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层次理论视域下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青年的吸引力研究

2016-11-15 01:32汪蕾张传文
关键词:吸引力农村建设

汪蕾,张传文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230601)

需求层次理论视域下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青年的吸引力研究

汪蕾,张传文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23060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农村面貌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城乡二元对立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趋势也越来越显著。为了生计,为了赡养老人教育孩子,以及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农村人口,尤其是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村青年大量涌向了城市。伴随这一现象而来的是新农村建设极度缺少人力资本和动力支持,从而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下,研究农村青年的细分需求满足情况,对提升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青年的吸引力有积极的意义。

需求层次理论;新农村建设;农村青年;吸引力

一、当前农村青年的细分需求

(一)需求层次理论与吸引力构建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其《人类激励理论》的论文里提出人类的需求如同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类的行为多是以满足这些需求为动机。[1]其中生理和安全需求被视为基本需求,而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则被视为高级需求。当下一级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高一层次的需求将成为人类行为的激励因素(如图1所示)。此外,尤为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每一个层次里按照满足程度可以分为稍微满足、基本满足和完全满足。

图1 马斯洛需要理论示意图

通过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的解读,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对于人类来说,需求满足的程度与其被吸引的程度呈正相关态势。当某种情境出现,能够使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就会对这种情境产生极大的渴望和追求。这也就给我们以启示,即通过对受体实际需求的分析,将施体的相关需求满足因素加以合理配备,将会有效完成施体对受体的吸引力构建。引申至以下笔者将讨论研究的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青年的吸引力问题上,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党和国家所提倡的新农村建设以及现实的农村生活状态能够满足农村青年的需求(包括回报父母,教育孩子以及自我实现等),那么农村将会成为农村青年安居乐业、施展抱负的一块不逊于城市的热土。

(二)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村青年的需求总特点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得民心的惠农工程。[2]农村青年是这一建设事业中的中坚力量。这一群体,体力强健,精力充足,闯进十足,充满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新时代的农村青年除了有其与中老年农民相比而来的生理优势,还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生成长的年轻一代的农民,伴随着国力的增长、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也有着比其祖辈、父辈更好的基础教育,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发展机遇。在打工经济和农村劳务输出政策的影响下,多数有技术、有能力的农村劳动力都选择离开农村,外出到城镇寻求更好的发展。[3]

对于农村青年,学界长期以来以受教育水平、谋生技能为标准而简单二分出普通农村青年和精英农村青年。笔者在农村—城市研究视域下,以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力资源的视角,将农村青年按价值观和竞争力划分为四种类型,如下表所示:

表1 农村青年按价值观与竞争力划分为四个类型:培养型,普通型,挽留型和争取型

1.培养型农村青年

培养型农村青年,其十分留恋自己成长的故土,有非常强烈的留在农村,进而建设农村的意愿。但是,受教育水平所限,技能不足,因此其工作多为简单机械工作,缺乏技术创新,难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军人物,其可以为新农村建设作出的贡献十分有限。但只要能够对其基本需求即生理、安全需求加以适量满足,并且经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思想觉悟的引导提升,他们就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的基础构成,并具有稳定、可靠和持久性。他们是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力培养的对象。

2.普通型农村青年

这一类的农村青年属于目前农村青年的大多数,因此笔者将之称为普通型农村青年。这一类农村青年的价值观指向城市,希望在城市立足,扎根。然而竞争力有限,故而往往在城市中生存艰难,地位不高,工作无保障。因此也就容易陷入在农村和城市中徘徊犹豫的境地。对于这一类青年,一方面要提升农村建设对其的吸引力,增强农村建设对其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以逐渐将其价值导向由城市引向农村;另一方面,也要对其如同培养型农村青年一样加以教育和引导,以提升其建设新农村的实力。

