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融知发酵”模型的吉林省机器人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2016-11-15 01:32黄蕊张肃
关键词:吉林省机器人生产

黄蕊,张肃

(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基于“融知发酵”模型的吉林省机器人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黄蕊,张肃

(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融知发酵”模型可以很好地从仿生学视角诠释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它可以利用自身的发酵反馈机制,有针对性地指出企业技术创新的矛盾与瓶颈所在,这对于指导吉林省机器人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可谓意义重大。在“融知发酵”模型下,吉林省机器人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矛盾主要表现在实验室成果转化不利、市场占有率低和相应创新环境建设不完善等层面。为此,吉林省需要不断强化政府科技支持政策的落实力度、提升企业品牌营销意识、进一步促进官、产、学、研的充分合作,从而保障机器人生产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有序地发展。

技术创新;机器人企业;“融知发酵”模型

一、吉林省机器人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化,吉林省亦在不遗余力地推进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实际走访调研,笔者发现截至2014年年末,吉林省共有七家机器人生产企业,与机器人产品相关的制造业生产总值亦高达40169万元,机器人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接近百分之十五。按最终产品的属性划分,吉林省机器人生产企业的产成品全部隶属于工业机器人产品范畴。故其主要涵盖了非标自动化生产线、车身焊接工艺装备、焊接夹具、机器人焊接工作站、检具、汽车零部件、无人驾驶智能叉车、智能CNC上下料机器人(AIV)、大型集装箱货柜智能装载机器人、智能运输机器人、热网监控管理系统及供热系统控制器、工业机器手和化工物料自动灌装机等环节。

鉴于机器人生产企业将知识创新与技术研发视为其未来发展的灵魂与核心,因此,本文将分别从机器人生产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人才储备与R&D资金投入方面,分析吉林省机器人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

(一)自主研发方面

专利申请数量是衡量企业自主研发实力的标志性指标。表1列示了吉林省主要机器人生产企业主营业务层面的技术研发与专利申请情况。

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基于吉林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地缘与产业优势,多家机器人生产企业均选择在其依托之下,借力发展,成长壮大。鉴于此,我省机器人生产企业的主营业务更多集中在非标设备的设计与研发之上,对于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或整机组装、程序控制等方面的攻坚,略显薄弱。近年来,仅有北方罐装集团与通用机械有限公司在机器人产品专项研发领域取得突破。而大部分吉林省机器人生产企业的自主研发技术因成熟度与生产规模所限,正处于应用基础研究或小批量试制阶段,技术可靠度与精度不足,尚不具备大规模的批量生产能力。

(二)人才储备方面

尤其对于隶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机器人企业而言,人才永远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中之重。富有专业化知识与创造性思维的技术人员,亦是企业技术进步最核心的驱动因素。因此,本文汇总了吉林省七家机器人生产企业的专业人才储备情况,如表2所示。

表1 吉林省主要机器人生产企业技术研发与专利申请情况汇总(主营业务)

表2 吉林省机器人生产企业专业人才储备情况

总体而言,吉林省各机器人生产企业已形成相对规范、成熟的技术团队从事相关产品研发工作,但就团队内部成员的学历构成及企业未来发展所需人才配比而言,其劣势无疑格外凸显。尤其具有博士学位或海归背景的专业化人才极度缺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企业的创新活力。

(三)R&D资金投入方面

研发资金的大量投入是保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而充裕的研发资金也将极大缓解创新过程中的技术壁垒与垄断。资金供给最终将促成更为有利的人才激励机制,这一良性循环体系定会给予企业源源不断的滋养。表3列示了吉林省机器人生产企业R&D资金的投入情况。

综上可见,吉林省机器人生产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水平差异明显。由于通化衡隆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与吉林市智深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规模有限,从事机器人产品研发时间较短,故其内部资本积累与外部资金来源都受到了极大抑制。而诸如北方灌装设备有限公司、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这样的大型制造业企业,其研发投入在绝对量上都保持了百万级别的增长;但在相对投入比例上(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却仍处于百分之五左右的低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内外先进的机器人生产企业。

二、“融知发酵”模型在企业技术创新问题上的应用

众所周知,机器人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知识与技术的创新研发。但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从来都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为确定其技术创新的症结所在,必须对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做全面、完整、综合的考量。那么,应该选择何种技术创新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对其创新过程进行刻画?又应该选择怎样的研究范式,在定性层面给出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价结果?为回答上述疑问,本文将基于仿生学视角,利用“融知发酵”模型对企业技术创新瓶颈的形成与化解,进行深入研究。

