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针法改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临床研究*

2016-11-15 11:48杜小正王金海秦晓光毛忠南王元昭何天有
西部中医药 2016年9期
关键词:中风病针法三位一体

杜小正,王金海,秦晓光,毛忠南,王元昭,何天有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兰州大学第二医院;3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位一体”针法改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临床研究*

杜小正1,王金海2,秦晓光1,毛忠南3,王元昭3,何天有3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兰州大学第二医院;3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目的:观察“三位一体”针法改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146例按肌张力分级标准分为迟缓性瘫痪和痉挛性瘫痪两层,采用分层区组随机方法分为“三位一体”针法组(简称试验组,73例)和康复组(对照组,73例),试验组每天针刺1次,每次留针30分钟,连续6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继续下1个疗程。对照组每天康复训练1次,45 m i n/次,连续6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继续下1个疗程。统计治疗过程中第7天、14天、21天和28天的疗效。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 D S)和运动功能评分(四肢简化Fugl-M eyer评分,FM A)评价疗效。结果:试验组治疗第7天、14天、21天和28天N D S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第21天和28天N D S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第7天和第14天2个时间点试验组N D S均低于对照组N D S(P<0.05)。2组治疗14天、21天和28天FM A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7天、14天、21天和28天后试验组FM 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位一体”针法改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与现代康复疗法疗效相当。而“三位一体”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较现代康复疗法起效快。

缺血性中风偏瘫;N D S;FM A;“三位一体”针法

据统计,约80%[1]的中风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其中肢体偏瘫发生率最高,直接损害患者的运动功能,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目前对于缺血性中风偏瘫的药物治疗效果仍十分有限。现代康复治疗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中风后偏瘫的有效方法,但由于康复治疗需要大量价格昂贵的器械设备,且治疗周期较长,从而限制了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基层医院的推广。针灸是一种经济安全而有效的治疗中风后偏瘫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但以往的针刺治疗缺乏基于中风病中医基本病因病机的治疗,远期疗效不佳,复发率较高。

“三位一体”针法是甘肃省名中医何天有教授根据中风病病因病机所创立的一种治疗中风后偏瘫的针刺方法。前期的临床观察表明[2],“三位一体”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总有效率优于单纯头针、夹脊穴以及经穴的疗效,但缺乏严格的临床试验证实。基于此,本研究按照国际通用的临床试验报告统一标准,开展“三位一体”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7月1日至2014年7月31日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卒中康复科病房和针灸中心门诊部治疗的缺血性中风病偏瘫患者。参照文献[3]通过计算机SPSS编程生成随机数字和区组排列序号,将14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采用分层区组随机方法按肌张力分级标准分为迟缓性瘫痪和痉挛性瘫痪两层,每层内再按就诊顺序进行随机分组,分为“三位一体”针法针刺组(试验组)和康复组(对照组),各73例。试验中试验组因自行停止针刺和服用其他治疗药物剔除7例;对照组因自行服用其他治疗药物而剔除4例。试验结束后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试验组66例,对照组69例。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程、肌张力和发病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中风偏瘫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 诊断标准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4]。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5]。肢体肌张力评定标准采用我国学者周维金和孙启良的《瘫痪康复评定手册》中0~4级的5级肌张力分级标准[6]。将0~1级定为迟缓性瘫痪,3~4级定为痉挛性瘫痪,见表2。

表2 肌张力分级标准

1.3 纳入标准 纳入:1)符合西医脑梗死诊断标准者;2)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者;3)脑梗死发生在一侧颈内动脉系统,经过头部MRI证实者;4)第1次发生中风病,且发病时间在15~60天者;5)年龄40~75岁,性别不限者;6)肢体部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累计≥8分者;7)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醒,无言语障碍者;8)知情同意者。

1.4 排除和剔除标准 排除和剔除:1)合并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2)未按要求接受针灸治疗者;3)自行接受了影响疗效的其他治疗,以致无法评估疗效者;4)评价指标记录不全者;5)由于某种原因患者自行退出。

1.5 治疗方法

1.5.1 试验组(三位一体针法组)

1.5.1.1 取穴 头穴:双侧顶颞前斜线、顶中线;夹脊穴:颈5至胸5夹脊穴,胸9、胸11夹脊穴,腰1至腰5夹脊穴。弛缓瘫上肢取穴:患侧肩髃、肩贞、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取穴:患侧环跳、风市,阳陵泉、昆仑、绝骨。痉挛瘫上肢取穴:极泉、尺泽、曲泽、内关、合谷、后溪;下肢取穴:商丘、太冲,阴陵泉,三阴交、阴谷。

