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设色之工》工艺动词语义分析

2016-11-16 07:08:49田飞王玲娟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义素考工周礼

田飞,王玲娟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

□语言学研究

《考工记·设色之工》工艺动词语义分析

田飞,王玲娟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

文章主要辨析了《考工记·设色之工》中染湅工艺动词的语义,突出了普通动词语义在设色之工中的专业化与技术化特点。这些动词不仅再现了先秦染湅工艺的程序化特点,展示了先秦染练技术的丰富多样性,同时也反映了动词系统中普通类与专业类动词之间的辩证关系。

工艺动词;语义特点;《考工记·设色之工》

一、前言

《周礼·考工记》作为一部记述先秦手工业各个工种设计规范和工序的文献,文中无论名词语义还是动词语义,大都带有专业性的特点。就《考工记》全文而言,动词的分布并不均匀,相较“攻木、攻金、攻皮、刮摩、搏埴”等工艺,设色篇中染湅工艺动词出现的频率明显较高,其工艺动词多达19个,出现33次,相对完整地记录了染湅工艺的工序过程。这里主要借助孙诒让版本的《周礼正义》注释,并透过这些动词出现的语境分析普通动词在染湅工艺领域中的语义,突出普通动词在进入专业领域后,其语义呈现专业化与技术化的特点。染湅工艺动词,见下表。

表1 染湅工艺动词表

(续表)

二、染湅工艺及其流程

(一)染色工艺

《考工记·设色之工》中的“锺(钟)氏染羽”记载了我国传统的丝帛染色工艺技术,包括染液制作和着色技术。

染液制作过程:先是把“红豆杉树”[1]和丹秫浸泡3个月,后用火炊炽,用所炊之汤浇灌,使液体粘稠,染液制成,可以浸染。着色技术即现代我们通常所说的复染技术,包括染红和染黑:丝帛浸入3次为浅红的纁色,浸入5次为黑中带红的緅色,浸入7次为浓黑的缁色。

(二)丝帛精练工艺

《考工记·设色之工》中记载的巾荒氏沤湅法是“中国最早的丝帛精炼工艺”[2]92,书中出现的“湅丝”“湅帛”是指“漂染丝麻等天然纤维之前,除去共生物及杂质的精练工序”[3]234,即所谓的脱胶技术。

“湅丝”和“湅帛”因其精练对象的不同,其工序步骤也不尽相同。“湅丝”工序是先“以涚水沤其丝”,对丝进行适当的处理,然后进入白天暴晒、晚上悬挂井中的水练工艺;“湅帛”的过程则是先灰练,即用栏灰水“渥淳其帛”,再用蜃水“淫之”,继而“清之”“挥之”,并反复“盝之”,然后进入水练工序。

三、染湅工艺动词语义分析

先秦染湅工艺的具体操作流程的描述是通过工艺动词来完成的,故对先秦染湅工艺动词的语义分析是我们深入了解先秦染湅技术的必要前提。

染湅工艺动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词在染湅工艺领域,与其在普通领域的语义不同,其语义具有专业性的特点,我们称之为专类动词,如湅、宿、盝、染、湛、渍、沤、渥、淫、淳、沃、暴、入、为、挥等;另一类是其动词无论是在染湅工艺专业领域还是在普通领域中,其语义几乎无异,我们称之为普通类动词,如炽、实、清、涂等。

(一)专类动词

“义位并不是义素的简单集合,而是由不同层次的义素组成的义素体系”[4]21,根据不同层次的义素在染湅工艺中体现的专业性程度的不同,我们将专类动词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染湅工艺中所释义位,无论是上位义素还是下位义素都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如湅、宿、盝等;另一类是在进入染湅工艺后的动词,其上位义素与普通领域相同,但其下位义素则具有专业技术性的特点,如染、湛、渍、沤、渥、淳、淫、沃、挥等。

1.湅、宿、盝。“湅”丝帛精练工艺的总括性动词,“宿”和“盝”是湅丝和湅帛工艺中具体操作性动词,其义位具有专业性、技术性的特点。

【语例】“巾荒氏湅丝”。《周礼正义》[5]3317云:“《说文·水部》云:湅,也。案:凡治丝治帛,通谓之湅。”这里的“湅”是对治丝、治帛的统称,具体何为“湅”?《考工记注译》[3]234云:“湅丝,是在漂染丝麻等天然纤维之前,除去共生物及杂质的精炼工序。”《汉语大字典》对“湅”的释义较为单一,即“把生丝或织品煮得柔软洁白”[7]1791。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湅”为脱胶技术的总称,其义位的专业性不置可否。

