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明
中国企业对俄投资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
胡明
(一)中国企业对俄投资类型
中国企业对俄投资的主要类型包括直接投资、间接投资以及需对方偿付的其他投资形式,如贸易融资和项目融资等。根据俄联邦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对俄累计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00.3亿美元,在对俄投资项目数量方面,与意大利并列第四。直接投资是我国企业对俄投资的重要类型。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对俄直接投资整体呈上升趋势,投资流量从2000年的0.16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7.45亿美元,在外国对俄投资总量中的占比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缓慢增长期(2000—2005年)、高速增长期(2006—2010年)、波动期(2011—2012年)、稳定增长期(2012—2015年)。其中,2011—2012年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的影响,中国对俄直接投资呈现增速明显放缓的趋势。尽管在2008—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以及在2013—2015年受俄罗斯被西方制裁影响,但中国对俄直接投资在全球对俄投资总量中的占比整体仍呈上升趋势(见图1)。
(二)中国企业对俄投资行业分布
中国企业对俄直接投资涉及行业领域较广,以绿地投资为主,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产、建筑、通信、林业、农业、零售等领域。从2009—2014年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以木材采伐和农业种植为主的农林牧渔业是中国对俄投资的主要行业之一,在中国近些年对俄投资行业分布中的占比一直趋于稳定,中俄两国农业合作互补性较强且前景十分广阔;俄罗斯是能源大国,资源丰富,制造业和采矿业是中国企业对俄投资较多的行业,尤其在2013年和2014年制造业的投资存量占比分别达35.1%和31.6%,并有逐年上升趋势;尽管中国投资者一直对俄罗斯的房地产业跃跃欲试,但由于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及近几年俄罗斯国内经济下滑影响,中国对俄房地产业投资存量所占比重从2009年的32.1%下滑至2014年的6.5%。此外,中国企业对俄直接投资还涉及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和金融业等领域。近年来,中国对俄投资项目逐年增加,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0、2011、2012年中国对俄投资项目分别为31、33、43个,2015年中国对俄投资项目为12个,虽同比有所减少,但在外国对俄投资项目中仍排名靠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存量上升趋势明显(见图2)。
(三)中国企业对俄投资的业态
目前,中国企业对俄投资的主要业态有:(1)租赁商铺,直接零售或批发。在俄罗斯有专门为外国商人提供的商铺市场,如中国商人俗称的莫斯科“一只蚂蚁”(ИЗМАЙЛОВО)集装箱市场、“蓝楼”(НОВОЧЕРКИЗОВСКИЙ)等,不少中国商人在这些市场租下摊位,直接零售或批发自中国出口到俄的商品。2009年这些市场遭到俄罗斯取缔,中国商人损失严重,此后中国商人转战其他较为规范的市场。(2)投资代理或贸易融资。出口商在俄罗斯境内寻找代理或合作伙伴,将出口产品交由代理进行经销或包销。(3)对俄罗斯股票或债券等金融工具进行间接投资。俄罗斯股市近几年一直处于熊市之中,但债券相对稳定,所以中国机构投资者一般选择在公开市场操作,如2012年年初,中投公司在公开市场购入俄外贸银行发行的债券(当时市值价折约1亿美元), 是我国参与俄罗斯私有化的首例财务投资。(4)直接设立子公司、合资公司和办事处等,是中国企业对俄投资较多的方式。中国企业在俄罗斯境内设立子公司或其他形式的分支机构,由总部派出或雇佣当地工作人员从事生产制造、产品推广和销售管理等一切事务。(5)中国主要商业银行——中行、工行、农行、建行等在俄均设立子行,中投与俄直接投资基金共同出资组建了中俄投资基金。此外,中俄之间还达成了多项并购案,例如,中投入股俄乌拉尔钾肥公司、中俄投资基金收购俄知名商业品牌“儿童世界”,以及共同丝路基金对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进行股权投资。
(四)中国企业对俄投资地域分布
截至2016年2月,经中国商务部核准并备案的驻俄中资企业达1360家。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如莫斯科、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等)以及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等)。俄罗斯欧洲部分的大中型城市投资环境较好,消费水平较高,对中国企业的吸引力较大,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工业基础雄厚,且与中国东北毗邻,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对该地区的投资合作得到了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从整体来看,近几年,中国企业对俄投资增长较快,整体呈上升趋势,对双边贸易的拉动作用显著,还增加了俄罗斯税收收入,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也有利于俄填补部分产业空白,实现进口替代。