1.5.1.2 操作 使用0.30×40 m m~70 m m华佗牌不锈钢一次性针灸针,75%酒精皮肤常规消毒后进针。头穴透刺方法:采用快速、不捻转进出针,快速捻转的平补平泻方法。进针时针与头皮呈15°~20°夹角快速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后,再以15°角的针刺方向沿皮轻微、快速、不捻转刺入30 m m,在双侧顶颞前斜线上接力式各刺入3针,顶中线上接力式刺入2针,快速捻转100 r/m i n左右,捻转1分钟,使患者产生酸、麻、胀、重感为宜,留针30分钟,快速不捻转出针。华佗夹脊穴:患者取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针尖向脊柱方向斜刺,深度为30~50 m m,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1分钟,留针30分钟。体针针刺方法:肩髃、肩贞、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昆仑、绝骨、极泉、尺泽、曲泽、内关、大陵、后溪、阴陵泉、三阴交、阴谷直刺,商丘向丘墟方向透刺,太冲向涌泉方向透刺,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1分钟,留针30分钟。具体针刺深度视患者胖瘦和肌肉丰厚程度而定。每天针刺治疗1次,连续针刺治疗6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继续下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1.5.2 对照组(康复治疗组) 康复训练方案参照卫生部规划教材《康复医学》[7]制定。

1.5.2.1 弛缓瘫 1)床上良肢位摆放。2)关节被动活动。3)床上活动:(1)翻身训练;(2)起坐训练;(3)桥式运动。4)兴奋性促进手法如利用联合反应、共同运动,感觉刺激(拍打、挤压)诱发主动运动。

1.5.2.2 痉挛瘫 1)缓解肌张力:(1)抗痉挛体位的摆放;(2)牵伸躯干肌。2)坐位平衡训练。3)坐站转换。4)立位平衡训练。5)步行训练。6)上肢控制能力训练。

对照组每天给予康复训练1次,45 m i n/次。连续6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继续下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1.5.3 合并用药 基础治疗参照2005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制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8]。控制血压,使血压稳定在140/9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或正常范围内;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调节血脂:根据甘油三酯、胆固醇情况适当选用降脂药物;防止血小板聚集:给予拜阿斯匹林0.1 g/d;神经营养药胞二磷胆碱0.2 g,3次/d;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辅以必要的营养支持。

1.6 疗效观察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和运动功能评分(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 A)。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1天和第28天评价并记录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和运动功能评分(FM A)。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N D S评分 试验组治疗7、14、21和28天后NDS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21天和28天后NDS均低于治疗前(P<0.05),而治疗7天和14天后ND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N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和14天后2个时间点试验组NDS均低于对照组NDS(P<0.05),而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在治疗21天和28天后N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图1 2组患者治疗前后N D S评分比较

2.2 FM A评分 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14、21和28天后FM A均高于治疗前(P<0.05),而治疗7天后与治疗前比较FM 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FM 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21和28天后试验组FM 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2。

图2 2组患者治疗前后FM A评分比较

3 讨论

“三位一体”针法是甘肃省名中医何天有教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所创立的一种治疗中风后偏瘫的针刺方法。何天有教授认为中风病的基本病因乃脏腑虚损。脏腑虚损则风、火、痰、瘀等遂生;虚、瘀、痰共存是中风病发病的始动因素,虚、瘀、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贯穿于中风病的始终;风火相煽,则痰、瘀上扰,阻塞清窍,扰乱元神,神机失用,以致出现语言謇涩、口眼歪斜、肢体不遂等症状。因此,脏腑虚损为本病病因,病位在脑,以虚为主,虚实夹杂,病属本虚标实。基于以上认识,本着“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的原则,确立“三位一体”针法。选择华佗夹脊穴调理脏腑功能以治本,又可刺激支配上下肢分布于夹脊穴处的脊神经,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以治标;头皮穴主要用于治疗脑源性疾病,其对中风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因此选取主治肢体瘫痪的顶颞前斜线和顶中线。选取患侧肢体局部腧穴,以疏通经络,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三位”是指将头针、夹脊穴和十四经穴的治疗作用结合起来,故称“三位”。“一体”指人体,强调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本法突破了针灸治疗中风病固守某经某穴的传统治法,既重视整体,又突出局部,发挥整体与局部治疗的协调作用。