【语例】“夜宿诸井”。《周礼正义》[5]3318云:“悬而渐之于水,经宿也。井有韩,构木为之,可悬丝帛。”陈编《纺织史》说:“‘夜宿诸井’……每天夜里将丝悬挂在井水里,白天光化分解的产物就会溶解到井水里。”[3]235“诸”相当于“之于”,所以这里的“宿”为及物动词,后接隐含的丝帛义“之”,释为“悬挂”。

《说文解字》[6]148云:“宿,止也。”“宿”的本义为夜晚睡觉,其他义位也多与本义相关,如“居住”“停留”等。《诗·卫风·考槃》云:“独寤寐宿。”《楚辞·东方朔》云:“块兮鞠,当道宿。”这里“宿”为不及物动词,可释为“住宿睡觉”义。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将“宿”理解为停留,我们自然地会理解为直接将丝帛置于水中,这样的理解完全置“水湅”工艺于不顾,既不能深入地了解工艺程序与步骤,对词义更不能深入地分析理解。

【语例】“清其灰而盝之”。《周礼正义》[5]3320云:“‘于灰澄而盝晞之’者,《尔雅·释诂》云:盝,涸竭也。正字当作渌。《说文·水部》:漉,浚也,重文渌,路或从录。《方言》云:渌,涸也。《说文·日部》:晞,干也。为谓竢灰清时,出布,去其水而暴干之。”由此可见,动词“盝”为“使浸有蜃水的帛脱水、变干”义。并且我们发现同时期的先秦其他典籍中没有发现“盝”字,而且《汉语大字典》的释义及例句也是单一的,由此可以推断“盝”这一释义是湅帛工艺中的专类动词。

对于专类动词,明确其义位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对我们理解古代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对我们阅读其他典籍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2.染、湛、渍、沤、渥、淫、淳、沃、暴、入、为、挥。“染”是着色技术的总括性动词,“湛、渍、沤、渥、淫”5个工艺动词虽上位语义义素都为“浸泡”,但下位个性义素的不同则充分体现了工艺操作的专业性,“淳、沃、暴、入、为、挥”进入染湅工艺流程,属参与工艺制作动词,其下位个性义素体现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也十分突出。

(1)染。【语例】“锺(钟)氏染羽”。《说文解字》[6]236云:“染,以缯染为色”,即使布帛着色。《周礼正义》[5]3312云:“此工掌染羽,与染人染布帛丝枲,职互相备。”这里的“染”指给羽毛着色,然而设色之工中的画、缋、筐、巾荒之工都与丝帛有关,而为什么锺(钟)氏之工却出现了羽毛呢,而且加上羽毛本身的特性——鲜明光亮,着色岂不违背常理?故“‘染羽’实则‘借羽之多彩,隐喻染出多彩的布帛。’[1]所以无论“染”的对象是“布帛丝枲”中的哪一种,其上位语义义素都是给某物着色,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里的“染”不是简单的上色,而是对颜色有要求的,即给布帛染上具有多彩羽毛的颜色,这是其个性义素的体现,也是染色技术专业性、技术性的体现。

我们发现“染”还出现在同时代的其他典籍中,如《左传·宣公四年》云:“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书·胤征》云:“旧染汙俗,咸与维新”。这里的“染”并不是染色之义,而是“浸染、玷污”“熏染”义。所以对“染”的理解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根据语境确定,更要考虑其专业技术性。

(2)湛、渍、沤、渥、淫。

【语例】“以朱湛丹秫”。《周礼正义》[5]3312云:“郑司农云:湛,渍也……云‘玄谓湛读如渐车帷裳之渐’者,依注例,‘读如’当作‘读为’,明湛改读为渐,而后得训渍也。渐车帷裳,卫风氓篇文。毛传云:‘渐,渍也。’与先郑义同。段玉裁云:‘湛者,今之沈溺字,于义无施,故易为渐渍之渐。’”从释义看,“湛”与“渐”同义,可笼统地释为“浸泡”义,但是我们结合语境“三月而炽之”,发现浸泡必须达3月之久,而其目的是让“红豆杉”和高粱溶解,析出色素,制作染液。“湛”的“浸泡”义在《礼记》“渍取牛肉,必新杀之,薄切之,必绝其理,湛诸美酒”中也出现过,郑玄作注“湛义渍也”,显然此“湛”非染色工艺中的“湛”。