2006年11月双方已签署《中俄政府间促进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但中国企业对俄投资仍面临各种风险。对驻俄中资企业的抽样调查表明,除不可抗力外,中国企业对俄投资还常伴有国家风险、法律风险、经济风险、文化风险、社会风险以及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
图1 中国对俄投资流量及在外国对俄投资总量中占比(2000—2015年)
资料来源:根据俄联邦统计局《2015年俄罗斯统计年鉴》、俄联邦中央银行数据整理,www.gks.ru, www.cbr.ru
图2 中国对俄直接投资行业分布(2009—2014年)
资料来源:根据2009—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据整理,www.mofcom.gov.cn
(一)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即来自俄罗斯国家层面或国际环境的风险。尽管在普京执政期间,俄罗斯政局总体稳定可控,降低了中国企业对俄投资风险,但由于政府领导层变动导致的投资风险依然不可小觑。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项目2007年签约奠基,原计划于2009年完成,却直至2015年才开始动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莫斯科市政府领导层变动带来的影响,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中俄原油管道项目从1997年开谈,2009年尘埃落定,几经周折,与俄政府决策层反复有关。另外,受乌克兰危机和西方制裁的影响,俄罗斯经济局势恶化、卢布汇率暴跌,整体投资环境不稳定,中国对俄罗斯的直接投资额显著放缓,在2015年7个月内几乎缩减了20%。
此外,俄罗斯在产业政策、外汇调节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对外资的市场准入有相关的限制性措施。依据《俄联邦外国投资法》规定,赌博业、人寿保险业等为禁止外国投资行业;依据《有关外资进入对国防和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性意义行业程序》规定,将地下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采、国防军工、核原料生产、核反应堆项目的建设运营、用于武器和军事技术生产必需的特种金属和合金的研制生产销售、宇航设施和航空器研究、密码加密设备研究、天然垄断部门的固定线路电信公司、联邦级的地下资源区块开发、水下资源等设为限制外资进入的经营范围;根据俄银行业规定,禁止外资银行在俄设立分行,只能设立子行,俄中央银行有权对外资信贷机构在业务和最低注册资本方面提出额外监管要求;根据俄保险业规定,禁止外资保险公司参与其强制保险方案;对战略性企业的并购比重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限制,即联邦级地下资源公司的控股权不得超过5%,其他部门战略性公司的控股权不得超过25%~50%,若国有或国际组织控股的外资企业希望取得具有战略意义的相关公司或地下资源区块项目的10%以上的股权,必须向相关机构(俄联邦反垄断署)审批并由该署视情提交联邦安全会议牵头组成的跨部门外资安全审查委员会审核;依据《俄联邦外国投资法》规定,俄罗斯雇员在外资金融机构中的数量不少于雇员总数的 75%,俄籍雇员在外资投入的产品分成项目中的数量应不少于所聘雇员总数的80%,只有在按协议进行的工程初期或在俄联邦国内缺乏具有相应专长的工人和专家的情况下方可聘用外国工人和专家;依据《有价证券市场法》规定,外国投资者有权购买俄联邦境内企业的股份、股金、股票和其他有价证券,但需依法进行登记并按照证券交易所的有关规定操作;根据俄航空业规定,外国投资者不能参加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管理工作等等。这些准入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扩大并拓展对俄投资范围。
(二)法律风险
俄联邦法律体系复杂,驻俄中资企业无论是在“建”的阶段,还是在“营”的过程中,均须高度警惕法律风险。首先,中国企业对俄投资不仅涉及法律条款庞杂,而且法律法规多变。俄联邦现行与外国投资有关的法律有《俄联邦外国投资法》《投资活动法》《外汇调节及监管联邦法》《俄联邦产品分成协议法》《俄联邦租赁法》《俄联邦土地法典》《俄联邦经济特区法》《有限责任公司法》《股份公司法》《实施国家监督过程中法人和个体经营者权益保护法》《法人国家登记法》《不动产权和交易国家登记法》《森林法典》《租让协议法》《自然垄断法》等。俄联邦法律体系处于调整完善阶段,特别是在俄罗斯加入WTO和建立欧亚经济联盟后,现有法律法规变动频繁,修订更新速度加快,2015年仅在税收方面就分别对《俄联邦税收法典》的1、2部分做了两次修订,更新相关条款规定70余项。其次,俄罗斯每个联邦主体都有制定各自的引资政策或相关法律法规,部分地方性法规与俄联邦法律法规相矛盾,导致企业无所适从,直至跌入法律“陷阱”。再次,中俄两国在技术标准和规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俄罗斯对进口商品一律采用其本国GOST认证体系,技术壁垒高筑,客观上加大了中资企业的投资难度。最后,俄罗斯行政效率低下,政出多门,投资手续繁杂,加上中国企业守法合规意识薄弱,有时热衷于“潜规则”,给中资企业埋下风险隐患。
