当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之后作为先导产业的物流业在经济发展中必然会呈现出比重逐渐上升的趋势。
②在经济发展水平的中期,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商品化率的提高,对于物流服务的需求也会增加。特别是在信息革命之后,互联网兴起,电子商务开始迅猛发展,物流的发展潜力得到充分的释放,物流业的比重上升到更高的水平。
③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生产社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多,居民消费服务产品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对于实物产品的消费下降,需要运输的实物产品相对减少。这导致物流业比重不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继续增加,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3.11978—2014物流业比重的变化分析
从1978到2014这38年之间,工业化进程快速,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得到不断的升级和优化。人均GDP从382元增长到46 629元,剔除掉价格因素实际增长近20倍。三大产业的比重从27.9:47.6:24.5演化成9.2:42.7:48.1。
经过38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彻底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无效率的局面。物流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在这38年间,物流业增加值从182亿元增加至28 750亿元,占GDP总值最高到6.5%,大多数年份保持在4.4%到6.5%之间。
从图1可以看出1978—2014年我国物流业占GDP比重基本上呈现出“倒U型”趋势。从1978到1987这十年间,这是改革开放的前十年,我国开始改革物资分配体制、商品流通体制、交通运输体制,并且加强企业自主权,同时大力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现代化的物流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出现。这十年是中国物流的筹备阶段,所以物流业产值占GDP比重变化并不明显。而在随后的几年,由于有了前期的积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物流业开始快速发展,这也和这段时期的宏观经济形势高度契合。在1991年之后,中国的物流业比重在保持平稳中逐渐有所下降。
通过观察图1可以直观的了解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物流业比重可能呈现库兹涅茨曲线先升后降的特征,但是由于时间跨度不够,这种特征并不明显,下面必须通过计量模型做进一步确认。
3.2实证分析
3.2.1模型设定
该模型选取人均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为了消除价格因素对人均GDP的影响,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以1978年为基准,文章计算了各年的GDP平减指数,并用该指数对每年的人均GDP做了平减处理。为了验证经济发展水平与物流业比重的“倒U型”关系,设定如下的计量经济模型:
其中S表示物流占GDP的比重,gdp表示实际的人均GDP。模型引入实际人均GDP的二次方来反映对物流业比重的非线性影响。
3.2.2模型检验
对于时间序列数据必须先进行单位根检验来判断模型中变量的平稳性。利用stata进行单位根检验,很容易得到模型中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由于GMM估计允许随机误差存在异方差和序列相关,为了得到模型参数的可靠估计,模型采用GMM进行估计。参数估计结果(见表1)。
通过上表可以知道(lngdp)2的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表明物流业比重S同经济发展水平lngdp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关系。至于估计结果是否真的可信,还需要进行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考察。
3.2.3内生性检验
由于遗漏解释变量与测量误差,特别是物流业比重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逆向因果关系都可能使模型估计结果产生内生性偏误,即lngdp是否为内生解释变量。下面以lngdp与(lngdp)2的滞后一期为工具变量,重新进行工具变量(instrument variable,IV)回归估计。
豪斯曼检验(Hausman Test)表明显著性水平P值都大于0.100,工具变量估计与非工具变量估计的差异在10%水平上没有达到显著,说明模型估计的内生性问题并不显著存在,因而采用非工具变量估计结果更佳,所以可以采用lngdp和(lngdp)2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
3.2.4稳健性考察
根据杨波与王章留(2011),宋则(2008),晏维龙(2004)等学者的文献,除经济发展水平外,经济结构软化、制度变迁与城市化等可能是影响物流业比重的重要外部因素[6-7]。在这里我分别以“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service),“非公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例”(system)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city)为经济结构软化、制度变迁与城市化等因素的代理变量,并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对模型进行重新估计。值得说明的是,由于service、system、city变量之间相关系数都在0.9以上,引发了比较严重的共线性问题。这可能是由于lngdp、service、system、city的影响效应存在很多重合部分。我借鉴Kumar(2000)的做法进行调整,先分别以service、system、city为被解释变量,以lngdp为解释变量,进行OLS估计分别得到残差e,最后将以回归残差表示的调整后变量纳入模型再次进行估计[8]。
首先将其中两个残差变量放入模型中进行稳健性估计,然后将全部残差变量放入模型中再次进行稳健性估计,得到的估计结果(见表3、表4)。
在加人两个主要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后,S与lngdp的“倒U型”关系仍在1%的水平下显著存在。而在加入三个主要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后,结论依然可以在10%的水平下显著成立,这证实结果是稳健的。
根据全国1978—2014的数据对物流业比重的变化进行了定性解释以及实证分析。从定性解释的角度可以得知物流业属于服务业的一个部分,是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内部也会随着优化升级,导致物流业比重会出现先升后降的发展趋势。在实证中,建立了关于物流业比重和实际人居GDP的计量模型,在考察了模型的内生性和稳健性之后,得出了物流业比重会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呈现出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特征的结论。
研究结论证实了物流业比重的库兹涅茨曲线的成立,这对于物流业发展的启示有以下两点:
第一,物流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用动态观点推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这就要求国家必须要根据国民经济总量中实物产品量的演变规律及其对交易运输量的相应需求适可而止地发展物流业,更要注意防止不顾需要和可能,全国各地一窝蜂地发展物流业。
第二,物流业比重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会逐渐下降。这要求我们在物流业占GDP比重保持平稳尚没有出现明显下降趋势的时候,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相应政策,大力扶持现代服务业,以实现服务业的结构优化和保持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
[1]BETANCOURTR,JAMESH,ANDERSON.The Distribution Sector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J].Review of Economicsand Statistics,2001,15(1):65-108.
[2]李江帆,曾国军.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3):45-50.
[3]杨波,王章留.流通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变化规律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
[4]王佳.浙江省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6.
[5]黄国雄.论流通业是基础产业[J].财贸经济,2005(4):18-25.
[6]宋则.改革开放30年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考察[J].商业时代(商业经济研究),2008(4):-.
[7]晏维龙,韩耀,杨益民.城市化与商品流通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04(2):-.
[8]Kumar,N.,Explaining the Geography and Depth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TheCaseof US andJapaneseMultinational Enterprise.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Vol.136,NO.3,2000,PP. 442-477.
[责任编辑:路实]
Hypothesis and Validation on the Kuznets Curve of Proportion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ZHOUZhi-ming,ZHOUZhao-xiong
(College ofManagement,Universityof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This paper selects 1978--2014 years of data to build a model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portion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elationship is an inverted-U curve.Meanwhile,this paper also presents a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hange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paper confirms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 is established fromtwoaspects.The policymeaningofthe paper is that there is a lawofthe proportion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change,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support for the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ofservice industryon the basis ofthe objective law.
The Proportion ofthe Logistics Industry;Per Capita GDP;Kuznets Curve
改革实践
F570.8
A
1673-5919(2016)05-0037-03
10.13691/j.cnki.cn23-1539/f.2016.05.009
2016-07-15
周志明(1992-),男,湖北荆州人,硕士研究生。一规律[2]。后者将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定义为狭义的流通业,并没有将物流业纳入研究范围。文献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流通业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呈现出“倒U型”关系的结论[3]。那么,作为广义流通业一部分的物流业是不是也与经济水平存在这样的关系呢?在物流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民营的物流企业都受到了资本市场的热捧,主流的文献集中在研究区域经济与物流业之间的关系,大都着眼于现状并对物流业的发展提出建议[4]。所以基于长期视角来研究物流业与经济水平之间的关系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有助于深化对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解,为制定物流业的发展战略提供科学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