【语例】“淳而渍之”。《周礼正义》[5]3312云:“渍犹染也,亦谓浸而染之。”并引段玉裁释这里的“渍”“与上文注渐渍不同训”,从而看出“渍”不是简单的浸泡,而是浸染,在浸泡的过程中染色。《礼记·内则》“渍取牛肉,必新杀者,薄切之,必绝其理”的“渍”也是浸泡义,但这里的浸泡未反映“染”的过程。由此,我们发现“渍”的“浸泡”义是普遍适用的,但是“染”的参与则是“渍”在设色之工中特有的,体现了染色工艺动词的技术性要求,对此我们应该有清晰的认识。

【语例】“以涚水沤其丝”。“沤”出现在“湅丝”工艺中的“以涚水沤其丝”工序中,《周礼正义》[5]3317云:“沤,渐也。楚人曰沤,齐人曰涹……《广雅释诂》云,沤,渐渍也。《说文·水部》云,沤,久渍也。此湅丝以水渍之七日,故曰沤。”故“沤”为长时间浸泡义,源于楚国方言,并且“湅丝”工艺中“沤”的个性义素是浸泡在涚水中,使丝脱胶,体现了“湅丝”对动词“沤”的技术性要求,而不是单纯的浸泡。

【语例】“渥淳其帛”。《周礼正义》[5]3318云:“渥读如缯人渥菅之渥,以栏木之灰,渐释其帛也。《诗·陈风·东门之池》‘可以沤菅’,传云:‘沤,柔也。’此湅丝言沤,湅帛言渥,文异义同,郑意淳亦训沃也,而渥又为厚沃,经兼言之,明欲帛之渐柔润。”由此我们发现“渥”和“沤”互训,但因其搭配对象的不同,分别出现在“湅帛”和“湅丝”工艺中,然而这里不仅有长时间浸泡义,还有“使之柔润”这一表结果的个性义素,这是“湅帛”工序中“渥”所特有的。

【语例】“淫之以蜃”。《周礼正义》[5]3320云:“《说文·水部》:淫,浸淫随理也。淫之以蜃,亦谓以蜃粉浸淫附著之,与匠人‘善防者水淫之’义同。段玉裁云:郑君从淫训薄粉之,然则淫之言糁也。任大椿云:盖蜃粉与栏灰及水参相和,则浸淫渐渍而善入,粉必薄乃善入也。云淫者,浸润之,使易徹(彻)也。”这里的“淫”不仅含有浸泡义,还包含“使易徹(彻)”这一结果义素。关于湛、渍、沤、渥、淫这5个词的语义及义素,见下表。

表2 湛、渍、沤、渥、淫5词语义及义素分析表

这5个词的共性义素虽相同,但个性义素之间却存在明显的差异,如在浸泡时间这个问题上,“湛”需要的是3个月,“沤”需要7天,正是这些个性义素表现的差异,充分地体现了染湅工艺对每道工序精准性和技术性的严格要求;“沤”和“渥”在先贤注释中,两者互训,但在染湅工艺中,二者因其浸泡对象及效果的不同,故分别使用这两个词,充分地体现了科技领域中对工艺动词选用的严谨性。同时,这也就对工艺动词语义的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分析其义素,不仅包括上位语义义素,还包括下位个性义素,尤其是当上位语义义素相同时,其对下位个性义素的分析就更为关键。

(3)淳、沃。【语例】“渥淳其帛”。《周礼正义》[5]3318云:“与锺(钟)氏‘淳而渍之’之‘淳’同。”“淳而渍之”,《周礼正义》[5]3313云:“淳,沃也,以炊下汤沃其炽……郑玄意盖谓炊者,以萆隔水炊之,水气上烝而下于汤,炊毕,遂以所炊之汤,复沃所炊之朱秫,并烝之使浓厚,乃可染也。”这里的“淳”是浇灌义,并含有使染液浓厚这一结果义素。

【语例】“清其灰而盝之,而挥之,而沃之,而盝之”。《周礼正义》[5]3320云:“《说文·水部》云:沃,灌溉也。谓更以灰水浇沃。”故“沃”为浇灌义,并含有使浸泡过后的丝帛易于过滤这一义素。