表3 吉林省机器人生产企业R&D资金投入情况

“融知发酵”是仿生学同经济学交叉并应用于探索技术创新问题的重要概念,它最早由天津大学的和金生教授提出。和金生、熊德勇最早开始了有关“融知发酵”模型的研究。他们将生物菌株的孕育原理,完美地同知识创新概念进行嫁接,从而诠释了整个技术创新过程。这一独特视角也为技术创新问题研究提供了新范式。唐建生明确了“融知发酵”模型中涉及的全部创新要素。企业可以通过“融知发酵”过程,形成知识与技术的进一步积累,从而实现创新突破。陆小成、罗新星不仅肯定了“融知发酵”理论在集群技术创新问题上的应用,更指出应采取优化集群知识发酵环境、构建集群知识发酵激励机制等对策,来优化技术创新扩散行为。总体而言,“融知发酵”模型认为新知识、新技术的衍生、深化与培养基上的菌株孕育过程可谓一脉相承。因此,“融知发酵”模型能够全面、细致地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加以概括。知识菌株、知识母体、知识酶、知识技术、知识发酵吧、知识创新与知识环境共同构成“融知发酵”模型的组成要素,它们彼此作用,互为促进,缺一不可。一旦模型内部各要素间的发酵活动达到均衡,企业内部便顺利诞生出新知识与新技术。然而,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并非一次发酵活动就能完成。在知识发酵过程中,发酵因素、内外环境变化、发酵条件不匹配,均可导致发酵活动不能正常进行或生成的发酵产物偏离预期效果。此时,我们统称以上知识发酵的非正常状态为——矛盾。而发酵反馈过程正是将知识发酵生成的部分信息或全部信息返回送至发酵端,让管理者及时对反馈信息做出反应,从而完成对整个模型的控制与管理。知识与技术的创新正是不断对矛盾要素修正、调整,并最终实现理想发酵效果的全过程。

因此,本文选用“融知发酵”模型对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研究的最大优越性也就在于,我们可以根据“融知发酵”模型下发酵反馈信息的指示,有针对性地找到创新实现过程中的矛盾所在。具体而言,矛盾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阶段:

(一)矛盾反馈I——新知识向新技术转化的过渡阶段

此阶段利用反馈信息的指示,对最终知识发酵吧中的新知识成果进行校验,区别出其是否符合创新知识的定界。若符合,则此类新知识成果便会顺利流向技术发酵吧,进行知识成果转化;若不符,则需要重新对其进行知识现状分析,区分出有用信息与无用信息,而后重复可拓反馈I过程。

(二)矛盾反馈II——技术发酵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过渡阶段

它利用该阶段的反馈信息指示,对最终技术发酵吧中的新技术成果进行校验,区别出其是否符合创新技术的定界。若符合,则此类新技术成果便会顺利流向市场,进行技术成果转化;若不符,则需要重新对其进行技术现状分析,区分出有用技术与无用技术,而后重复可拓反馈II过程。

(三)矛盾反馈III——市场向技术创新战略转化的过渡阶段

这一阶段意味着,一项创新技术的诞生能否最终符合市场预期,形成良好的需求反馈。若符合,则此项新技术的诞生肯定了企业前期的知识、技术发酵过程,其产品指向性正确,市场接纳度达标,有助于企业以此为基础,确定未来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若不符,则此项新技术的诞生否定了企业前期的知识、技术发酵过程,其产品指向性欠佳,市场接纳度不足,不利于企业以此为基础,制定未来的技术创新战略。此时,企业需要利用市场的反馈信息和其强大的技术开发指向性功能,追本溯源,审视现存的知识与技术现状,重新进行知识、技术发酵过程。

三、“融知发酵”模型下吉林省机器人企业技术创新的现存问题

(一)矛盾反馈I——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建设不完善

当前,我省机器人企业知识创新向技术创新过渡不利,主要源于吉林省尚未营造出一个可供机器人企业技术创新顺利开展的制度环境。尤其表现在吉林省财政对于机器人生产企业的自主研发经费支持,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就科技研发而言,单纯依靠传统中小企业财税优惠制度的微薄补贴,企业创新往往杯水车薪。而吉林省科技政策的落实不力,也使得众多规模受限的机器人生产企业在经营上无法充分享受政策红利。与此同时,除北方灌装有限公司外,我省其他机器人生产企业均未加入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这也直接致使企业无法充分享用网络联盟带来的潜在资源、不能及时接收行业的前沿资讯、甚至寻求比较优势、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直接诉求,也无法得到满足。由此可见,政府并没能以一种服务性的姿态出现在机器人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它在信息中介、资金融通、政策扶持等层面,尚存在非常大的改进空间。