3.挽留型农村青年

这一类型的农村青年,有技术,有见识,受教育水平也往往比较高,更为难得的是,他们对农村有着浓厚的感情,心中葆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忱。然而农村落后的生活条件、单调的文化娱乐方式、稀少的发展机会,阻拦住了他们扎根农村、建设农村的步伐。此类农村青年属于农村青年中的精英群体,如果能够将这一类型挽留回农村,他们就会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引导力量和支柱力量。因此,这一类型的农村青年是四类农村青年中要花最大力量加以需求满足,以将其吸引进新农村建设的受众。而对他们需要诉求的关注不只是在基本需要即生理、安全上,还要着重其情感、社交、尊重和个人实现上。

4.争取型农村青年

这一类型的农村青年同挽留型农村青年一样,属于精英农村青年。他们有文化,有思想,是新农村建设中急需的人才担当。但是,他们虽然生长在农村,却十分渴望跳出“农门”,希望融入城市生活,转变原生身份。因此,要将这一类型的农村青年吸引回农村,就属于四类农村青年中难度最大的任务。争取型农村青年的五大需求需得到极大满足甚至超额的满足,才有可能将能够在城市里立足并且也向往城市的他们吸引回农村中去。

二、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青年吸引力的调查分析

为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农村青年的实际需求,笔者通过个别访谈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青年吸引力状况的调查。通过分析调查问卷(见文后附录)数据,笔者发现如下值得关注的情况(见图2)。

图2 农村城市比较与农村青年流向

(一)农村吸引力培养有其现实性

据调查发现,不论是培养型、普通型农村青年,还是挽留型、争取型农村青年,占73%的农村青年在城市和农村中呈徘徊、犹豫的状态。总体看来,虽然目前基本找不到从未离开过农村的青年,但通过个别访谈得知,造成这一状态的原因主要是对农村生存状态的不满和立足城市压力大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当面对“如果农村有与城市大致相同的物质条件、娱乐条件和发展机会,您愿不愿意留在农村,投入新农村建设”这一问题时,81%的农村青年都给出了明确愿意的倾向。因此,农村完全可以通过对自身吸引力的构建,满足农村青年的需求,将农村青年单向度流入城市的现状加以转变。

(二)不同类型的农村青年,需求关注点不同

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村青年,有约82%将城市中较高的生活水平选为第一位的受城市吸引的原因,其次较高的原因则是城市的繁华和热闹。可见培养型和普通型农村青年,更多的还是被城市的基础设施和表面浮华所吸引;而完成高等教育的农村青年,因其竞争力属于较强的一类,也即对应着本文所提到的挽留型和争取型农村青年。这一群体中78%的受调查对象将“城市里有更好的发展机会”选为排名第一或第二的城市吸引原因。对于“在城市上班有面子,有地位”这一选项,73%的这两类农村青年只将之排在第三、第四位原因上。可见这两类农村青年眼光较为长远,渴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也能对虚荣和浮华保持一定的清醒认识。此外,培养型和普通型农村青年,对于自己想离开城市的原因,多集中在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差强人意之上;而挽留型和争取型农村青年,因为本身所具有的竞争力较强,可以在城市获得较好的工作机会、生活状态,因此将想离城返乡的原因更多地集中在个人的孤独感和对城市人情冷漠及自己因农村身份而遭受歧视这一类心理情感问题上。

在农村对农村青年的吸引之处上,总体而言,四类农村青年中有83%将工作有保障和子女的教育问题可得到解决放在排位第一或第二的原因上。可见农村对农村青年的吸引力在于个人生存保障和子女问题解决的稳妥可靠度上。然而83%的挽留型和争取型农村青年,将农村生态环境作为排名第一或第二位(绝大部分为第一位)选项,75%的培养型和普通型农村青年更为看重的是农村给予其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当回答农村让其最难以接受之处时,较差的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成了四类农村青年的共识,超过90%的被调查者将之放在第一或第二的位置。但是对于培养型和普通型,仅次的原因更多集中在单调的娱乐方式上,挽留型和争取型则更多考虑的是没有合适自己的工作和担心在农村没有发展前途的问题上。