NDS能够对中风后存留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辨识和评定,而且对治疗后的神经恢复疗效可进行评价。该标准适用于颈动脉系统卒中的量表,内容简洁,操作方便省时,能够准确快速地对急性期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9]。由于本课题主要观察的是针刺治疗前后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而且在纳入标准中已经规定患者意识清楚、无语言障碍,所以,将NDS评分中意识水平和言语2项内容删除。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7天和14天后两个时间点试验组NDS均低于对照组NDS(P<0.05),而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在治疗21天和28天后ND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位一体”针法在恢复神经功能方面起效快,在短期内疗效优于现代康复疗法,但是近期疗效两种疗法无显著性差异。

Fugl-Meyer评定量表全称为躯体能力评定(The measurement of physical performance),内容包括[10]肢体运动、平衡、感觉、关节活动度和疼痛,共113个小项目。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表是建立在Brunnstrom提出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恢复需要3期六阶段理论基础上的,因而较仅把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分为弛缓性瘫痪和痉挛性瘫痪两个阶段的理论更合理、更准确、更客观、更全面。Fugl-Meyer评定量表评价方法敏感可靠,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但是由于评测费时,在临床试验时使用不便。我国学者缪鸿石和朱镛连对Fugl-Meyer评定量表肢体运动部分进行了修订简化,制成了简式Fugl-Meyer量表(FM A),它能够反映详细的运动功能状态,提供量化数据,科学性强,目前在国内广泛使用。FM A量表分值越高,肢体功能活动越好。试验结果显示两种疗法在恢复运动功能方面无差异。

本研究结果提示:“三位一体”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有肯定的临床疗效,与现代康复疗法相当,但在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方面较现代康复疗法起效快。

[1]方向华.中国卒中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4,1(5):233-237.

[2]何天有.“三位一体”针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1):34-36.

[3]李国春,沈其君.SPSS编程在随机化技术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04,21(4):237-238.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6):379-381.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6]周维金,孙启良.瘫痪康复评定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12.

[7]王前新.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8-269.

[8]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止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6-89.

[9]王新,王拥军,颜振瀛,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1999,6(3):148-150.

[10]王玉成.康复评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57-458.

Clinical Study on″Three-in-one″Needling Method in Improving Limb Functions of the Patients with Ischemic Hemiplegia

DU Xiaozheng1,WANG Jinhai2,QIN Xiaoguang1,MAO Zhongnan3,WANG Yuanzhao3,HE Tianyou3
1 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anzhou 730000,China;2 Lanzhou University Second Hospital;3 University Hospital of Gansu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bjective:To observe clinical effects of"three-in-one"needling method in improving limb functions of the patients with ischemic hemiplegia.Methods:All 146 patients were allocated to two layers:flaccid paralysis and spastic paralysis according to muscular tension classification standard,divided into the group of "three-in-one"needling method(the test group for short,73 cases)and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73 cases)by adopting layering randomized method,the test group accepted the needling,each time per day,retaining for 30 minutes each time,six days were one course of the treatment,the interval was one day.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each time per day,45 minutes each time,six days were one course of the treatment,and the interval was one day.Clinical effects were counted during therapeutic course at the seventh day,14th day,21st and 28th day,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assessed by adopting NDS and FMA.Results:NDS of the test group at the seventh day,14th day,21st and 28th day were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ing obviously(P<0.05);NDS of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21st and 28th day were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ing notably(P<0.05).NDS of the test group at the seventh day and 14th day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evidently(P<0.05).FMA of the test group at the 14th day,21st and 28th day were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ing(P<0.05).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the comparison of FMA between the tes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seventh day,14 th day,21 st and 28 th day (P>0.05).Conclusion:"Three-in-one"needling method shows definite effects in improving limb functions of the patients with ischemic hemiplegia,equivalent to clinical effects of modern rehabilitation therapy.While "three-in-one"needling method works faster in the recovery of nerve function when it is compared with modern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schemic hemiplegia;NDS;FMA;"three-in-one"needling method

R255.2

B

1004-6852(2016)09-0122-04

2015-09-30

2011年甘肃省普通中医药科研立项资助课题(编号G ZK LP-2011-3)。

杜小正(1973—),男,博士学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急性中风病头穴透穴针刺与传统针刺手法研究。

猜你喜欢
中风病针法三位一体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
张圣德主任中医师治疗中风病经验介绍
阻力针法联合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筋膜炎100例