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港迎春小学 朱满喜
数学课堂上的取舍之道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港迎春小学朱满喜
教学过程中每一步的展开,我们都需要经历“取”与“舍”的抉择。想要准确、合理取舍,必定源自于教师对教材深入、透彻的钻研,也唯有如此才能理性取舍,成就高效的课堂。
数学课堂合理取舍有效教学
每逢要上公开课总会潜心研读教材教参,查看很多相关教学资料,于是乎发现很多自认为不错的教学构想,如果“全盘托出”,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浅尝辄止,时间仓促;二是琳琅满目,没有重点。试问这样的课堂表面上气氛热闹,学生又有多少真正的素养收获?每节数学课的学习内容不苛求丰盈,学习方式不苛求缤纷,学会取舍,追求“一课一得”简单、扎实的数学课堂,是需要每一位老师在备课时冷静面对、用心思考、仔细推敲的。取舍是一种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此取彼舍,合理有效的取舍可以让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使课堂更具活力。下面是笔者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加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一课为个案,在数学课堂设计时所考虑的取舍。
每一节课首先要仔细研读教材,明白本节课的前后知识链,清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是每次备课的重中之重。往往老师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理解和教学方式的把握就决定了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如果没能找到教学内容重难点,就东拼西凑,效果可想而知。所谓“本”其实就是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这个“本”抓住了,围绕这个“本”就可以浓墨重彩地设计教学环节。
二年级下册“加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一步解决实际问题往往在计算教学中是一起教学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历来是实际问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会了分析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就可以把这种分析方法运用到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中去。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结构特点,体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发展数学思维,感受加减运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基于以上理解,导入环节主要复习梳理一步计算实际问题,认识到一步计算一般只需要两个相关联数量就能求出一个问题,为教学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结构特点埋下对比和思考的伏笔。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到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结构特点,在例题教学中明确有3个已知数量和1个问题之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方法,尤其是这3个已知数量如何使用,利用解题思路图,让学生体会解题特点。这是教学重点,审题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法时问:先用哪两个数量求出什么,再用哪两个数量求出什么?让学生来说解题思路,分析数量关系。会得到三种解题思路,并且把文字磁条用活动的思路导图呈现出来(如图)。学生一边交流,一边更换框内数量,这一个过程无形中让学生感受到三个已知数量中可先用其中两个,求出一个中间问题,再与第三个已知数量求出最后问题。
这是自主探究新知的关键,老师切不可轻略带过,在这学习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会讨论、交流,学生会感受到两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在交流中很自然会引出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思路分析到位,列式解答也就水到渠成。此时可以让学生发现对比三种解法,追问:仔细观察三种不同解法在解题步骤和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引导出课题关键词“加减”、“两步计算”。根据学生回答在解答算式上圈画,引导发现两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并在师生对话中突出中间问题的作用。以上设计主要就是为了突出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结构特点,也是为了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结合教学目标,抓住着力点,找准突破点,选取重要的教学内容,层层深入,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把握新知。
在数学课堂上不管是新授还是巩固环节,都要围绕教学重点有主次、有详略地进行,万不可平均使力。
1.教学内容的“末”。二年级下册“加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中带出的知识点还是蛮多的:(1)摘录条件,由于比一步解决问题多了一个条件,为了解决最后的问题学会简单地摘录条件是有必要的;(2)一题多解,例题中有一题三解,那么巩固环节是否也要一题多解;(3)倒推法检验,例题上下车后,引导学生倒推检验正确率;(4)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先读题审题,再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最后检验写答;(5)线段图的初步感知,课本练习中有一题用直条来表示数量的多少,对比引导发现数量关系;(6)条件在表格中呈现的方式。这些在本课中都有涉及,也都是数学学习的知识点,教学时要把握好分寸。这些都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可以轻描淡写,微风拂面,渗透即可。千万不要主次不分,甚至有的知识点不提也可,毕竟不是本课教学重点,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着重学习。
2.语言表达的“末”。在这节课的学生语言表达上,其着重在解题思路的表达和对比三种解答列式,以及最后的学习收获。尽管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我们常常让学生来反思、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但是二年级的归纳能力有限,所以除了重点处让学生自己发挥,其余的语言表达可简单一些,也可以教师帮助,老师说前半句,学生说后半句,学生跟着说,减少语言表达难度。把语言训练点放在例题的探究、交流活动中。
3.巩固练习的“末”。关于这节课练习题的取舍,由于在新授环节必定要花足够的时间,那么在练习题中也要取重点题、有思维难度的拓展题在课上当堂完成讲解。课本中“想想做做”中的画册、游泳馆、农场题都与例题公交车站上下车人数题型一样,取一题画册题加以巩固新知,其余作为作业让学生独立集中完成。取一题工厂题,这一题可以让学生简单感受一下线段图,同时第一步上下午加起来等于一天的总数量更有整体性。再取“想想做做”最后一题学校班级中调查游泳和溜冰的表格题,怎么读表格中的已知数量、问题中“各有”的理解和解题一般先求全班人数的题型。这些相对例题有一些差别和难度,可以课堂上完成讲解,另一些想想做做的题型可以说和例题完全一样,就“舍”!
只追求课堂表面形式的热闹,教学效果甚微,甚至反过来影响数学教学,我们称这样的课堂现象是泡沫课堂。这样的课堂在公开课中尤为突出,必须引起我们的反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明辨真伪,懂得去留。将数学课堂的本质面貌呈现出来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如果与本课数学知识的本质无关的“伪”教学,我们都要决然毅然地摒弃。
一是为了突出教学过程中关注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而设计的“伪活动”。比如布置学生来讨论,结果没有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还没回过神来,老师已经叫了优秀生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只有陪练的份儿。常见到很多无效的小组合作活动,没有明确的要求和分工,学生在操作学具中出不来,稀里糊涂合作了一回,数学思维和能力发展并没有提到多少的提升。二是脱离教学内容的需要,为了体现学生的实际是数学教学的起点而设计的“伪情境”。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大情境小数学”的现象,本来简单的数学问题被设置在复杂的情境中,干扰了学生正常的数学思维,学生越学越糊涂。三是脱离教学目标的指向,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而设计的“伪问题”。比如一些没有思维含量的小问题,那些“是不是”、“好不好”的口号式问题等。这些课堂的泡沫现象是形式主义的表现,只注重课堂教学的表面形式而不重视教学实际效果。
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教学也是如此,教学过程中每一步的展开,我们都需要经历“取”与“舍”的抉择。要准确、合理取舍,必定源自于老师对教材深入、透彻的钻研,也唯有如此才能理性取舍,成就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