(三)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经济波动性大。近几年,俄罗斯经济下行压力大,呈衰退趋势。据俄联邦统计局《2015年统计年鉴》数据,2010—2014年俄罗斯GDP增长率分别为-4.5%、-4.3%、-3.4%、-1.3%、-0.6%,2015年年底俄罗斯经济下滑严重,GDP比2014年下降3.7%。第二,汇率波动大,利率调整频繁。自2013年起,油价下跌,卢布对美元大幅贬值(见图3),为稳定卢布和遏制通胀风险,俄罗斯央行曾一度将基准利率从10.5%上调至17%。驻俄中资企业不仅利润流失,而且难逃资产缩水的厄运。第三,高通货膨胀率。据俄联邦统计局数据,2010—2014年俄罗斯较上年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8.78%、6.1%、6.58%、6.45%、11.36%。2015年通胀率为12.91%,达到2008年以来峰值。第四,银行流动性严重不足。自2014年8月起,欧美资本市场正式向俄罗斯五大银行停止90天以上的融资业务,俄罗斯银行在西方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基本切断。第五,俄罗斯会计体系相对独立,未采用西方会计制度,透明度低,很多对俄投资的中国企业无法对其资产进行准确评估,并开展尽职调查,只有少数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比较规范,导致在企业决策过程中往往半途而废。
(四)文化风险
文化风险不仅指两国间的文化差异,还有种族、民族、宗教等更多领域的差异带来的风险。该类风险在中国企业对俄投资的联营公司中更为明显,主要表现有:(1)理念和价值观差异。俄罗斯地跨亚欧两洲,兼有东西文化特征,又具有其矛盾性。(2)民俗宗教差异。俄罗斯民族主要信奉东正教,信徒约占总人口的56%,其次为基督教。而中国的主要宗教为佛教,但中国民众大部分为无神论者。(3)中国“人口威胁论”的影响。受部分政客和媒体炒作,俄罗斯民众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存在排斥心理。(4)沟通交流障碍。驻俄中资企业的属地化率并不高,大部分企业更愿意从国内派员常驻,圈子比较封闭,不少中方员工对俄语不精通,导致沟通交流障碍。(5)对待工作纪律及其上下级关系的差异。很多俄罗斯人对待工作时间的态度相对比较随心所欲,下班时间不太愿意再从事与工作相关事务。对待工作内容相对比较死板,也完全无法理解何为合同中规定的“领导交代的其他工作”等模糊条款。在上下级关系的处理中,不太拘泥“繁文缛节”。(6)企业内部中俄双方员工的信任度不高。
(五)社会风险
中国企业对俄投资面临的社会风险主要来源于民族或民间组织活动,如别斯兰人质事件、地铁连环爆炸事件等;其次是贫富差距悬殊,中心城市与偏远地区差别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上俄罗斯寡头势力范围大,使中资企业难以获得公平竞争机会;然后是官员腐败,中国企业对俄投资过程中遇到的俄罗斯官员腐败现象较为普遍。根据国际反腐组织“透明国际”公布的2015年全球清廉指数排名,俄罗斯位居第119名。
图3 2013—2016年美元对卢布汇率走势图
资料来源: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www.cbr.ru
(六)经营风险
该类风险首先来源于对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水平不高,对项目市场、技术、财务、工程等方面管理粗放。其次,在俄中资企业自身的公司治理结构单一,管理团队素质不高,习惯于用国内的思维方式来处理事情,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经营风险不小。
综上所述,各类风险存在于中国企业对俄投资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不同风险相互关联和叠加,对我国企业在俄投资加强风险管控提出了较高要求。
(一)国家风险、社会风险的规避
1.依托“一带一盟”对接合作契机,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在中俄两国“一带一盟”对接合作背景下,中国政府或企业可利用《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伙伴协议》谈判契机,加强多平台、多领域的政策沟通,寻求中俄两国对外经济政策共同点,就两国间项目实施或将面临的问题达成一致,降低由于政策不稳定性或利益摩擦带来的风险,助力项目顺利实施。
2.充分利用已签署的投资保护协定和中俄政府间投资合作委员会机制,改善投资环境
通过损失赔偿、代位、争议解决等条款,切实维护我国企业合法权益。为进一步改善中国对俄投资环境,可以适时启动与俄新版投资协定谈判,通过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等模式,减少准入限制和歧视性措施,拓宽我国企业在俄投资领域。有效利用中俄政府间投资合作委员会机制,加强政府对重大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减少或降低投资的政治风险。
