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料预学在高年级品德与社会问导课堂中的尝试与思考

2016-11-15 14:50陈晴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实践运用品德与社会

陈晴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小学品德学科的问导式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学习,供料预学是关键的一步。文章结合实际案例,从供料预学的来源、设计过程及效果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供料预学;品德与社会;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0-0013-0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学习重要的是通过探索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探求知识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探求结论的方式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整个过程必须为学生留下思维和行动的足够空间,不能将过程和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自主探究、实践体验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面对通俗易懂的教材,学生往往看过就知道答案,如果照本宣科,课堂不“活”也不“动”,课堂学习效率自然低下。

在基于问导式课堂的背景,如何在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不断摸索中,笔者尝试进行供料预学的学习方式,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供料预学就是学生依据提供的文本学习资料,在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以鄂教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祖国真大”一课为例。本课由3个页面组成(如图1):教材首先以中国地形图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呈现祖国的“大”,进而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并填写;最后,通过呈现生活场景来发现南北温度的差异,以及气候、地形的差异,对各地的生活生产的不同影响。这一节课的内容非常多,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自主探究并学有所获,就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研读教材后,教师将内容进行提炼,形成了第一次活动设计。

【第一次活动设计】

以上由4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一”中,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感知,从学校到祖国,通过生活范围、地域的不断扩大,初步感知祖国的大。同时,通过比一比和算一算,比较世界各国的陆地面积和绵长的疆界线,进一步感知祖国的大。在“活动二”中,通过南北温差大和东西有时差的对比体验来探究祖国的大。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中国地形图,所以在活动中,主要以地形图为主,指导认识地形图,找一找并填写地形,同时结合图例想象地势的特点。

笔者发现,第一次的设计是基于对学习内容的补充和删减,补充的内容是“东西有时差”,教材中提到了最东端到最西端相距5200千米,因而将此内容补充进来,并删减各地的生产生活不相同这部分内容,将其作为拓展学习内容放在课后去完成。

第一次教学之后,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①活动一的引导过长,基本上还是一问一答。②看似自主,其实并没有完全放开,教师牵引得过多。③师生互动比较少,学习内容基本是点到为止。面对这些问题,笔者反思问题产生的原因,发现还是基于对“问导”理解得不够,过于注重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如何解决呢?不妨给学生设定“任务单”的方式。笔者再次研读教材,将内容聚焦到面积、地势地形、海域疆界线这三个方面,以“中国地形图”入手,让学生从图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为学生设定“学习任务单”,结合任务单中的学习提示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于是,形成了第二次活动设计。

【第二次活动设计】

由3个活动环节构成,笔者做了一些调整:

1. 去掉了引导环节,直接用地形图引导学生探究,并开课,这样可为后续的学习节约时间。

2. 放手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到信息,从而引导归纳并聚焦问题。设计这个环节之前,笔者也预设过学生的答案。比如,当发现地图上的颜色不同时,可以将这个信息归纳到地势这个内容;说到文字时,可以将信息归纳到地形的名称上等,这些内容都可以通过地形图来发现。

3. 将原先删掉的内容放进课堂学习。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教学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这样他们更容易理解祖国的大,也可让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这个设计力求关注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过后,问题又来了:学生能感受到祖国的大,但获取的是冰冷的数据,学生查阅的资料范围很广,但内容比较散。因为将学习内容归结为3个点,也就形成了3张不同的任务单,学生自由选择时肯定出现不同的组选择相同任务单的现象,任务单的反馈只会是少部分点对点的回答。为什么给了任务单,让学生边看书,边学习,边思考,效果却没有想象中的好呢?

笔者不断反思,不断追问,找出了原因:

1. 任务单的呈现方式过于直接,没有难度,学生不用动脑就可以找到。

2. 任务单的内容之间有所交叉,给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3. 每组任务单不一样,学生关注的只是本组的内容,对其他组的内容不熟悉,所以也不感兴趣,只是听听而已。交流时,只是教师和一组或几组学生互动,其他人并没有参与进来。

4. 任务单的学习是由教师设定的,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基本还是照着老师设定的框架在开展学习活动。

不难看出,问题的症结还是在任务单上,这个任务单到底该如何设计并使用,才能更有效地为课堂服务呢?

笔者再一次研读教材、课标,课标中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这样的描述:“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因此,笔者调整思路和方向,重新梳理了教材内容,将之前的活动过程进行比对,围绕“祖国真大体现在哪些地方”选取了5个关键词:面积、海陆疆界、地形地势、东西南北距离远、各地生活的不同,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形成了第三次的活动设计。

整节课分为三大学习板块,由“微课导入,引出学习内容”“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内容”“整理回顾,升华学习内容”。在这一次的设计中,笔者做了比较大的调整:

【第三次活动设计】

1. 将原来删掉的导入环节重新使用。只不过将教师的引导变成了微课的引导,既直观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将活动一的部分内容(比一比、算一算)挪到了探究活动中。

2. 将“任务单”变为供料预学。这些供料全部取材于教材中的文本,只不过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文本重新编辑,并对某些内容做了适当的补充。

整个学习过程分成5个阶段,也就是之前的5个关键词。供料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学对所学内容的初步感知,虽然是文本性的内容,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先整体读,然后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再读,并从中归纳,找出中心句写在黑板条上,体现的是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梳理和归纳。通过供料预学,学生不仅对整体的内容有所感知,还熟知自己选择的那部分内容。

3. 探究学习内容,以各种途径来呈现,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方式。例如,面积采用比一比的方式,比世界各国的陆地面积;海陆疆界线采用算一算的方式,通过计算来感知;地形采用找一找的方式,在地图中识图查找;地势采用摸一摸的方式,用立体的地图直观感受;东西南北的距离采用选一选的方式,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知;各地生活的差异,采用说一说的方式,学生可以借助学习材料,也可以结合生活。

4. 活动三,再次回顾祖国的大,这也是对课堂学习的进一步梳理和提升。

在问导式课堂的实践探索中,供料预学不仅是教师对教材文本科学合理的处理,还是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的一种尝试。它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必要材料,也是渗透学习方式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编辑:易继斌)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践运用品德与社会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谈小学英语乐学课堂模式的组织与实践
试论小学语文“递进循环式”教学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低压配电柜上接地保护装置的运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