(二)矛盾反馈II层面——实验室成果转化不利

吉林省机器人企业存在实验室成果转化率偏低的病症。这一方面可以归结于实验室成果得出的理想条件与企业生产实际不符,从而难以实现知识向技术的顺利转化。另一方面,实验室产品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也增加了实验室成果的转化难度。这不仅造成了研发资金的无效率浪费,更增加了企业产品生产的时间成本。与此同时,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更发现,由于担心核心技术因专利申请而进一步外泄,越来越多的机器人生产企业主动选择闭门造车式的生产研发模式,人为控制专利申请的频率与数量。

(三)矛盾反馈III——市场占有率低

技术创新成果难以实现的另一个重要症结在于机器人产品无法顺利实现可拓反馈III——即市场的检验。这其中的共识在于长期以来外国机器人品牌对于机器人市场的大份额占领,但剔除品牌效应,本文认为市场认可度不足的原因,根本在于吉林省机器人企业难以生产出达到市场需求精度的相关产品。对于这一结果,一方面要归结于——即便专利申请数量的绝对值在稳步增长,但专利质量及技术层次仍然未达标,不能符合市场预期。另一方面,企业的营销模式需要发生转变。机器人产品讲究机器人母机、集成化程序、关键零部件等的协调统一,而这也是我省机器人产品不能很快融入需求企业既有生产线的最大阻碍。

四、提升吉林省机器人生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环境

当前,吉林省已在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指引下,相继出台了《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2015年度项目指南》与《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未来,吉林省将从政府层面,自上而下大力推进机器人生产企业的自主创新,促进机器人产业的长远发展。在2015年,吉林省科技厅也依托吉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建立了吉林省科技创新政策咨询服务站,力图为机器人等科技型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创新政策,提供便利条件。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技术创新过程是存在相当风险性的研发行为,面对其大量的R&D资金投入,吉林省的企业借贷制度依然存在融资难和门槛高的弊端。为此,吉林省更应该深入机器人生产企业内部,保持与其有效沟通,有的放矢、了解诉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环境加以改造与完善。

(二)提升企业实验室成果转化效率

为进一步提升机器人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验室成果转化效果,吉林省应首先建立完善的官、产、学、研合作体系。鉴于这四类机构的属性与成立初衷均不尽相同,因此只有兼顾各方利益,平衡彼此收益,才能在根本上提升实验室成果的转化效率。尤其对政府而言,要准确把握自身对于企业行为的干预力度,不过分参与企业管理,更不对企业诉求置若罔闻。其次,企业应做好市场需求与生产研发的切实对接。充分依托销售部门的一手信息反馈,了解客户的真实需要。若吉林省机器人生产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更需要利用市场信息的指引,打造满足特定客户定制化需要的功能性产品。而走产品差异化生产之路,也是提升企业实验室成果转化,提升我省产品认可度的有效途径。

(三)增强机器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对于吉林省这样一个机器人生产领域的后发地区,为打破现有市场上机器人母机品牌和关键零部件生产都由外国资优厂商严格垄断的局面,可以寻求以下三个途径来解决这一瓶颈:第一,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首先规定部分机器人需求企业在少量生产线上硬性使用本省机器人企业生产的特定产品,逐步打开市场。第二,鼓励优质机器人需求企业转向内生性研发,自给自足,既满足自身定制化产品需要,又可以节约大量的机器人产品外购及维护费用。第三,强化机器人生产企业的品牌建设意识。有效建立品牌营销与技术创新之间的耦合协调联系,从而实现两者的互相促进。

[1]陈劲,陈钰芬.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3).

[2]单红梅.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综合模糊评价及其应用[J].科研管理,2002(6).

[3]高建,汪剑飞,魏平.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指标:现状、问题和新概念模型[J].科研管理,2004(增刊).

[4]胡恩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综合评价[J].科研管理,2001(4).

[5]Cooper.Benchmarking best NPD practices[J].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2004(47).

[6]Verhaeghe.Managing innovation in a knowledge intensive technology organization(KITO)[J].R&D Management,2002(32).

[7]刘洪伟,和金生,马丽丽.知识发酵一知识管理的仿生学理论初探[J].科学学研究,2003(5).

[8]和金生.知识管理与知识发酵[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23(3).

[9]唐建生,和金生.基于知识发酵理论的组织知识共享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5).

[10]和金生,李江.知识发展的类生物模型[J].科学学研究,2008,26(4).

[11]路雨祥.仿生学的意义与发展[J].科学中国人,2004 (4).

[12]张肃,黄蕊,王含.吉林省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基于吉林省机器人企业实际调研[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5.

TP24

A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软科学项目“基于可拓评价模型的吉林省机器人企业技术创新瓶颈与对策研究”(20160418042FG)

黄蕊(1987-),女,讲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管理。

张肃(1972-),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吉林省机器人生产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用旧的生产新的!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