通过注释,我们发现“淳”和“沃”在注释中互训,虽共性义素都是浇灌,但下位个性义素有明显的区别,如“淳”无论是在“锺(钟)氏染羽”工艺中还是在“湅帛”工艺中,都与具有浸泡义的“渍”或“渥”工序相连,其目的是使浇灌对象变得“浓厚”;而“沃”则出现在“湅帛”工艺中“挥”工序之后,“盝”工序之前,其目的是除去对象上所附着的杂物,这就充分地说明了技术领域工序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同时也要求我们将动词放于专业的工艺领域对其义素进行全面的分析。而且“淳”“沃”的浇灌义在其他典籍中也有出现,如《仪礼·士虞礼》云:“淳尸盥,宗人授巾。”郑玄注:淳,沃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云:“秦伯纳五女,怀嬴与马,奉匜沃盥,既而挥之。”孔颖达疏:沃,谓浇水也。但是,这里“淳”“沃”的材料主要是水,而“湅帛”中“淳”“沃”的材料是楝灰汁、蜃灰水,并且都带有一定的专业个性义素,这是在普通领域中出现的“淳”或“沃”所不具备的。

(4)暴、入、为、挥。【语例】“去地尺暴之,昼暴诸日”。《说文解字》云:“暴,晞也。”段玉裁注:“日出而竦手举米晒之,合四字会意。”《小尔雅·广言》:“暴,晒也。”《周礼·天官·染人》云:“凡染,春暴練。”郑玄注云:“暴練,練其素而暴之。”贾公彥疏云:“以春阳时阳气燥达,故暴晒其練。”所以“暴”释为在阳光下暴晒,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暴”有具体的要求——“去地尺”,也就是在距离地面一尺的位置暴晒,这一个性义素的要求,充分地体现了染湅工艺的工序的技术性和严谨性。

【语例】“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周礼正义》[5]3313云:“《尔雅》曰:‘一染谓之縓,再染谓之竀,三染谓之纁。’……‘入,谓入染汁而染之。’”这里的“入”不再仅是《说文解字》中的“入,内也,象从上俱下也”,而是带有了“染”义,“入”的过程也就是“染”的过程。所以,“染”义是在“入”的共性义素上所添加的个性义素。

【语例】“以栏为灰,渥淳其帛。”这里的“为”是制成义,但是如何制成呢?这里“栏”指楝叶楝木,其制作可以溶解丝胶的灰水,必须是“将楝叶楝木烧成灰,制成浓厚楝灰汁”[3]237,所以这里的“为”带有“烧制”这一个性义素,体现了灰水制作的具体操作情况。

【语例】“清其灰而盝之,而挥之。”《周礼正义》[5]3320云:“‘晞而挥去其蜃’者,《战国策·齐策》高注云:挥,振也。谓因其干,更振去其蜃也。”这里的“挥”是振动义,目的是去掉附着在布帛上的细小灰蜃。“挥”的振动义,在先秦其他典籍中也有出现,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云:“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战国策·齐策一》云:“举袂成幕,挥汗成雨。”郭璞注:“挥,振去水也。”由此我们也发现同样是作振动解,但是“湅帛”中“挥”的受事是细小的灰蜃,而不是“汗”“水”等液体,这是“挥”在“湅帛”工序中所具有的个性义素。

(二)普通类动词

“炽、实、清、涂”这4个动词参与染湅工艺流程,但其语义与我们常见的释义大致相同。

【语例】“三月而炽之”。《周礼正义》[5]3313云:“炽即饎之借字。”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炽,假借为饎。”“饎”也出现在其他典籍中,如《仪礼·特牲馈食礼》云:“饎爨在西壁。”郑玄注:“饎,炊也。”还有《春秋·仲冬》云:“湛饎必洁,水泉必香。高诱注:饎,炊也。”由此可发现“炽”是“饎”的假借字,表示加热烧煮义

【语例】“实诸泽器”。《广雅·释诂》[7]1021云:“实,塞也。”根据语境,“实”可释为将实物盛放于容器中;“实”的这一语义在同时期的典籍中也有出现,如《孟子·滕文公下》云:“其君子实玄黄与篚,以迎其君子。”这里的“实”即盛、填塞义。

【语例】“清其灰而盝之”。《周礼正义》[5]3320云:“郑玄注:‘清,澄也。’……戴震云:‘每日之朝,置水于泽器中,以澂蜃灰,乃取帛出,盝之挥之。’《说文·水部》:‘清,朖也,澂水之貌。’又云,‘澂,清也’。澄澂字同。盖以水澄去其灰之麤滓,其细灰仍著帛不去,故后復振之也。”“清”是清除,过滤义,即清除蜃灰水中的渣滓。“清”的这一释义在其他典籍中也有出现,如《礼记》云:“重醴,稻醴清糟,黍醴清糟,梁醴清糟。”这里,“清”不仅包括过滤、清除这一义素,其过滤对象还必须是“颗粒”的杂质,如“灰”“蜃”“糟”等。