3.建设和完善情报信息系统,发展对俄投资信息收集和分析机构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中国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让其面临巨大挑战。我国对该战略框架下诸多项目的基础性研究重视不够,难以适应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研究的需要。为保证信息的持续性、有效性,可以建立新型智库、专项研究中心等机构大力收集、整合、分析信息和数据,深入了解对俄投资风险情报,完善对俄投资保险保障体系。
(二)经济风险、法律风险的防范
1.借力“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融资平台
中国企业对俄投资应充分发挥丝路基金、亚洲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银联体的作用,为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金融合作等领域的投资合作寻求最优融资平台,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优化对俄直接投资资金链管理,增强抗风险能力。
2.做好可行性分析
不仅对俄罗斯宏观经济进行透彻分析,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利率、汇率等,选择合理的币种投资和结算方案,还需要对项目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性进行论证,包括供应链的组织化程度、技术、财务、工程、销售、规模、厂址、当地产业配套能力、人员组织、实施计划等,可以聘用俄当地律师和咨询机构,评估相关风险。
3.构建规避风险、自我修复的商业模式
中国企业对俄投资应结合相关规定选择适合自身的投资方式,构建适应当地环境的商业模式。选择可靠的、实力雄厚的合作伙伴,必要时聘请有经验、有实力的顾问,帮助协调解决与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相关事宜;充分考虑企业税费、产品生产条件、销售市场、交通运输、人文、气候和民族风俗等各种国别、地区和民族差异;妥善办理注册手续,俄罗斯注册企业要提供的文件较多,并有一定的文件格式和程序,最好聘用当地律师协助准备注册文件。事后建立全面风险预警机制,与俄罗斯当地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建立长期合作,定期对法律和税务事宜进行审查等。
(三)文化风险、经营风险的管理
1.加强人文交流合作,实现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要打消“中国威胁论”对俄罗斯民众的影响,消除俄罗斯民众对中国企业投资的疑虑,需要加强中俄人文交流合作,赢得民心。中国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举办类似“青年年”、“媒体年”、展览会、洽谈会、学术交流、语言服务与技术培训、实地考察等活动,加深俄罗斯民众对中国、中国企业以及具体项目的了解,增进互信,为中国企业对俄投资打下“群众基础”,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2.培养专业人才,实现国际化管理经营
目前,国内开设俄语专业的高校160余所,会俄语的人才与日俱增,但既会语言又懂专业的综合型人才不足。目前在俄中国留学生已超2万,可考虑利用当地留学生的优势,对其加以培养。在跨国公司管理上,应处理好跨文化问题。运用国际化经营理念,打造企业文化和共同价值观,对不同文化应求同存异。另外,可将文化差异列为一个专门的课题,组织中外员工进行文化培训,并经常举办活动,鼓励员工之间多交流,消除相互间的不信任。
3.转变传统经营方式,有效雇佣当地劳动力,积极开展属地化经营
俄罗斯以配额方式严控外籍劳务人员,俄罗斯本地工资和税赋水平因地区及行业而异,投资方不能因小失大,必须遵守俄罗斯各项法律规定,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经营成本。华为公司是中国企业对俄投资的典型成功案例,其属地化水平达80%~90%。中国企业对俄投资应树立输出的应是技术、资金等,而非劳务的观念。
管理中国企业对俄投资风险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一次的风险管理并不能一劳永逸,应当结合俄罗斯国情、政治经济形势与国际大背景以及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业务拓展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估。根据每类风险出现的原因、出现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建立健全风险应对策略,并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做出策略调整,真正完善中国企业对俄投资的风险管理体系,促进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做好“建营一体化”。
[本文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5QD02)资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责任编辑: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