总体看来,不同类型的农村青年,对农村和城市对自己的吸引之处及自己不满意的原因排序上,呈现重视点不同的特征。

(三)开发新需求,提高农村吸引力

调查中发现,28%的农村青年表示即使农村能够像城市一样满足其物质、精神和发展需要,其依然不愿意扎根农村,而且绝大多数做出此表示的是农村建设中急需的精英分子——争取型农村青年。这也说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要想在与城市的人力资源吸引力竞争中增强优势,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点,不可完全照搬城市建设。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就不能被农村青年现有的需要所局限,而要挖掘出农村特有的需求满足点,进而对农村青年进行需求导向,从而扩大农村的吸引力优势。

三、加强新农村建设吸引力的措施

(一)总体思路与总背景要求

在城乡二元对立的情况下,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吸引力,总思路就是在吸收城市优势的同时,巩固农村原有优势,并发展农村特有优势对农村青年需求的满足。因此,新农村建设中,除了要提供城市目前占优势的物质生活条件、文化娱乐制度保障水平,还要保持农村原有的人情风貌,为返乡建设新农村的农村青年提供好的工作环境、发展机会和子女教育培养保障等。

此外,在新农村建设增强吸引力的过程中,随着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城市建设减少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依赖成为一个必要的总背景要求。“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这一现代特有的状况在此也构成了它的背景。”[4]中国在全球化经济分工中依靠制造业和大量低水平的劳动力而进行经济增长,一方面导致城市需要大量农民工群体,另一方面也使得农村经济缺乏活力和创新,农村青年无法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因此,中国整体的经济方式转型和创新,对农村青年由城市流向农村有极大的背景意义。

(二)满足农村青年不同层次需求的措施

由调查和访问可知,农村青年的五大需要中,安全和情感需要往往能够在农村中得到更好的满足,而生理、尊重和发展需要则在城市中会得到更好的满足。按照上述增强新农村建设吸引力的总体思路,安全和情感需要的满足就是农村必须维持巩固之处,而生理、尊重和发展需要则是农村要向城市看齐、学习之处。

1.需要维持巩固的需求

对于农村青年的安全和情感需求而言,安全需求需要农村有效的治安保障和法治建设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情感需要,其基本的归属感则往往随着农村青年返回农村时就可自然获得。这里需要着重提出关于农村的传统熟人社会[5]与当前城市中出现的人情冷漠问题的探讨。由于现代经济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熟人社会的解体,法治社会对契约、条文的重视而产生的陌生人协作。关于城市人情淡漠的问题,其实宏观看来,并非是农村占有优势,而是其整体现代化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而熟人化社会解体不足的结果。要想保持农村原有的令农村青年向往的传统社会的温情,这并不独是农村的问题,而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6]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国家在社会和经济发展基础上,统筹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对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总体规划。

2.需要向城市学习吸收的需求

农村需要向城市学习、看齐对农村青年生理、尊重和自我实现三大需求的满足。生理需求方面,要求的发展是农村在整体上对农民衣食住行的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农村地区基础建设要加大投入,切实保证返乡青年农民的住房、出行、购物、娱乐、文化等方面能够达到与城市基本相同的满足。尊重和发展的需求满足,其实质要求的是农村整体经济的做大、做活。只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状态好转,才能使得留在农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青年获得尊严,看到发展的前途,并且最终得到自我理想的实现。对于这两点,要求农村地区在提升传统农业生产产值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逐步扩大农村第二、第三产业;[7]并且在信息化的新时代,发展新兴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向城市学习还要着眼于对城市软实力的吸收。城市的精神风貌、制度文明、社会保障等都是农村青年十分青睐之处。这也提醒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其乡风建设、基层民主和农村的各项保障工作必须进行到位。