【语例】“清其灰而盝之,而挥之,而沃之,而盝之,而涂之。”《周礼正义》[5]3320云:“戴震云:‘每日之夕,盝栏沈,涂蜃灰,经宿。’”这里的“涂”采用了其常用义“涂抹”。清郑珍《说文新附考》云:“凡以物傅物皆曰涂”。《书·梓材》云:“若作家室,既勤垣墉,惟其涂堲茨。”这里的“涂”也是涂抹。所以“涂”虽为工艺动词参与湅帛工序,但是其语义仍是先秦动词的常见义。

这4个动词虽作为工艺动词参与“湅帛”工序,但语义与其普通领域中的语义相差无几,不仅没有影响手工领域的工序表达,也说明了先秦丝帛精练工艺动词语义力求经济。

三、专类动词在普通领域中的语义比较分析

丝帛精练工艺中的“宿、盝、沤、渥、淫、淳、渥、挥”作为专类动词,其语义具有特殊性,我们不能以普通领域中的释义去简单地理解,否则,不仅不能准确地解读先秦手工艺技术,更不能全面地分析先秦动词。如“夜宿诸井”中的“宿”,如果我们简单地理解为普通领域中的“停留”义,显然湅丝、湅帛的技术性就不能体现,因为停留的方式有很多种。根据丝帛的特性及是丝帛更容易达到脱胶的目的,显然这里解读为“悬挂”义更为贴切,更具有专业性的特点,这也说明了工艺动词的专业解读性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丰富先秦动词的语义。

“盝、沤、渥、淫、淳、渥、挥”等专业动词同样在上位语义义素或是下位个性义素方面,都突显其专业性和技术性的特点,所以,普通动词在专书尤其是以科技为主的专业性书籍中,其特定的语义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不能惯性地套用。词典释义对于记载这种科技专书书籍而言,我们同样也不能将其中的动词硬性地往技术性和专业性的方向理解,如普通类动词中“清”,其过滤、脱水义在同时期典籍中都存在,进入具体语境中虽支配的具体对象有所不同,但只要仔细观察,其宾语都是表示颗粒状的物体。这也就告诉我们在分析工艺动词时一定要结合语境,与其在普通领域中的释义仔细对比分析,综合研究。

四、结语

对于先秦工艺动词中的专类动词,我们应该从专业的角度去解读,如对“宿”“沤”“渥”等词的技术性解读,可以帮助我们充分地认识科技专业领域的工序严谨性和制作技术的科学性,因为每个动词所牵动的环节都会影响到最后的成品效果,同时也告诉我们不能将普通动词的常用释义直接地套用于像《考工记》这样的专业典籍中,一定要结合注释及相关典籍对比分析;对于普通类动词,如“湅帛”工艺中的“实”“清”“涂”等,虽是作为工艺动词参与湅帛工艺流程,但是释义与其普通语义相差无几,这就告诉我们不能将所有工艺动词的语义专业化、特殊化。所以,对于科技专业领域中词汇的分析,尤其是动词的分析,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科技,帮助阅读其他典籍。

[1]赵翰生,李劲松.《考工记》“锺(钟)氏染羽”新解[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2(9).

[2]周启澂,屠恒贤,程文红.纺织科技史导论[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张道一.考工记注译[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清]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汉]许慎,著;[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7]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丹涪]

H146.2

A

1674-3652(2016)05-0122-06

2015-12-26

2013年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现象与观念———历史艺术学视角下的先唐艺术文献研究”(13YJA760047);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度“文学院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立项课题“《考工记》工艺动词系统研究”(WXY15YJS009)。

田飞,女,河北保定人。主要从事古代汉语研究。王玲娟,女,湖南安仁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传统典籍与汉语文化研究、艺术文典研究。

猜你喜欢
义素考工周礼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当代文坛(2021年5期)2021-08-30 09:35:55
“墙-壁”小考——《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墙壁部的评述与考证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5:16
《考工记》与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内涵
义素分析法
《周礼》大宰九式研究
古代文明(2016年2期)2016-04-26 07:14:47
《考工记》“和合”思想在古琴制作中的体现
叶适门人孙之宏及其《周礼说》考述
俄语“笑”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分析
色彩义素类型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