3.提升新农村建设吸引力对特色需求的营造

除了满足农村青年目前的五大需求之外,提高新农村建设的吸引力,还可以采取挖掘农村特色的方式,打造农村独有特点和优势。农村特色的打造可以在结合本地区实际的基础上,从传统生态山水角度或地域历史文化及地域特产等角度出发。此外,例如一些地区以职业为特色打造的“作家村”、“画家村”,以及以高扬意识形态为特色的“南街村”等,都可以看成是特色需求营造的一种尝试。通过特色需求的营造,将会使得农村在与城市的人力资源竞争中,在亦步亦趋的学习后,找到自己的取胜之处。

(三)划分城乡中间过渡带,实现不同需求的满足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一方面要在城镇一体化的要求下,使得农村地区的现代化程度逐渐提升;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中国的农村幅员广阔、结构复杂的特点。要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对立观念,在城市和农村中间划分出一个城乡中间带,进行过渡和转化。这样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尽量在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上向城市靠拢,将诸如大型的购物、娱乐、文化场所尽量集中在近郊地区。另一方面,在非常偏远的农村,则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地区特色的打造和传统民俗文化的保存和继承。通过城乡中间过渡带的划分和近郊远郊不同地域的区别化重点构造将需求满足在空间规划上进行一定的匹配,并配备以便捷通达的交通设施,将城市、近郊与远郊紧密结合,农村地区就可以成为集合城市优势、自身特色的发展地区。这无疑将会极大满足农村青年的各项需求,并极大提升自身的吸引力。

总之,在当下农村青年大量离开农村、涌往城市的大背景下,要实现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明确不同类型的农村青年的需求,并加以策略性的满足。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新农村建设有可以依靠和使用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将农村打造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生态良好、设施齐全、制度先进、充满温情的所在,必将实现农村青年和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和持续发展。

[1]罗宾斯.管理学[M].9版.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赖伟斌.关注农村青年:新农村建设缺位的主角[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7-28.

[3]吕耀鹏.农村青年对新农村建设主体的认知和实践[J].当代青年研究,2013(11):63-67.

[4]沟口雄三.中国的冲击[M].北京:三联书店,2011.

[5]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2013.

[6]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7]伍丰联.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1-51.

附录: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青年吸引力的调查问卷

1、您的年纪()

A 18岁以下

B 18岁—25岁

C 26岁—30岁

D 31岁—35岁

2、您的受教育水平是()

A 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即初中,小学未毕业)

B 完成中等教育(高中,中专等)

C 完成高等教育(大学)

3、您目前的情况是()

A 从未离开过农村

B 已在城市定居

C 城市打工一段时间后返乡定居

D 在家乡和城市间往返,不确定最终留在哪里

注:4~7题,按重要性排序指的是在您认为最重要的选项()里填1,次重要填2,有点重要填3,依次类推。

4、城市最吸引您的地方,按重要性排序。

A 较好的生活水平()

B 城市繁华,热闹()

C 在城市上班有面子,有地位()

D 城市里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5、城市最让您想离开返乡的原因,按重要性排序。

A 生活条件苛刻()

B 工作劳累,无保障,安全度低()

C 在城市无归属感,孤独,且感觉没有地位()

D 无法立足,前途渺茫()

6、农村目前最吸引您的地方,按重要性排序。

A 好的生态环境()

B 邻里朋友间淳朴的乡情,比城市有人情味()

C 工作有保障,子女读书等问题可得到解决()

D 在家乡有归属感、安全感,不会担心被人歧视()

E 国家的新农村建设政策会使农村青年大有可为()

7、最阻碍您回乡建设新农村的原因,按重要性排序。

A 农村较差的居住、卫生、生活条件()

B 农村过于单调的休闲方式()

C 农村没有适合自己的工作()

D 认为留在农村没有前途和社会地位()

8、如果农村有与城市大致相同的物质条件、娱乐条件和发展机会,您愿不愿意留在农村,投入新农村建设?()

A 愿意B 不愿意C 不知道

D63

A

安徽省2015年度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先秦儒家公正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的借鉴意义研究”(SK2015A329)

汪蕾(199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

张传文(1971-),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伦理学。

猜你喜欢
吸引力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吸引力1
吸引力2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跟踪导练(三)4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